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从司法的视角,将网络民意同一般民意进行了区分、将司法与一般公共活动进行了区分,结合网络民意的特征和司法活动的性质,由浅入深的论述了网络民意对司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重点论述了网络民意对我国法治建设可能会产生的深层次消极影响,以期提醒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网络民意

  • 标签: 民意 网络民意 司法 法律意义
  • 简介:一、问题的界定有别于案情复杂、事实不清的“疑难案件”或影响巨大的“重大案件”,难办案件(hardcase)事实清楚却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以适用,或适用的结果不合情理甚或有悖“天理”(所谓自然法),法官因此面临艰难抉择,需要“造法”或通过解释“造法”,但这不仅有悖执法者的角色,受制度制约,而且可能引出坏法律(hardcasesmakebadlaw)。“许霆案”就是一个难办案件。

  • 标签: 重大案件 主义 法条 民意 疑难案件 事实清楚
  • 简介:民意虽然对死刑适用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十分有限,影响死刑适用的主要案外因素是媒体和政治决策层的意志。要注意区分真实的民意和因受误导而产生的民意。应当将民意作为检视死刑适用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标准之一,认真、慎重地加以对待。

  • 标签: 民意 媒体 政治决策层 死刑适刚
  • 简介:死刑问题尤其是死刑存废问题已成为中国刑事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死刑的存废与增减根本上受制于民意,这种民意的重要体现就是“杀人偿命”的观念。中国历史上既广泛存在着“杀人者死”的法律规则,也大量存在着“杀人偿命”的观念、意识。实际上西方社会也有“杀人者死”的报复刑观念。因此,要废除死刑,民意是一个绕不过的山,必须向老百姓宣传、并逐渐普及实行死刑的弊端,使老百姓不再处于对死刑的迷信与狂热之中,从而理性地、平心静气地接受废除死刑的理念。

  • 标签: 杀人偿命 民意 死刑存废
  • 简介:佛坪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自任期以来,始终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人事任免工作。在人事任命中,除认真坚持任职资格审查、任前公示、法律知识考试、供职表态发言等制度外,还对拟任职人员从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民意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全面掌握拟任职人员的情况,严把任命关,使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被任命人员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人大意识。

  • 标签: 人大常委会 人事任命 党管干部 民意调查 佛坪县 任职资格审查
  • 简介:近些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达,某些刑事案件由于媒体的报道迅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形成舆论影响司法审判的印象。然而,无论是通过社会舆论表现出来的“民情”还是“民愤”,都是法官在量刑过程中应当考虑的民意。文章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法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阐明了民意作为量刑依据的正当性,提出这种民意应当是普通民众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前提下根据朴素的正义观念、善恶标准和道德情感对被告人应当如何接受刑事惩罚所形成的意见。文章提出,合理的民意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特征:为“公益”而非“私益”;为“公意”而非“众意”;为“常情”而非“矫情”。

  • 标签: 量刑 民意 正当性 判断
  • 简介:许霆案一审判决以来,大众对许霆的不当占有行为非但不予遣责,相反却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与宽容。大众的心态无非是认为许霆的行为是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实施的行为,大多数人无法抵抗的诱感其实便是普遍人性的反应,而对于此种普遍人性的严厉惩罚便是违反了大众公认的大数法则。因为,人类本性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的相似性与稳定性并不完全是出于理性,

  • 标签: 大数法则 民意 普遍人性 一审判决 人类本性 行为
  • 简介:实征考察表明,美国绝大多数公民在殍论上崇尚言论自由,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言论自由保障程度最高的国家,这既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法律传统相关联,又与美国司法界、学术界对言论自由价值的日益重视以及新闻媒体的身体力行密不可分。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充满道德与法律争议的言论,多数美国公民的舀定性态度与司法、学术和新闻传媒领域的主流群体所秉持的宽容与开放的立场,形成了评判美国言论自由事业的两个关键性支点和衡平力量。在美国宪政框架内,美国特色之言论自由事业的快车将驶向何方,值得中外学界不断关注与研究。

  • 标签: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宪政 言论自由 激进言论 民意调查
  • 简介:评价与民意相趋同的判决是否具有正当性应立足于对裁判理由的审视。尽管司法民主具有诸多良性社会功效,但其实现过程仍需经由法律程序的引导,社会公众任意介入司法并不能得到宪法规范的合法证成。自尼采提出"上帝已死"和韦伯的"世界祛魅"后,价值多元解构了独断正义,个案中的民意与正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是故,无论司法民主还是个案正义,单独都不能充当民意判决的正当理由。然而,现实中的公众意见总是能够与法律规范交叠重合。在将法律和民意分别视为操作性理由和辅助性理由后,法官基于多元理由而作成的判决,尽管符合民意,但却不失正当。

  • 标签: 裁判理由 民意判决 正当性 司法民主 个案正义
  • 简介:民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大众诉求。随着民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意越来越多地以"民愤"或"民怜"(亦称"民情")的形式介入司法活动,这在一些影响性刑事案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谓的"舆论杀人"、"媒介审判"只是一种表象。"民意"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是间接的,只有为权力因素所吸收的民意方可影响刑事司法活动。当前应协调司法与民意的紧张关系,努力形成司法正确引导民意,民意支持司法的和谐互动关系。

  • 标签: 民意 刑事司法 权力 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