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运用语序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以汉语"在+NP"及其韩语对应形式为中心,对汉韩语介词相关语序、选择动因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说明。本文认为类型学关注的介词相关语序中,汉韩二语在介词短语内部都基本保持了与各自语言基本语序的和谐,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但在句法层次上,韩语受限于动词强制居尾的句法结构特点,在距离象似原则的支配下,与VP形成和谐组配;而句法化程度较低的汉语则因为距离象似与时间象似性原则的竞争与妥协,以及介词语法化、动补结构发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大量派生介词框式结构,介词短语语序也呈现比韩语复杂的局面。

  • 标签: 类型学 汉语介词 韩语副词格助词 “在+NP” 语序 选择动因
  • 简介:文章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指导,以三部颇具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到学习者对教材话题的需求与目前教材实际选择话题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现象,这种不匹配是由编者在话题选择上所持的文化单项输出和对文化包容尊重的缺失等文化态度引起的.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指导自身编写实践,选择恰当的话题,讲好中国故事.

  • 标签: 教材 话题 文化态度 改进建议
  • 简介:美国翻译理论家伯顿·拉尔夫(BurtonRaftel)在1988年撰写的《诗歌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对与诗歌翻译相关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他指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本文一方面介绍拉尔夫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结合他的观点简要评析裴多菲的诗“自由·爱情”的四个中文译本,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只要译者能考虑到时代、文化、读者等的要求及正确选择翻译的文学种类,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怕顿·拉尔夫 翻译选择 翻译类型 英语 文学翻译 诗歌翻译
  • 简介: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文本功能,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功能翻译概念运用于影视翻译研究,封迪斯尼经典动画片《花木兰》中人物封话进行个案分析。认为在影视翻译中,译者可以封译文加以调整变通,使之符合原文的语境时间和节奏,但适一调整必须以功能对等为前提。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要有“语义意识”,还要有“功能意识”,力争做到译文与原文的意义等值、功能等同。只有适样才能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等值。

  • 标签: 影视翻译 花木兰 功能概念 文本类型
  • 简介:本文在语料库定量统计的基础上,以高频单音节形容词“小”为例,区分形容词义项的量级与非量级,并从语义角度对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组合中的选择性关系进行描写和解释。

  • 标签: 形名组合 量级 非量级 语义选择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