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自我价值感和应对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探讨自我价值感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挑选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一所一般中学。通过对三所学校746名中学生进行自我价值感和应对方式的测试,结果表明:(1)三所学校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2)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的总体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差异显著。(3)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自我价值感 学校 不同类型 中学生 应对方式 省级重点中学
  • 简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乐观性对自我反思和内在觉知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568名大学生,所采用的主要测量工具有:个人自我意识量表,乐观性问卷、自尊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主要研究结果为:(1)乐观性可以调节自我反思和一般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可以调节自我反思和自尊之间的关系;(2)乐观性可以调节内在觉知和一般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调节自我反思和自尊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乐观性对于自我反思和内在觉知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假设得到部分支持。

  • 标签: 乐观性 心理健康 自我反思 内在觉知 调节作用
  • 简介:采用问卷法对5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中,延缓状态占67.5%,其余三种同一性状态各占10%左右;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不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与其他同一性状态相比,获得状态的大学生在信息风格上得分最高,早闭状态的大学生在规范风格上得分最高,扩散状态的大学生在扩散风格上得分最高;亲子沟通中的开放性和问题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三种同一性风格为中介间接影响同一性状态。

  • 标签: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风格 亲子沟通
  • 简介:“非典”一闹,人们的交往方式有时看来变得很不方便了。比如说,见面握手问好,这下就有些让人不知所从,有点令人尴尬了。已经有媒体在呼吁“请君住手吧”。我们想,由此建议,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是否可恢复以前的问询方式——佛教的合十或古代人抱拳作揖的传统呢。

  • 标签: 中国 人际交往 握手 合十作揖 交际礼仪
  • 简介:为了分析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观的特点,及自我构念与自尊、关系和谐、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了自我构念量表、自尊量表、关系和谐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代表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互依我在大学生自我观中仍占优势。大学生自我观可分为二元型、独立型、互依型和边缘型。本研究中,四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2.5%、18.6%、18.0%、30.9%。(2)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不同自我观类型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显著,二元型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边缘型最低,独立型、互依型处于中间水平。(3)自尊在独立我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互依我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对自尊的促进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构念 自尊 关系和谐 主观幸福感
  • 简介:我在《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1期上发表的《再论理直气壮地讲共产主义理想》一文,第二部分“共产党就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的党”中有这么一段话:“《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便是毕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最早、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自我否定 共产主义理想 神话 怪诞
  • 简介:在外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使用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外语写作焦虑量表和一篇英语命题作文分别调查35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写作焦虑与外语写作成绩,探讨写作自我效能感在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外语写作焦虑显著负向预测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2)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外语写作成绩;(3)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在外语写作焦虑对外语写作成绩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外语写作焦虑 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 外语写作成绩
  • 简介:未来时间洞察力是指向未来的人格特点,是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交点。本研究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人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人格心理学中选择了自我同一性和归因取向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法对1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归因风格调查问卷”。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相关显著,并且自我同一性整合程度越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2)归因取向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不显著;(3)性别、年级、专业和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同一性状态以及归因取向相关不显著。根据结果得出结论为自我同一性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归因取向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甚微。

  • 标签: 未来时间洞察力 自我同一性 归因取向 关系研究
  • 简介:采用问卷法对9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和冒险行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2)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能力和不良同伴交往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这一路径实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

  • 标签: 家庭功能 冒险行为 自我控制能力 不良同伴交往 青少年
  • 简介:阶级意识是自我意识的变异形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的转化是一个有觉悟的进步。但实现这个进步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能为现代社会所承受,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这个疑问也是隐藏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全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框架的剖析,从阐释自我意识与阶级意识的本质区别出发,通过分析利益、组织、成员身份这三个意识转化过程中的转捩点,凸显了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 标签: 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社会冲突
  • 简介:旨在建立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全国常模。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按行政区域、性别、年龄、户籍地、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等人口学特征分层抽样取得容量为6433的成年人样本。在该全国样本中再次验证了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群体在一般自我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男性自我概念积极性和调节性优于女性;青年组自我概念清晰性低于中老年组,但悦纳性高于中老年组;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个人收入中等以上的被试群体自我概念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更高,不同民族被试的自我概念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 标签: 自我概念 中国 成年人 全国常模
  • 简介:运用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对田纳西自我概念五个维度的内隐效应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田纳西自我概念五个维度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内隐效应,自我概念的内隐效应表现为与他人相比,个体与积极词语的联结更为紧密;(2)MFT—IAT可以有效地测量多维度自我概念的内隐效应。

  • 标签: 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 田纳西自我概念 内隐自我概念
  • 简介:为考察初中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此作用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差异性,对北京市四所初中697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了班级地图量表、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测查。结果表明:(1)总体班级环境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女生在学业自我决定上具有小效应量的显著优势,男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女生,核心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和班级行为自控可以显著预测学业压力,两者共同解释学业压力12%的变异;(3)男生和女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4)女生群体中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男生群体,说明性别对此中介效应存在调节作用。最后对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机制及其对女生群体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初中生 班级环境 核心自我评价 学业压力 性别
  • 简介:本文综述了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界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并通过路径分析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国外的研究部分一致,同时也有差异之处,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成就状况有不同的影响。最后,对中小学生成就状况的跨文化差异以及本研究对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成就状况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学业成绩 自我概念 动机定向
  • 简介: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通过找出“例外”的经验,并引导来访者去看例外在何时、何处及如何发生,以协助来访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对12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5次、每次1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以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将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表明SFBT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 标签: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倦怠感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Nehamas)的尼采研究代表作《尼采:生命之为文学》~(1)在当代英语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尼采这位哲学家的文学特质,让他的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但这也导致了严肃的职业哲学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对待尼采。在许多英美哲学家看来,尼采更像是一位诗人、文学家甚至神秘的先知。

  • 标签: 文学特质 亚历山大 哈马斯 尼采 生活艺术 自我塑造
  • 简介:作为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柯亨围绕自我所有、剥削与正义等焦点问题对自由主义展开了一系列的批判,对自我所有的态度经历了从拒绝到限制的过程,并借助描述性特征和规范性特征论证了剥削的非正义性,阐述了“适度稀缺和有限慷慨”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的正义观。而日本/寸析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松井晓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对马克思关于自我所有、剥削和正义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认为柯亨从一开始对自我所有就持有限制的态度,而自我所有本身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自然消亡的,坚持剥削的非正义性源自其对劳动时间的偷窃,主张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社会价值规范的标准。二者论证自我所有、剥削与正义的不同路径,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自我所有 剥削 正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思早期需要解决自由的普遍化和现实化两大问题。从"博士论文"(1)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阶段,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的路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研究重心从"自我意识"哲学过渡到"国家与法的现实关系"上。其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不断深入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研究;其现实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参与编辑《莱茵报》期间,开始关注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尚未彻底完成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早期思想 自由 自我意识 国家与法 现实维度
  • 简介: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在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哈特曼的自我适应性和皮亚杰平衡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山模型,并据此模型分析了个体生命周期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和“自我与环境”两组关系内,个体生命阶段与宗教之间呈现的关系。在儿童期,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剥离,并强化了超我的形成。儿童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儿童宗教意识的“泛灵论、目的论、拟人论”由强渐弱。青春期中,自我与环境的危机呈现,自我同一性成为最大需求。中年期,自我成熟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对道德的渴望加剧。老年期内在心理系统的不平衡成为主要方面,老年人希望通过宗教实现自我超越。本文还对个体生命周期中人类宗教心理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理论总结,期望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的山模型 生命周期 自我同一性
  • 简介:生涯规划在高中阶段仍未受到重视和普及。本研究以多样化办学模式下的高中学生为被试,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了多样化办学模式下高中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样化办学模式下的高中生,其职业生涯规划对学习动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动机之间具有不完全中介效应。在群体内部,无论在未受限模型下进行群体差异分析,还是在测量加权模型下分析,都得到一致的结论:相对于普高办学模式的群体,中职办学模式的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学习动机表现出更大的正向影响作用。

  • 标签: 职业生涯规划 高中生 多样化办学模式 多群组结构方程分析 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