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应用双歧杆菌活菌的疗效。方法抽取院内自2018年8月~2019年5月止诊治的68例小儿腹泻患儿并以数字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单独应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活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8.24%(P<0.05);观察组止泻时间、粪便性状恢复时间、止呕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88%,对照组为8.23%(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应用双歧杆菌活菌的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缩短病程时间,同时药物的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小儿腹泻 双歧杆菌活菌 疗效
  • 简介:【 摘要】 目的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 ,生存于胃及十二指肠 的各区域内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其感染范围广、对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 [2]。本文 对我院体检中心 行幽门螺杆菌检查的受检 者进行生活和饮食习惯的问卷调查,分析 生活及饮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 2018 年 7 ~12 月在我院体检中心 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的 300例受检 者,采用自设生活方式 和饮食习惯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软件 SPSS 13.0软件对调查 数据进行统计学 分析。 结果 男性、吸烟、大量饮酒、长期熬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既往胃病史、常吃生冷刺激的食物和常吃烟熏食物的受检 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高( P<0.05)。 结论 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受检 者较之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高。幽门螺杆菌对健康的危害很大,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部肿瘤的最重要致病菌。建议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提倡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生活方式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患者痰涂片及痰分离培养抗酸杆菌的检验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中心结核病门诊收治的肺结核可疑患者500例及正在接受肺结核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观察,每位就诊者均进行痰涂片检测及其痰培养检测。结果600例参检者中,涂片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16.2%,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21.5%,培养的检出率高于涂片,统计学差异显著(χ2=5.582,P<0.05);500例参检的肺结核可疑患者中,涂片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15.4%,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24.6%,培阳显著高于涂阳(P<0.05)。结论在检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及可疑患者痰涂片抗酸杆菌时,痰分离培养的准确度较痰涂片结果更为准确,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 标签: 肺结核 痰涂片 痰分离培养 抗酸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 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灌注成像定量评价小肠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 18只巴马猪麻醉后固定,给予小肠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检查 。比较空肠和回肠各灌注参数差异,应用 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来评价两位医师测量结果可重复性。结果空肠和回肠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63、 0.284、 0.464和 0.720)。两位医师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结论应用 MSCT灌注成像评价小肠血流动力学是可行的,小肠血供丰富,空回肠灌注参数值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小肠 X线计算机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内营养的影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6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死亡人数、治愈人数、并发症情况等,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对照组重症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持续时间超过79d,治愈率为54.55%,死亡率为9.09%,并发症发病率为36.36%;观察组为病情持续时间为55d,治愈率为78.79%,死亡率为3.03%,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内营养及相关优质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以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进而发挥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吻合术后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接收的70例胆吻合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法实施分组。常规组35例术后进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35例术后进行延续性护理。结果研究组生存质量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显著改善胆吻合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且满意度较高。

  • 标签: 胆肠吻合术 延续性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重症患者内营养喂养流程在 ICU应用效果。方法:将 2017年 10月到 2019年 10月在本院收治的 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和护理方案,观察组给予内营养喂养流程,将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失调率和营养状况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失调率为 33.33%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红蛋白为 (118.37±82.26)(g/L)、血清蛋白为 (57.62±2.35)(g/L)、血清白蛋白为 (27.26±1.24)(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重症患者给予内营养喂养流程,能够有效降低胃肠功能失调率,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 标签: 肠内营养喂养流程 重症患者 实际效果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 300 例小儿造口术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小儿造口术的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结论是,儿童造口术存在许多并发症。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小儿肠造口 常见并发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场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自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中选取102例进行本次试验,按照随机原则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护理与静脉营养输注,观察组患者接受内营养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由统计学处理发现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内营养能够改善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肠道肿瘤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项目管理法在老年患者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216例按住院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108例)采用项目管理法进行营养护理,对照组(108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营养护理。比较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老年简易营养评估量表得分、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结果两组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老年简易营养评估量表得分、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项目管理利于营养护理过程实施监测和管控,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提高老年患者的营养指标。

  • 标签: 老年 肠内营养患者 项目管理法 护理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57例胃癌手术患者,给予患者早期内营养支持,设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接诊的57例胃癌手术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设为对照组。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两组胃癌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鸣音恢复时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内营养指标对比,差异均较大(P均<0.05),结论通过对胃癌手术患者进行早期内营养支持,有利于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排气时间、进食时间。

  • 标签: 早期 肠内营养支持 胃癌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内科脾病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40例脾病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作观察组70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予以治疗)和对照组70例(采用西药对症药方予以治疗),比较它们的临床疗效。结果就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94.29%优于对照组65.7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5.68,P<0.05)。结论在脾病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比西药对症药方疗法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加大临床应用以及推广力度。

  • 标签: 中医辨证 西药 脾肠病症
  • 简介:摘要瘘是指肠与其他器官或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瘘是腹部手术或其他胃肠道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因腹部创伤、炎性肠道疾病、手术后肠管或吻合口破裂,导致消化液、粪便漏至切口或腹腔外的一种疾病。患者常因大量消化液丢失,导致胃肠道功能障碍,出现严重的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不良,感染和多器官衰竭等,这些改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而且漏出的胆汁、胰液、胃液、肠液等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腐蚀作用,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痛苦并增加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 标签: 卵巢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总结肠外营养护理对行胃癌根治术后PICC置管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行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5例。参照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CVC)营养支持,研究组患者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参照组74.29%,且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置管后7d体质量、空腹血清清蛋白与置管前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外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操作简便,可避免反复穿刺痛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 标签: 胃肠根治术 PICC置管 肠外营养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自我护理干预模式对息肉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行为,出院时的焦虑症状和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我院综合内科 行息肉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我护理干预模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息肉患者在出院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 (134.04±32.67)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3±24.28),干预组息肉患者在出院时焦虑水平得分 (36.18±11.12)明显低于对照组 (45.93±13.29),干预组息肉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维度的得分以及生活质量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干预组息肉患者的胃肠胀气、呕吐、腹泻、出血、穿孔、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自我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息肉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行为,降低息肉患者出院时的焦虑症状,改善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我护理 肠息肉 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腔的赘生物,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随之增加,最常见的息肉是结肠和直肠,而小肠息肉较少发生,息肉患者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出现便频、便血、排便不尽感、黏液便,少数发生肠梗阻、穿孔等症状。息肉早期发现,早期切除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远期的预后有很大影响。内镜下清除息肉是一种非外科手术处理息肉方法,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如果术后处理不当,会发生肠道出血、壁穿孔等并发症,给予息肉患者合理、科学及综合性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早期恢复良好的影响。

  • 标签: 内镜下切除术 肠息肉 护理 围手术期 成人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优质护理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内营养的影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期间收治的 66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3例。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死亡人数、治愈人数、并发症情况等 ,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对照组重症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持续时间超过 79d,治愈率为 54.55%,死亡率为 9.09%,并发症发病率为 36.36%;观察组为病情持续时间为 55d,治愈率为 78.79%,死亡率为 3.03%,并发症发生率为 18.1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在常规护理 的基础上实施内营养及相关优质 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提升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以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进而发挥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腔的赘生物,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随之增加,最常见的息肉是结肠和直肠,而小肠息肉较少发生,息肉患者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出现便频、便血、排便不尽感、黏液便,少数发生肠梗阻、穿孔等症状。息肉早期发现,早期切除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远期的预后有很大影响。内镜下清除息肉是一种非外科手术处理息肉方法,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如果术后处理不当,会发生肠道出血、壁穿孔等并发症,给予息肉患者合理、科学及综合性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早期恢复良好的影响。

  • 标签: 内镜下切除术 肠息肉 护理 围手术期 成人 研究进展
  • 简介:在IBD粘膜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认为IL-1、IL-2在IBD发生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IBD炎症粘膜的内皮细胞成为抗原提呈细胞向CD4+T细胞提呈MHC-Ⅱ类抗原后

  • 标签: 免疫学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 病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