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SPECT/CT淋巴显像检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前哨淋巴结(SL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16例淋巴结阴性(cN0)期PTC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4例,年龄(47.0±8.4)岁,于手术前行99Tcm-硫体胶(99Tcm-SC)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检测SLN。手术中使用γ探测仪探测放射性"热点"。将手术切除的SLN及颈部清扫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例患者术前99Tcm-SC平面显像检出SLN 14例,检出率为87.50% (14/16)。术前99Tcm-SC平面显像、SPECT/CT显像分别检出31枚和35枚SLN。术中γ探测仪探测到SLN 13例,共计37枚,检出率为81.25% (13/16)。γ探测仪探测SLN数目与SPECT/CT淋巴显像数目有4例不一致,12例一致,两种方法的一致率为75% (12/16)。病理结果显示,15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占93.75% (15/16)。SPECT/CT检测SLN的灵敏度为86.67% (13/15 )、准确率为81.25% (13/16)、假阴性率为13.33% (2/15)。结论术前SPECT/CT淋巴显像能有效探测cN0期PTC患者的SLN,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 标签: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前哨淋巴结 甲状腺乳头状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核医学SPECT-CT检查中,核医学专业护理与人性化护理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医院进行SPECT-CT检查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核医学专业护理联合人性化护理),各40例,观察两组护理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候诊时间、检查时间更短,图像合格率更高,重检率更低,P<0.05。结论:对进行核医学SPECT-CT检查的患者展开核医学专业护理联合人性化护理有助于缩短候诊、检查时间,改善患者负面情绪,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可推荐开展。

  • 标签: 核医学专业护理 人性化护理 SPECT-CT检查
  • 作者: 孟庆超 高扬 赵娜 宋雷 胡红杰 蒋涛 陈文强 张峰 李琳 徐立 李笃民 范丽娟 慕朝伟 崔锦刚 安云强 徐波 吕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45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济南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天津 300457,中国医学科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对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基于CT-FFR CHINA临床试验,多中心前瞻性纳入疑诊冠心病患者,并行CCTA、CT-FFR检查和经导管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以导管FFR为参考标准,使用χ2检验和DeLong检验比较不同主观图像质量分组(无伪影组、有伪影组)、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400、401~500、>500 HU)、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16.9、>16.9)、体质指数(BMI)(<25、≥25 kg/m2)和心率组(<75、≥75次/min)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FFR与CT-FFR≤0.8认为心肌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患者,共366支血管。CCTA图像所有靶血管均成功进行CT-FFR分析,无伪影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0.45%、86.75%、93.10%、90.00%、90.76%、0.928,有伪影组为83.23%、87.21%、79.01%、81.52%、85.33%、0.869,准确度和特异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3、8.55,P值分别为0.040、0.00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主动脉根部SNR以及不同BMI及心率组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CTA图像伪影对CT-FFR诊断心肌缺血有影响,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强化程度、SNR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如BMI、心率对CT-FFR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膝关节CT图像模拟后交叉韧带(PCL)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相应解剖参数,为临床上准确定位该隧道的位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集的201例健康膝关节CT图像,基于CT矢状图像模拟PCL低位胫骨隧道,并利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测量该隧道的相关解剖参数。测量主要指标包括:胫骨平台与胫骨隧道所成角度(ATPT)、胫骨隧道入口点与出口点到胫骨平台的垂直距离L1、L2;次要指标包括: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解剖轴与胫骨隧道中心线所成角度(ATAA)、胫骨后斜坡线与胫骨隧道中心线所成角度(APST)、胫骨平台的前后径(APD)、胫骨后斜坡长度(LPTS)、胫骨隧道长度(LTT),并对测量结果根据身高(将身高分为1.00~1.60 m组、1.61~1.70 m组、≥1.71 m组)和性别分组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测量指标:ATPT为37.0°±4.5°,L1、L2分别为(57.8±7.4)、(34.5±3.3)mm。次要测量指标:PSA为128.1°±5.4°,ATAA为52.7°±4.1°,APST为89.1°±5.9°,APD为(32.9±2.6)mm,LPTS为(20.5±2.4)mm,LTT为(40.9±5.7)mm,将以上结果按性别分组后分析显示:PSA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结果按身高分组后分析显示:ATPT、PSA、ATAA、APST在1.00~1.60 m组、1.61~1.70 m组、≥1.71 m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1、L2、APD、LPTS、LTT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膝关节CT图像测量PCL低位胫骨隧道的主要测量指标:ATPT为37.0°±4.5°,L1、L2分别为(57.8±7.4)、(34.5±3.3)mm。性别与身高是以上测量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性别因素 身高 CT图像 胫骨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同辐射剂量时偏离等中心点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160层CT扫描仪对体模在等中心点和偏离3、6、9、12和15 cm处进行扫描。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400 mAs,层厚、层间距1 mm,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重建。测量图像的噪声功率谱(NPS)、任务传递函数(TTF)和可检测性指数(d′),使用NPS峰值(NPSpeak)量化噪声大小,50%的TTF处的频率(TTF50%)量化空间分辨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NPS、TTF和d′值。结果随着偏离距离的增大,噪声量不断增加,NPS平均空间频率、空间分辨率和d′值逐渐降低。等中心点及偏离3、6、9、12、15 cm处的NPSpeak分别为(94.31±1.48)、(104.25±1.46)、(131.44±1.96)、(171.86±1.91)、(224.05±1.37)、(286.51±2.09)HU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 241.91,P<0.001)。2 mm低对比度病变d′值分别为3.51±0.06、3.31±0.04、3.01±0.04、2.59±0.06、2.21±0.03、1.88±0.03。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更明显,各种类型病变的d′值降低程度类似。偏离等中心点9 cm时噪声增大约82%,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约12%,d′值降低约26%(P均<0.05)。偏离等中心点15 cm时噪声增大约204%,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约27%,d′值降低约45%。结论随着偏离CT等中心点距离的增加,CT图像质量随之下降。偏移距离大于9 cm时图像质量受到严重损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等中心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常规剂量扫描情况下模拟低剂量CT图像的方法,以此生成训练数据集中与常规剂量CT具有对应关系的低剂量CT图像,并建立深度学习模型,用于低剂量CT图像的降噪。方法使用Philip Brilliance CT Big Bore模拟定位机,其不同算法重建的CT图像具有不同的噪声水平,其中iDose4算法噪声较大,而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噪声较小。提出一种以等价噪声水平重建图像替代低剂量CT图像的方法。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的曝光量分别采用250和35 mAs。分别扫描CTP712均匀模块,用IMR算法重建低剂量CT图像,用不同降噪水平的iDose4算法重建常规剂量CT图像,并根据噪声分布从中找出低剂量CT的噪声等价图像。随后,用常规剂量和噪声等价CT图像配对训练循环一致性生成对抗网络(cycle-consistent adversarial networks,CycleGAN),使用模体测试该方法对真实低剂量CT噪声的改善程度。结果用iDose4 level 1重建的常规剂量CT图像可替代IMR重建的低剂量CT图像。低剂量扫描可降低86%的辐射剂量。使用CycleGAN模型降噪后,对于均匀模块,降噪幅度为45%;对于CIRS-SBRT 038模体的脑、脊髓和骨等处,噪声值分别降低了50%,13%和7%。结论等价噪声水平重建图像可用于替代低剂量CT图像训练深度学习网络,在避免受检者受照剂量增加的同时,减少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 标签: 低剂量CT 噪声等价图像 深度学习 降噪 放疗模拟定位
  • 简介:CT辅助逆向工程技术是在不破坏实物原型基础上,利用CT扫描获得物体内外表面有序点云数据,是现代产品设计与建模的重要手段。对于具有薄壁结构的产品,传统方法在利用其CT断层图像提取点云数据时,会存在轮廓线交错、断点等问题,影响着点云的提取精度。本文针对汽车碰撞假人上衣这种薄壁件表面点云数据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薄壁件内外点云提取的新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复杂薄壁件内外表面点云数据,为后续的CAD建模提供基础。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逆向工程 点云数据 薄壁构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为冠脉造影取得优质图像发挥护理优势。方法患者154例,运用心理护理学解除患者恐惧、紧张,使检查冠脉造影检查顺利完成。结论150例患者顺利进行,1例由于心率不齐,没做成,3例由于患者感到心理恐惧,紧张当日没做,后经过护士与其耐心沟通,解释及心理指导,选择第二天做造影。造影过程顺利,图像分辨率清晰,患者及家属满意。因此护理操作贯穿检查的每一步,有效的护理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护理工作要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医生做好此项检查。

  • 标签: 64层 分辨率 冠状动脉造影 屏气呼吸 心理指导
  • 简介:目的分析双源CT(doube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冠状脉成像中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经手术治疗后复查的患者,男性103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60.6岁;均经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其图像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回顺性分析。结果扫描技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影响图像的因素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上腔静脉、右房高密度造影剂产生的伪影,冠状动脉支架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优化CT扫捕技术,准确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CT表现及成因,对保证冠脉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图像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3D重建图像技术在鞍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0例鞍区肿瘤经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螺旋CT重建3D图像.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以3.0ml@s-1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同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所建图像与MRI及手术对照.9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结果螺旋CT3D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鞍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并可显示邻近受压移位的血管;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为模拟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信息.结论作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提供鞍区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鞍区 肿瘤 螺旋CT 重建图像
  • 简介:本文随机选取182例成年人(20-77岁)肝,胆,胰脾及肿物CT图像作样本,转换为计算机数字化图像进行三维测量。在10,920个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每例样本的肝,胆,胰,脾的三维体积数据,并用SPSS统计包进行分析,建立了中国正常成人及异常人体肝,胆,胰,脾及肿物活体数据,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 标签: 成人 肿物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19例房颤患者行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以优、良、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分布。同时评价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两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结果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组间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3);针对RCA、LAD、LCX,图像质量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91,0.51,0.53)。结论对于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扩大冠状动脉CTA的临床应用范围。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率
  • 简介:在肺的断层图像中,由于肿瘤和组织之间复杂的关系,肿瘤的边缘往往是模糊的,尤其是在病理区,肿瘤附着于胸和肺的病例。这使得肿瘤分割更加困难。为了准确地对肺CT图像进行分割,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和改进的水平集模型。首先,将图像分为若干块单元,然后提取每个块的纹理、灰度和形状特征,然后对其进行训练以检测可疑病灶区域;最后,将可疑边缘提取为优化病变区域后的初始轮廓,并用形态学梯度修正的水平集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快速地分割出具有较高精度的复杂肺部CT图像

  • 标签: CT图像分割 水平集模型 支持向量机 肺部 断层图像 形状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管电压在鼻窦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体头颅标本,在逐层扫描方式下,分别选择5种不同的管电压(70、80、100、120、140 kV),对鼻窦区域进行扫描。噪声指数(NI)厂家默认为9,自动管电流调制,Smart mA设置为对应管电压下的最大范围。探测器宽度为120 mm。进行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层厚均为0.625 mm。按照临床实践的基线重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层厚2 mm。在横断面的中心层面上,选择相应的兴趣区测量CT值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同时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图像品质因子(FOM)。两名放射诊断医师和1名主管技师采用双盲法对实验所得图像进行主观评价,5分制标准计分。结果实验所得影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在骨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100和80 kV的CNR分别为66.98、64.75,高于管电压为70、120、140 kV的CNR值(51.61、61.56、57.76)。CTDIvol最大值为34.11 mGy(140 kV),最小值为17.45 mGy(70 kV)。管电压100 kV时的FOM值为152.26。在软组织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80 kV的CNR为195.62,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39.46、154.49、148.06、155.58)。管电压80 kV时的FOM值为1273.56,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114.56、809.98、735.63、709.62)。结论CT头颅标本鼻窦逐层扫描中,临床怀疑骨质病变时,优先选择骨算法100 kV;临床怀疑软组织病变时,优先选择软组织算法80 kV时,所得的图像质量最佳且受检者辐射剂量较低。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摄影 鼻窦 管电压 辐射剂量
  • 简介:(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830028)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头颈部CTA中阈值设定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智能跟踪法,在做头颈部CTA时改动常规扫描触发阈值,应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RP)﹑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SSD)等后处理技术,对70例未改动扫描阈值采用常规阈值所成图像(第一组),与70例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改动扫描触发阈值所成图像(第二组),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定。结果依据评价标准第一组图像质量达优率为65.7%,第二组图像质量达优率为92.8%。结论在根据患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循环情况等因素对智能跟踪扫描触发阈值进行调整,可使靶动脉的主干及分支充盈更佳,有效减少小静脉伪影,血管边缘锐利度增加,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的影像信息从而提高诊断率。

  • 标签: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技术 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期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选择患者30例,其在诊断过程中均选择X线检查未显示骨折性病变,但均为临床疑似性肋骨骨折者。再行MSCT容积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重建图像结合轴位图像作出对骨折的诊断。对可疑骨折线进行曲面重建(CRP),再次作出诊断,并评价创伤后胸腔内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30例行X线平片中未显示骨折的患者,通过MSCT后处理技术有15例患者显示肋骨骨折。同时患者骨折部位同时位于胸部者3例、锁骨者3例,伴有胸腔积液症状者2例、合并肺损伤者2例、合并肝损伤者1例。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肋骨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 图像后处理技术 隐匿性肋骨骨折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将基于水平集的图像弹性配准应用于放射治疗CT图像中,为精确评估患者肿瘤及危及器官变化过程及其累加剂量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水平集进化理论,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分别对宫颈癌患者与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分次间的两组CT图像实施三维全自动的弹性配准。结果:宫颈癌患者配准前后对比显示,最小均方误差(MSE)减少55.1%,相关系数(CC)提高了5.3%;鼻咽癌患者配准前后对比显示,MSE减少32.1%,CC提高4.6%。结论:从配准前后差分图以及评价参数可见,该理论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要真正应用到临床放射治疗中,需进一步探寻更精确的数学算法以模拟人体器官的运动。

  • 标签: 水平集 弹性配准 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