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人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占20.00%,云南省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和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任何转基因作物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环境风险评价。评价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作物对农田重要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全球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大多表达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活性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由于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如斑蝶、家蚕等与靶标害虫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其幼虫可能同样对这类杀虫蛋白敏感。因此,这类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鳞翅目害虫潜在影响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蝶类和蚕类昆虫潜在影响,获得以下结论:虽然蚕类和蝶类昆虫对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敏感,但在自然条件下这类非靶标昆虫暴露Cry杀虫蛋白水平很低,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作物种植不可能显著影响田间蝶类昆虫种群密度,也不会给我国蚕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 标签: 转基因抗虫作物 鳞翅目 蝶类 家蚕 非靶标影响
  • 简介:经室内侵染力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皆能侵染雷公藤丽长角巢蛾Xyrosarialichneuta幼虫,不同菌株侵染力存在显著差异。3株白僵菌中,Bb27菌株毒力最强,菌液为1×10^5~1×10^9个·mL^-1五个不同浓度梯度孢子悬浮液时,害虫15d校正死亡率在58.3%-100%之间;LT50分别为9.36d,6.26d,3.89d、2.54d.2.10d;LC50为4.87×10^4个·ML^-1。3株绿僵菌中,MaZPTP01菌株毒力最强,5种孢子浓度15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4%、69.0%、76.2、92.9%、95.2%;LT50分别为11.47d、6.89d、4.36d、2.68d、2.13d;LC50为7.39×10^4个·mL^-1。Bb27和MaZFIT01菌株可应用于林间作进一步防治试验。

  • 标签: 白僵菌 绿僵菌 丽长角巢蛾 侵染力 雷公藤
  • 简介: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8亿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但在水稻生产中,由于病、虫、草害及不良气候等逆境因子影响,严重制约了水稻高产、稳产。转基因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为水稻抗性育种提供了新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全方位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研发,目前已经培育出大量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抗逆转基因水稻品种,这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生产力和确保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及其可能带来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已有报道证明,外源转基因可以通过异交向非转基因品种和野生近缘种漂流。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抗除草剂基因有0.05%-0.53%逃逸可能,其向不育系最大漂移频率可达4.518%。抗虫基因向相邻非转基因水稻平均漂移频率最高为0.875%。因此,本文对水稻与其近缘野生种杂交情况,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野生非近缘种漂流和渐渗及其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转基因水稻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转基因水稻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基因漂流 近缘种群 生物安全
  • 简介:【背景】南方小花蝽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在不同捕食空间下对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研究较少。【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不同试验空间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在相同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增加而增大,其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捕食量在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90和19.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增加而降低。在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若虫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成虫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时间约需0.0402d,而处理1头若虫时间仅需0.0242d。在相同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有很强捕食效能,对西花蓟马种群消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南方小花蝽 捕食选择性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生物入侵风险与日俱增,严重威胁农林生产、生态环境、人畜健康和国际贸易等安全。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含50余种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全球最具威胁外来入侵生物。

  • 标签: 入侵生物 生物入侵 生物学特性 研发计划 生态环境 农林生产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是危害苹果和梨等蔷薇科果实世界性重要蛀果害虫之一,目前已侵入我国新疆、甘肃、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吉林、辽宁等7省市,正在向苹果主产区扩散,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欧美国家田间应用证明,CypoGV是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最佳生防制剂。研究开发本土CypoGV商业化制剂,对保证我国苹果业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方法]用室内和田间生测方法,在半人工饲料中添加被紫外线处理过氧化铁和CypoGV-ZY混合悬液,其中氧化铁添加浓度分别为3、5、7、10、12mg·mL~(-1),并完成其对苹果蠹蛾初孵幼虫生物测定。[结果]在病毒悬液中添加7mg·mL~(-1)氧化铁能显著提高CypoGV在田间活性和持久性,与未添加氧化铁处理相比较,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3.88%和96.64%。[结论与意义]添加低剂量氧化铁,显著增强了CypoGV对田间强日光、强紫外线适应性,提高了该病毒在田间活性和持久性,说明氧化铁可作为商业化CypoGV制剂助剂,提高田间CypoGV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本研究为我国CypoGV制剂生产过程中添加助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氧化铁 UV 生物测定 存活率 增效剂
  • 简介:【背景】黄顶菊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可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进而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方法】选取黄顶菊入侵域4种伴生植物益母草、苘麻、马唐、反枝苋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入侵植物黄顶菊与这4种植物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特性,并研究施肥对不同植物与黄顶菊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影响。【结果】竞争生长对黄顶菊净光合速率影响与本地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施肥促进了黄顶菊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显著抑制了益母草、马唐和反枝苋净光合速率,促进了苘麻净光合速率,施肥增强了这4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对益母草和苘麻蒸腾速率影响显著,而对其他2种植物影响较小;与苘麻、益母草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蒸腾速率显著降低;施肥显著降低了单种处理中黄顶菊蒸腾速率。与益母草、苘麻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施肥处理对黄顶菊CO2利用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与意义】施肥影响黄顶菊光合特性,与不同本地植物竞争生长对黄顶菊光合特性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黄顶菊入侵机制及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入侵生物 黄顶菊 光合特性 施肥 竞争生长
  • 简介:【目的】研究补充营养对周氏啮小蜂海南本土地理种群和北京地理种群生物学参数是否有差异。【方法】设置不同营养(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水、空白)分别饲喂周氏啮小蜂,统计2个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寿命。【结果】2个地理种群周氏啮小蜂羽化后不久即可进行交配,补充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能显著提高2个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蜂寿命,补充不同营养对两个地理种群雌雄比、发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饲喂10%蜂蜜海南地理种群寄生率最高(84.60%),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羽化率最高(97.47%),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出蜂量最高(60.03头),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雌、雄蜂寿命均为最高,分别为9.13和8.53d。营养和地理种群交互作用对周氏啮小蜂雄蜂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比、雌雄蜂寿命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结论】补充营养可不同程度促进周氏啮小蜂生殖力、寿命及寄生率,对寄生蜂繁育和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周氏啮小蜂 椰子织蛾 营养 地理种群 生物学
  • 简介:采用灯下诱集和田间调查方法,研究了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金龟子种类、发生数量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金龟子有双叉犀金龟、华北大黑腮金龟、暗黑腮金龟、铜绿异丽金龟、深铜绿异丽金龟、四纹丽金龟、斑喙丽金龟、毛黄腮金龟等8种。发生量较大,对葡萄危害较重有铜绿异丽金龟和双叉犀金龟,并比较了这两种金龟子发生规律和危害高峰期。文中还讨论了金龟子对葡萄危害和防治方法。

  • 标签: 双叉犀金龟 铜绿异丽金龟 危害 发生规律 防治
  • 简介:在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关系分为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腐食类和其他类等5个功能团基础上,从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及群落相异性等方面,经2年3点调查就2个转cry1Ab基因粳稻(Bt粳稻)品系KMD1和KMD2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Bt粳稻与对照间各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优势集中性指数(C)]及其时间动态无明显差异;Bt粳稻与对照间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亚群落,及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也较高。综合分析认为,Bt粳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无明显负面影响。

  • 标签: Bt粳稻 CRY1AB基因 节肢动物 功能团 群落结构
  • 简介:【背景】植食性昆虫对产卵场所选择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寄主植物发育阶段和被同种其他个体利用程度是影响其产卵选择重要因素之一。【方法】采用野外罩笼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广聚萤叶甲成虫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被取食程度、不同落卵量豚草植株产卵选择行为,分析产卵选择频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识别期以估计产卵选择偏好性。【结果】开花期豚草被选择产卵风险(瞬间概率)仅为生长期16.5%,苗期豚草被选择产卵风险为生长期34.1%;成虫对3种被食程度豚草产卵选择频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20,P〈0.01),在3级被食程度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多(12次),而在5级被食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少(2次),表明成虫明显偏好将卵产于已被中等程度取食植株上;成虫对不同落卵量植株(0、4、8个.株-1)未表现出显著产卵偏好,对不同密度(高、低)斑块豚草产卵选择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豚草生育期和被取食程度影响广聚萤叶甲雌虫产卵选择,而植株上落卵量和豚草密度对产卵选择没有影响。

  • 标签: 产卵选择 取食为害 植物密度 落卵量 寄主专一性
  • 简介:【背景】青葙是我国传统中草药,有关其次生物质对植物病害活性已有报道,但其在害虫防控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方法】为明确青葙体内次生物质对害虫生物活性,研究了青葙叶片4种溶剂提取物对红脉穗螟幼虫体重及蛹发育影响。【结果】除石油醚提取物外,其余3种溶剂(甲醇、正丁醇、去离子水)提取物均会对红脉穗螟体重和成虫羽化造成影响,其中,甲醇提取物影响最大;各提取物中,仅甲醇提取物对虫体蛹发育造成影响,对蛹重抑制率达到39.35%,对蛹长抑制率达到29.05%。【结论与意义】青葙植株体内存在对昆虫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次生物质。

  • 标签: 青葙 提取物 红脉穗螟 生长发育调节活性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最具危害性世界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云南等地,而嘧磺隆是防治薇甘菊一种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商用药剂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根、茎、叶片杀灭效果及对后期残留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结果】嘧磺隆单独处理28d后,薇甘菊叶片、茎和根死亡率分别为86%、92%和84%;而与洗衣粉混合处理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8.33%、97.67%和89.67%;与柴油混合使用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2.33%、95.33%和98.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后期茎干萌发率为9.67%;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萌发率分别降低至6%、5.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种子萌芽率为44.67%;而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种子萌芽率分别降至28.67%、25.33%。【结论与意义】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组织杀灭效果及对后期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均优于嘧磺隆单独使用。本研究可以为薇甘菊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薇甘菊 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洗衣粉 柴油 防控效果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海南省南部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形成南繁育种区是我国"种业硅谷",其天然气候与环境优势,为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提供了条件。大量育种材料汇集南繁区域,在利用南繁优势同时,也造成了潜在生态风险,因而在南繁区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平板培养计数和分子鉴定手段,对海南三亚南繁区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及其对照常规水稻明恢63(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连续3个种植周期(42个采样时间点)监测发现,TT51与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转基因水稻未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造成明显影响。TT51与MH63根际土壤细菌类群主要种属组成一致。【结论与意义】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不会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组成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在我国南繁育种区开展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转cry1Ab/cry1Ac稻 根际微生物 平板培养计数 分子鉴定 南繁
  • 简介:【背景】植物根结线虫病是世界性分布土传病害,常造成农作物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分布热带亚热带区域象耳豆根结线虫,由于其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以及与植物互作关系独特性,被认为是一种对农作物具有潜在危害性重要病原根结线虫,因而引起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学者广泛关注。【方法】用形态学、同工酶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方法,对从海南岛农作物上采集到10个根结线虫纯化种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象耳豆根结线虫在海南岛大面积栽培10种农作物和南药植物,包括黄瓜、南瓜、苦瓜、丝瓜、葫芦瓜、辣椒、番石榴、海巴戟、沈香和丁香上均有寄生,其形态学、酯酶表型和mtDNA-PCR扩增产物均有别常见根结线虫种类;用引物18S和28S扩增象耳豆根结线虫种群rDNA-IT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4HBJ种群分别与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同源性均仅为88%左右。【结论与意义】本文准确鉴定了象耳豆根结线虫,首次阐述其对海南岛多种农作物致害性;阐释了象耳豆根结线虫形态和分子特征,并明确了其与3种常见根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象耳豆根结线虫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象耳豆根结线虫 鉴定 RDNA-ITS
  • 简介:重组DNA技术发展为培育高效抗虫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转基因技术,全世界已培育出众多转基因抗虫植物品系。其中,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作物品系如Bt棉花和Bt玉米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种植,在害虫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转基因抗虫作物可能带来生态风险问题,如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潜在影响,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及民众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多层次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一般研究程序和方法,并简要综述了Bt玉米和Bt棉花2种已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当前种植Bt作物所表达Cry蛋白杀虫专一性非常强,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没有毒性;且Bt作物利用降低了广谱化学杀虫剂施用量,从而提高了非专一性害虫天敌种群密度,加强了对害虫控制,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农民健康。因此,Bt作物可以作为害虫综合防治(IPM)一个策略,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可加强对害虫有效控制。

  • 标签: 风险评价 非靶标影响 BT玉米 BT棉花 综合防治
  • 简介:【背景】豚草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在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个月后释放点豚草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扩散、建群情况和对当地作物安全性。【结果】豚草卷蛾在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控制过程中,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群,在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豚草区扩散、定殖。在调查中未发现豚草卷蛾对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对作物安全,可以在广西大范围释放。

  • 标签: 豚草卷蛾 生物防治 安全性
  • 简介:[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对梨小食心虫影响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器,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器监测2种昆虫发生动态,以观察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1.1倍,占2种诱捕器诱集总量51.7%。在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受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器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器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器,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防治效果。

  • 标签: 梨小食心虫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 诱捕 迷向
  • 简介:【目的】防治稻水象甲现有常规化学药剂大量施用所引发环境问题越发突出,而其生物药剂单一,加之天敌匮乏,故开展符合绿色生产标准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生物药剂筛选已成为稻水象甲防治工作所面临首要任务。【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采用室内点滴、田间喷雾等方法,对5种符合绿色生产标准药剂毒力、拒食活性、防效及药后取食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综合评价。【结果】室内生测方面:72h后对处理稻水象甲成虫室内毒力显著;此外,对试验前后取食斑面积进行比较,发现药后各药剂拒食活性差异显著,均表现出较好拒食作用。田间药效方面:除0.6%苦参碱AS外,其他药剂对稻水象甲均表现出较好防效,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这4种药剂15d田间防效为51.24%~82.55%;3d后各处理组田间新增取食斑数、取食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绿色水稻生产中,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均具有较好推广价值,可用于稻水象甲防治。

  • 标签: 稻水象甲 生物药剂 毒力测定 拒食活性 田间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