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尊敬的吴泉水总裁尊鉴:久仰大名,无缘晤面,甚以为憾!拙是厦门大学教授,年纪已92虚岁。今有一件小事和阁下商量,所以冒昧奉函。

  • 标签: 大学教授 阁下 厦门 两岸关系 泉水 海外
  • 简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无疑是一首好诗.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写作时间、背景和孟氏写这首的目的把握得不准确,因而对它的理解便颇有出入.对孟氏的这首,向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

  • 标签: 丞相 孟浩然 洞庭湖
  • 简介:王謇(1888-1969)的《续补藏书纪事》记录、品评了近现代以江浙沪为中心的一百三十余位藏书家的藏书事迹。虽然此书篇幅不大,但由于所记多为近现代藏书中心地区的藏书家,且书中保留了大量为他书所未见的第一手资料,故颇为人看重。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即有油印本问世。

  • 标签: 王謇 《续补藏书纪事诗》 中国 文献学 历史考证
  • 简介:王维隐居惘川别业期间,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山水田园。弄清辆川别业的具体面貌,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王维的隐逸生活和他的诗歌创作。关于惘川别业,古人有一些描述,如唐冯蛰《云仙杂记》卷八说:“王维居惘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在王维的庄园中,仅专掌扫地的童仆就有十数人,可见其规模之大。宋张戒称王维隐居惘川的诗作为“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卷上),大概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吧。对于上述说法,笔者以往既抱怀疑态度,又不敢断然认定其为误说。那时笔者考虑,王维之父官不过州佐(终汾州司马),又早卒,王维兄弟姊妹六七人,家中素无积蓄(偶然作六首》其三云:“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蜘踢复相顾。”),到天宝初营置辆川别业时,王维仅任品秩不高的左补网(参见拙作《王维年谱》),能有财力购置一个规模很大的庄园吗?但转而又想,从王维的诗歌来看,惘川别业中,有山林土田、湖泊河流,游止达二十处之多,其规模能不大吗?所以笔者关于这一问题的思绪,一直处于游移不定之中。直到1991年及1995年两度到惘川别业故址参观、考察后,笔者对这一间题才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终于判定《云仙杂记》的说法不正确。

  • 标签: 王维 别业 辋川 《元和郡县图志》 遗址 诗歌创作
  • 简介:斌良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诗人,因而他在作山水时以画家的独特视角来描绘眼前的景物。他有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注重色彩的选择,并将“透视”“皴法”等笔法入,追求意境,使他的呈现出清新淡雅、自然秀丽的风格。

  • 标签: 斌良 山水诗 意象 透视 皴法
  • 简介:.大雅.公刘》是一篇着名的先周史诗,研究周人历史者都很注意。但由於时代久远,该篇有一些句子颇为难解,有一些似乎不成问题的地方细究起来问题也挺多。笔者机缘巧合,对《。大雅.公刘》篇做了一些探索。今不嫌浅陋,将其主要内容整理出来,希望大家批评。

  • 标签: 公刘 史诗 巧合
  • 简介:苏曼殊,1884年10月生于日本横滨,祖籍广东珠海。名戬,号子谷,小字三郎,别号元瑛、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其父苏杰生,“广州生,商于日本”,娶河合仙为妾。苏曼殊为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子所生,由河合仙抚养,6岁时始被单独领回苏家。“广中重宗法,族人以子谷为异类,群摈斥之”。苏曼殊一人独处,性情越来越孤僻,形成了对痛苦羞辱的病态敏感和从不倾诉痛苦的封闭心理。12岁时,苏曼殊“贫困为沙门”,不久因偷食鸽子被逐出寺院。后又两入佛门,但终多情于尘世。他的绝代才情和个人风采永久地留给了后人。在横滨大同学校读书期间,苏曼殊成为民主革命派成员。当时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苏曼殊深深关怀国家危亡,时时吟诵“风萧萧兮

  • 标签: 苏曼殊 孙中山 章太炎 《天义报》 无政府主义 清政府
  • 简介:李大光,广东人,寓黔数十年。在上世纪30、40年代,曾掌贵州多县行政,尤其在清镇任上,对日本侵略者大义凛然,斥其无耻要求,为时人及后世敬仰。解放后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对贵州历史文化多有研究,诗词文章堪称一家。晚年充任省市地方志顾问,出力献计,亦得学人敬佩。所遗《闲叟存》,为一生所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热爱,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满积极向上的感情怀。

  • 标签: 李大光 民族气节 诗词
  •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今属山西),其父处廉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博学多艺,以乐书画俱妙独步唐代,他'诗人妙品上上',画'参于造化,绝迹天机',又'工草隶,闲音律',被后世推嘉为盛唐山水田园派最杰出的代表、中国文人画的开山祖师。他还是中国佛教史上颇具影响的高德居士,生前就享有。当代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更荣膺'佛'的美名。前人评论王维诗歌,每每以空境、禅境相标目,这自然不无道理,但如单论空禅,就未免以偏概全了。需知,空禅只是他以佛心观世时的彻悟,

  • 标签: 王维诗歌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中国佛教史 诗佛 中国文人画 三重
  • 简介:<正>《十抄》是高丽朝初出现的一部唐人律诗选集,该集共收录了30位诗人的七律300首。《夹注名贤十抄》出现的具体时间目前尚不明确,据査屏球先生和日本学者芳村弘道研究,大约出现于1291~1300年,是高丽僧人释子山为《十抄》作注基础上形成的本子。现存《夹注名贤十抄》的正文及注文虽经匡补,但仍有不少可商之处,笔者今不揣固陋,缀文以就教于方家同好。

  • 标签: 校释 龙龛手镜 丹阳太守 整理本 吴书 罗邺
  • 简介:<正>藏族格言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是语言的艺术珍品。它之所以如此地脍炙人口,就是因为格言以丰富的知识阐发着深刻的哲理思想。那一首首格言佳作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漾溢着生活的激情,散发着凝炼的文采,飞溅着诗意的火花。那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民、对国家民族的热情赞美,令人振奋,又催人深思。

  • 标签: 格言诗 藏族格言 愚人 《萨迦格言》 艺术魅力 比喻
  • 简介:凡喜欢作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别人改比自己作诗还难——既要顺着别人的思路,还要把原有的意思改得更好;既要保持原有的语言风格,还要把它修饰得更美。对古典诗词而言就更加困难——它还涉及到格律的问题,既要把意思和语言改好,还要让它符合平仄,而这两点往往是很难兼顾的。因此替别人改的水平如何,很能从一个侧面看出他作诗的水平。笔

  • 标签: 古典诗词 语言风格 启功 作诗 日落 修饰
  • 简介:凡悲慨之气,皆产生于主体在现实中的一腔宏大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慨之情,从而借助于艺术形式将其物化为艺术审美的结晶——。对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悲慨》一品中作了形象的描述: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现实中,理想的政治日益衰微,雄才志士被弃一旁(“大道日往,若为雄才”),故而产生心情痛苦到了极点,悲哀无法排遣(“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的悲慨之情,由此,那个有才难展的壮土,才一面拂拭宝剑,一面唱起了“浩然弥哀”的慷慨悲歌。这样的悲歌能令人振聋发聩。如齐梁时代,梁朝武将曹景宗《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云:

  • 标签: 曹景宗 悲慨 二十四诗品 齐梁 诗云 艺术审美
  • 简介:众所周知,教育对于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进步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类的每一种文明要继续发扬光大,都非常需要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人才,只要需要人才的地方,那么教育就是不可或缺的。伊斯兰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准确地说已经历时135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与十六世纪中叶起形成的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即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制度密不可分。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经堂教育 培养人才 教育制度 十六世纪 穆斯林
  • 简介:<正>我第一次见到邢肃芝君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拉萨。当时我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英文秘书,初到西藏,人地生疏,我们只匆匆一面,再未接触,印象不深。但我记得邢君已在哲蚌寺学经多年,告一段落,正准备返回内地。又记得就在那年,他去过一趟山南的扎里名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一部份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退入西藏,加上原来在拉萨的内地人,人数不少,但据我所知,去过扎里的

  • 标签: 西藏 拉萨 国民政府 密教 抗日战争 办事处
  • 简介:由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的教师节活动项目《文学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卢斯飞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今天在这里举行。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的各位领导、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这次会议的中心,是结合教研实践来探讨文学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的论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 标签: 尊师重教 适时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教育 学术意义 学术思想
  • 简介: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 标签: 阳明 师友之教 阳明良知致良知教义
  • 简介:本文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今世界伊斯兰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特别对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及美国所谓的"反恐战争"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澄清了有关对伊斯兰的曲解与偏见,有助于正确认识发生在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现象.

  • 标签: 当代 伊斯兰教 公正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