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安置妇科腹腔镜截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截石手术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安置,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腹腔镜截石思维导图”培训后指导安置。对两组患者安置体位耗时、体位满意度、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安置体位耗时为(5.30±3.30)min,对照组为(15.10±5.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医生对观察组体位满意度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截石思维导图”指引安置妇科腹腔镜截石,可以有效缩短全麻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医生对体位的满意度,可有效预防体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 标签: 思维导图指导 妇科腹腔镜截石位 体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枕后难产产妇中随机抽取100例参与本次研究,并根据收治的时间不同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胎头旋转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经过胎头旋转法治疗后,顺产率为94.00%,产后出血率为8.00%,产伤率为6.00%,新生儿评分(8.31±1.20)分,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在枕后难产产妇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顺产率,降低母婴双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荐。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第二产程采取侧卧分娩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40例,将上述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第二产程采取侧卧分娩方式;对照组第二产程采取仰卧膀胱截石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的时间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撕裂伤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产后2h出血量(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新生儿窒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第二产程采用侧卧方式可增加阴道分娩率,减少其它分娩方式,还可以降低阴道撕裂伤率,并减少了母婴不良结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第二产程 侧卧位分娩 仰卧膀胱结石位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良姿护理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自由体位,研究组采取良姿护理,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效果等。结果研究组上肢肌张力0级、2级分别为50.0%、7.5%优于对照组22.5%、32.5%,比较差异显著;研究组下肢肌张力0级、2级分别为47.5%、10.0%优于对照组25.0%、22.5%,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68.47±7.33)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3.22±4.49)分,差异比较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采取早期良姿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偏瘫肢体痉挛,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良姿位护理 脑卒中 急性期 偏瘫肢体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婴幼儿患者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对本中心急诊室200例静脉输液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头部低于双肩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头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对其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头部低于双肩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头头皮静脉穿刺。

  • 标签: 婴幼儿 头皮静脉穿刺 2种不同头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俯卧通气技术在ICU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ICU病房住院的84例ARDS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评判标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我院进行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俯卧位通气技术 ICU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妇侧卧分娩结合无保护会阴接生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取我院产科于2013年11月—2018年7月接收的230例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无保护助产组和常规保护助产组。对两组自然分娩的产妇护理效果比较。结果无保护组产妇的会阴裂伤占比20.00%,会阴侧切占比18.26%,会阴水肿占比6.09%,常规保护助产组为31.30%、71.30%、2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无保护组产妇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占比0.87%(1/115),与常规助产组相比7.83%(9/115),降低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侧卧分娩配合无保护会阴的助产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产妇的会阴损伤风险还降低了新生儿并发症的几率,对产妇和新生儿都起到保障作用,相比于常规的保护式助产反式优势明显,对临床护理有借鉴意义。

  • 标签: 侧卧位分娩 无保护会阴接生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在截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行截石手术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手术室优质护理。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41.5%,护理满意度是82.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7.3%,护理满意度是1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截石手术患者中应用手术室优质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手术室优质护理 截石位手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号钢针在改良塞丁尔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为长期补液、血管条件差或化疗患者建立无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避免反复的静脉穿刺,防止各种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或局部组织坏死。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需长期补液或静脉化疗的患者行PICC置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其中157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35例行9号钢针引导改良塞丁尔技术穿刺。结果传统PICC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少数出现并发症。9号钢针引导改良塞丁尔技术PICC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为99%,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操作快速、方便,并发症少。而9号钢针引导改良塞丁尔技术的PICC置管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补液、化疗患者更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并且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9号钢针 改良塞丁格尔技术 PICC置管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应用阿司匹林及奥扎雷对血小板(PLT)功能的影响,探讨血小板功能干预治疗药物的选择。方法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扎雷治疗;另选取2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治疗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的CD62P、PAC-1水平。结果ET患者血小板CD62P、PAC-1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应用阿司匹林及奥扎雷均可明显降低CD62P、PAC-1,p<0.05;停药3个月后奥扎雷组CD62P及PAC-1指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T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活化,我们应重视PLT功能的干预治疗,阿司匹林具有作用持久的特点,但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择周期性应用奥扎雷改善PLT功能,防止血栓发生。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功能 阿司匹林 奥扎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脑血栓患者的过程中氯吡雷联合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氯吡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组各25例,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变化、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情况和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APTT、PT、D-D、FIB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氯吡雷与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治疗脑血栓患者的过程中的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能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奥扎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双盲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给以奥扎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26例给以奥扎雷钠治疗,将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后2周、8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tt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对神经功能障碍有良好改善作用。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依达拉奉 脑梗死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在治疗过程中选用氯吡雷联合氟伐他丁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72例来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上在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雷联合氟伐他丁治疗,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精神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患者治疗前的神经系统评分为20.71±1.13,治疗后的评分为11.85±1.04,6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8%。结论对于脑梗塞的患者在应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氯吡雷联合氟伐他丁治疗,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明显减少神级系统功能缺损,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 标签: 脑梗塞 氯吡格雷 氟伐他丁 疗效
  • 简介:摘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各大教学医院努力探索的课题。我院经过实践发现,以双因素理论为指导,对医院管理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尤其是对激励因素做出调整后,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生学习热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后塞丁技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本科31例肘部血管较差的需PICC置管的患者全部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后塞丁技术置管。结果31例全部成功。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后塞丁技术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患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后塞丁格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托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托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RCT,合计1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托列净组与对照组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托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使用时应注意防止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和低血糖的发生。

  • 标签: 托格列净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因检测技术,指导临床上氯吡雷的合理使用。方法通过检测患者体内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调整氯吡雷的用药剂量。结果我院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在氯吡雷的合理用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我院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分布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可用于指导氯吡雷的临床使用。

  • 标签: 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与氯吡雷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16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3例,联合治疗组8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他汀、促脑代谢药、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物等,并对伴发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用拜阿司匹林200mg和氯吡雷75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200mg,每天1次,连用30天。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联合冶疗组NIHSS评分第15、30天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与氯吡雷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具有改善症状、降低致残率的良好疗效,且无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不良反应。

  • 标签: 拜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进展型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吡列酮治疗前后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治疗以控制血糖,观察组再此基础上给予吡列酮(30mg/d)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FBG和HbA1c分别为9.0±2.9和8.6±2.8,治疗后为6.7±1.4和7.8±2.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FBG和HbA1c分别为9.2±3.0和8.5±3.1,治疗后为6.2±1.5和7.4±2.7,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大,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吡列酮治疗后,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吡格列酮 FBG HbA1c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氯吡雷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氯吡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活化情况、血小板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后6h、12h、24h的糖蛋白Ⅱb/Ⅲa、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CD61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治疗后6h、12h、24h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而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氯吡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发挥良好抗凝效果,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氯吡格雷 大剂量 血小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