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上,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研究采取心理护理的方案实施护理后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乳腺癌手术患者,例数合计总数200例,2017.06.03日到2018.05.20日,将其依据信封随机原则分2组,100例为一组。一组给予基础护理为主护理(设定为对照组),另一组再联合使用心理护理(设定为观察组),对比2组的上肢功能自我感觉指标、满意情况指标。结果观察组乳腺癌手术患者在护理后,其上肢功能、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心理护理方案于乳腺癌手术患者当中效果理想。

  • 标签: 心理护理 乳腺癌手术 上肢功能自我感觉 满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和有效防范措施。方法以本院中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间通过院前急救救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急救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有效的防范措施。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常见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急诊护士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我院急诊科护士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应用工作压力源量表、职业疲溃感量表以及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分别对工作压力源各维度、职业疲溃感各维度和心理韧性各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这30例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总评分为(82.01±21.25)、职业疲溃感总评分为(47.32±15.68)、心理韧性总评分为(71.12±15.28);其中心理韧性各维度与工作压力源各维度之间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心理韧性各维度与职业疲溃感中的情感耗竭维度以及去人格化维度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职业疲溃感中的个人成就感维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于急诊护士来说良好的心理韧性有助于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心理韧性会随着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的增强而逐渐弱化,而随着个人成就感的增强而不断增强。

  • 标签: 急诊护士 心理韧性 工作压力 职业疲溃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n=36例),对两组患儿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评分(19.11±1.21)分和焦虑自评量评分(17.38±1.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评分(28.21±2.21)分和焦虑自评量评分(25.01±1.84)分(P<0.05。)结论对门诊患者使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进行护理工作之后,患者的疾病有了较大的改善,焦虑抑郁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患者,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降低护患纠纷有着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门诊护理工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手术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感染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个人的防护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手术室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工作的医护人员共计40名作为研究样本,以问卷调查法对40名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与评估。结果本组40名手术室工作人员,24人存在过医用锐器损伤的情况,32名工作人员正确掌握医用锐器损伤以后的处理措施;个人防护方面,在激光手术和放射手术中佩戴防护用具的情况较好,但职业病防护意识相对较低。结论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在感染相关知识和个人防护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还需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改善,以提升手术室工作人员对于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够具备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

  • 标签: 手术室 感染 防护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所收治的产妇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产妇便秘情况以及生理心理反应情况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产妇的医疗环境满意度、护士职业素养评分以及分娩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产妇在护理之前的抑郁。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产妇的抑郁评分与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产科护理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产妇对医护环境与护理人员的评价,强化对分娩知识的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产科护理 应用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锐器伤的发生原因与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的手术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我院手术室所发生的锐器伤进行分析总结,实施防范措施。结果锐器伤的发生率与工龄、工作职称、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工作压力等有关。结论手术室工作容易发生锐器伤,对锐器伤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有利于降低锐器伤发生率,增强护士职业防护,保证工作的安全性。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锐器伤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40例护理人员,随机分组,对照组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满意比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人员责任感、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能;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人员责任感、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能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技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士的满意度。

  • 标签: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 临床护理管理工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当前临床上麻醉师合理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的基本作用进行相关研究。方法以本院从2015年2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186例纳入研究的对象,对于所有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状况进行相关性研究调查。从而更好的指导麻醉性镇痛药物对于患者所产生的作用。而且调查统计所有的入选患者的药物使用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与统计。结果作为麻醉师在临床上合理的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疼痛感,而且针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药量进行相关性研究。结论通过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合理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概率,对于提升药物的安全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师 合理应用 镇痛作用
  • 简介: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实施了整建制正规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教学科研工作。笔者就此作了一些回顾和总结,与大家商榷。

  • 标签: 整建制正规化 科研 教学 教育管理 军事医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74例小儿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对患者实施的护理方法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对比,有突出性的差异(P<0.05)。结论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可以改善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充分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儿科整体护理质量,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 儿科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心血管内科接收的98例住院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患者档案编号的末尾的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49例,对比组患者实施基础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从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的方面比较来看,研究组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来看,研究组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进而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 标签: 优质护理 心血管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来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90)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90)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护理服务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44%,对照组为81.11%,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人性化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在小儿脑性瘫痪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将入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试验组(25例)患儿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观察两种护理方法,并比较两组患儿取得的临床疗效、生活能力和智力变化结果。结果试验组患儿取得的护理总有效率以及患者临床生活能力评分和智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阻组取得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结果相比较存在相对比较明显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运用小儿脑性瘫痪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及智力评分,使促进患儿康复,同时治疗总有效率也较为理想,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脑瘫 互动式 健康教育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与特征。方法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是我院从2015年8月到2017年11月接收并治疗的101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且通过纳入标准均判定为心血管内科患者,并对抽取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为研究、对照两组各51例与50例,对照组的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治疗,研究组则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方法护理方法的效果与特点,分析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后其SDS评分、SAS评分分别为43.56±5.15、44.29±6.33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评分为53.39±5.85、55.48±7.56,且研究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有效率为76.00%,且对照组与研究组抽取的各50例与51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通过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优质护理的满意度为96.3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满意度为75.44%,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针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选择优质护理模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提高了护理的有效率与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选择和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优质护理模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本院于2016年3月对肝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选取本科室2016年3月前收治的70例患者为常规组,其主要通过传统护理干预进行护理,选取本科室2016年3月后收治的70例肝病患者为实验组,其主要在传统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差错、投诉率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肝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护理差错发生、投诉率以及护患纠纷率,同时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和谐发展有重要帮助。

  • 标签: 肝病科 护理质量 不安全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危产妇心理状态及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18例高危产妇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59例),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经过护理后的焦虑量评分(32.44±5.68)分和抑郁量评分(28.56±4.4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焦虑量评分(40.77±6.69)分和抑郁量评分(39.69±5.86)分,并且观察组的护理效果94.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79.66%(P<0.05)。结论对高危产妇使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心理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危产妇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 标签: 积极心理学理论 高危产妇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化后的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流程与传统急救流程,证明急救流程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效率。方法把4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急救流程,观察组使用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救治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和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救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产生的并发症也少,患者满意度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后的急救和护理方式要比传统的急救和护理方式时效性好,患者的满意度也高,这种急救流程值得全面普及。

  • 标签: 急性左心衰竭 急救流程 优化 急救护理工作 时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128例骨科患者,分别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兼行常规护理及预见性护理指引,观察两种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护理满意度为98.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3%,大大低于对照组的17.2%(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 骨科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标分析并探究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通过制定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促进其工作的安全性。方法以我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作过程中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而探究相关的防护措施。结果在医院检验科的工作过程中,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包括四大类,即检验科自身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医院应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性得到有效的提升。结论在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中,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应该得到极大的重视,通过加强医院硬件建设、培养工作人员慎独精神、强化工作人员自我防护等措施的实施,提升医院检验工作的安全性。

  • 标签: 医院检验科 职业安全防护 工作人员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