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直谏”风波起家的李建军博士近几年来频频对当代文坛提出严厉的批评,除了他密集出现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评论文章及其结集《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还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小说修辞研究》。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把向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发出质疑、为颓靡文坛呼唤“伟大的文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建军博士的尖锐和勇气着实令人钦佩,这在普遍“失语”的批评界,无异于一股清新空气,一时间好评不绝。但是人们往往忙于惊叹博士拿文坛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开刀的勇气,而不去质疑这种批评所持的“武器”是否正当合理,更不思考以他的尺度来“规范”创作是否就真能如愿把当代文坛引向积极向上的道路。虽然已有批评者以更尖锐的笔力著文质疑其借“酷评”出名或者“矫枉过正”,直言博士“直谏”的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博士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他动机是否纯正、是否过于较真,而在于他的批评观和批评方法的不合时宜。因而,在肯定他的批评能够取得一定时段的警醒效果之后,我们必须审视这一“另类”批评的真正有效性和长久生命力。本文即就李建军博士批评的根本立足点,探讨他这种批评所存在的一些症结性问题。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李建军 《小说修辞研究》 当代文坛 传统 文学作品
  • 简介:如何扩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寻找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为目前许多研究者所关注,为此,本刊编发一组文章,拟从大学中文学科的设置与当代文学发展资源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对此话题的探讨作出一个新的尝试.所选三篇文章都各从自己的角度谈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我们相信对这个话题还可以做许多更有益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人文精神 精神承传 高等教育 中文学科 当代文学 人道主义
  • 简介: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了整合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20世纪中国文学”,以后他们又以《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在北京发表(1),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主流话语”。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20世纪 文学史
  • 简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绪论中说: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以《伊里亚特》为例指出,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会发现其间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又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不确定性 《历史研究》 虚构 汤因比 故事
  • 简介:2016年6月6日,由吉林省文艺理论研究室、《文艺争鸣》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松苑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二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强化史料意识,助推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问题展开了研讨。《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主持了开幕式,

  • 标签: 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历史化 文艺争鸣 史料研究
  • 简介:摘 要:随着新时期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也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变迁。由于近些年来学生基数的不断增长,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理念很多都是要求产教结合。大多数学校教学目标都是要求学生掌握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这样就容易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较低的现象。作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承担起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实力的重任,因此,进行文学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高职院校 文学教学 教学分析
  • 简介:人同“房子”除了具有实用的居住关系外,还存在着一层更加休戚相关的感情关系与精神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从新时期以来就存在着对于这一关系的揭示,“房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和建筑,更寄予了人类深层的关于“安居”的精神诉求。从当代文学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关于人类“安居”的精神性话语,以及作家们对人类生存/存在根本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

  • 标签: 房子 象征 隐喻 精神性话语 安居
  • 简介:【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国高校中文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了解文学鉴赏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学价值观。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学水平与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需要积极进行改革,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 标签: 现当代文学 教学改革 可行性研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4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顾名思义,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写作对象的“本科毕业论文”,既不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理论”或有关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写作对象的论文,也不是泛指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论文或学术论文。文章从选题与题目、资料与提纲、初稿与修改稿、定稿与答辩四个环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毕业论文 写作 探讨
  • 简介:一、作为文学传播媒介的文学期刊鲁弘:作为主编,哪些在《作家》上刊发过的作品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宗仁发:在长篇小说中,格非的《人面桃花》(2004年第6期)是印象比较深的。当年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2004年度的华语传媒成就奖和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当然,一个作品的好坏、是否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是以获得某种奖项这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的。格非的《人面桃花》,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作家、特别是先锋作家,在先锋文学高潮之后在创作方向上的某种调整。《人面桃花》既保留

  • 标签: 作家作品 文学期刊 长篇小说 当代文学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 简介: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的技术体系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当代文学的版图和生态格局,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作者的创作方式、文学的生产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读者的接受方式等。

  • 标签: 生态格局 新媒体 文学 主持人 专题 环境
  • 简介:受访人:曹文轩,作家,学者采访人:胡少卿,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师记录人:余欣采访时间:2012年11月2日晚8∶00—9∶20采访地点:北京某酒店本采访稿内容已经受访人审阅和授权胡少卿:今天我们交流两个方面的话题,一个是关于你本人作品的海外传播,一个是你作为作家、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看法。近期有报道称你的小说在韩国已成为"无声的畅销书"。2011年你的作品曾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版权输出奖。请延伸介绍一下你

  • 标签: 曹文轩 中国当代文学 莫言 胡少卿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写作
  • 简介:摘要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其形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语言的变革。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化,文学形式同样历经了历史的洗礼。“新文化运动”期间“反对文言文、推崇白话文”的语言变革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之时,此次语言变革对中国之后的文学变迁产生了意义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语言变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的阐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学术借鉴。

  • 标签: 文学发展 现代文学 语言变革
  • 简介:摘要: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比之过去相对薄弱,而《论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儒家经典之一,一直都不乏翻译版本。在这其中,理雅各和辜鸿铭的版本是较为突出且被广泛传阅的两个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论语》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目的展开分析比较,试图探究现当代文学翻译相对薄弱的原因并为其外译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 标签: 《论语》 理雅各 辜鸿铭 现当代文学
  • 简介: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本文仅以通过小说《人生》来窥探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 标签: 路遥《人生》高加林当代文学史
  • 简介: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转型的时代。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走过的历程,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个现代转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引进和吸收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所建立的多样动态的理论结构,给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使得中国文学理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昌盛。新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利用中西合璧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与解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语言学转向 中国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 外国文学作品
  • 简介:摘要文学经典可带给少年儿童超越日常经验的审美感受,对少年儿童民族心理结构的构建、民族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然而,在儿童接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会造成不良的沟通效果。因此,对接受障碍的分析尤为重要。本文在明确几个核心概念的前提下,运用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对童年期儿童接受现当代文学经典现状进行分析。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深入访谈后,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找到儿童这一接受主体特有的知识接受的特色和短板。并对以上困难逐个进行深入分析,随之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改善现当代文学经典在童年期儿童中的接受现况,使接受行为更加效率。

  • 标签: 现当代文学经典 童年期儿童 接受困难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