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局部脑氧饱和(rScO2)和神经损伤标记物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PN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急诊行体外循环(CPB)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57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质量58.0~9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术中以近红外光谱仪(NIRS)连续监测患者双侧rScO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CPB开始即刻(T2)、CPB结束时(T3)、术毕(T4)、转出ICU时(T5)、术后1天(T6)、2天(T7)和3天(T8)抽取中心静脉血并测定血清中神经损伤标志物特异性蛋白100β(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术后3天随访,评估PND的发生情况,比较PND组和无PND (NPND)组患者术中rScO2值和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浓度的变化,分析PN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术中rScO2和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相关性。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3例患者因术后接受二次手术、二次气管内插管和ECMO(各1例)被剔除出该研究。术后3天12例(22.2%)发生PND(PND组),42例(77.8%)未发生PND(NPND组)。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CPB中平均动脉压最小值、CPB中rScO2最小值明显降低(P<0.05),CPB中动脉-脑氧饱和差(da-rScO2)最大值明显升高(P<0.05),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CPB中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rScO2<0.4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40持续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T2~T8时,与NPND组比较,PND组血清学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P=0.033)、CPB过程中rScO2<0.40持续时间(P=0.007)和CPB过程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P=0.001)是发生PND的危险因素。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ICU滞留、术后住院天数和PND恢复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医疗费用显著增加(P<0.05)。结论CPB过程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rScO2<0.40持续时间和da-rScO2>0.50持续时间是CPB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发生PND的危险因素。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的显著升高与PND的发生有关。PND的发生对患者早期临床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 标签: 体外循环 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脑氧饱和度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神经损伤标记物 神经系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治疗中老年重症难治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时应用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氧饱和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2例中老年重症难治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给予实验组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对比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前后氧饱和。结果 对比症状消失时间,实验组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氧饱和没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实验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使用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中老年重症难治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可以得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重症难治性肺炎 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
  • 简介:研究了相互竞争的两种群中具有饱和传染率的SIS传染病模型,得到疾病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及相应的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结论表明,恢复率、出生率、死亡率、竞争强度、种群数量的增大,有利于疾病的控制与消逝,疾病传播的状况取决于上述因素总和与传染强度的大小关系.

  • 标签: 饱和性传染率 SIS传染病模型 平衡点全局稳定性
  • 简介:摘要: 针对室内POI显著模型的影响因素、构成、计算方法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室内POI显著模型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现有研究中一些方法的优缺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室内地图 地标 显著度 POI
  • 简介:针对最一般的情况建立了Cd>Cs时的混合药膜的释放动力学模型,用拉氏变换求得了解析解,该模型可通过相应简化而获得一些特定情况的解,用5-氟脲嘧啶/EVAL混合药膜体系的释放实验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Higuchi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中等装填量的情况下如:15.5210mg.cm^-3,这种情况我们在别处已经作过讨论^(8,9).

  • 标签: 饱和装填量 动力学模型 5-氟脲嘧啶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平板混合药膜 控制释放
  • 简介:人们在试验设计时,总是希望选出最大误差方差为最小的那种设计方案,并且在此同时,尽可能缩小试验的规模,减少剩余自由,提高试验效率,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就是从这一基本的目的出发,产生的一种设计方法,它能使得回归方程中参数的个数与

  • 标签: 最优设计 误差方差 试验设计 试验效率 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
  • 简介:基于斑块饱和模型计算渗透率变化的地震反射特征,为流体流动性的地震描述提供依据。基于传播矩阵理论设计反射系数与合成记录算法,实现了频率域岩石物理模型与地震响应计算的无缝连接。斑块饱和储层地震响应包含如下动力学信息:分界面处波阻抗差异、储层内部波的频散与衰减,以及顶底界面波的调谐与干涉。模拟结果表明,渗透率的增加显著降低纵波速度,使其在高、低频弹性极限之间发生频散。储层速度频散与层状构造共同导致反射系数的频变现象。在储层与围岩波阻抗接近的情况下,地震响应对渗透率变化具有敏感性,对于不同储层厚度,当围岩为高速页岩时,反射波叠加振幅随渗透率增加而增加;当围岩为低速页岩时,叠加振幅随渗透率增加而降低。

  • 标签: 斑块饱和模型 频散与衰减 渗透率 传播矩阵 AVO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其睡眠中发生的慢性间歇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常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T90%是PSG数据中的常见指标,指整夜睡眠过程中血氧饱和(SpO2)<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和最低血氧饱和(minSpO2)相比,能更准确、更直观地反映OSAHS患者整个睡眠期低氧的情况。多项研究表明T90%与OSAHS相关合并症密切相关。本文就T90%与OSAHS常见相关合并症的关系加以综述,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评估OSAH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OSAHS合并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合并症的风险、减少合并症的危害。

  • 标签:
  • 简介:综合考虑靶场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研究了电磁环境复杂等级分类和评估方法。首先分析了电子装备类型及电磁环境适应性特点。其次提出基于电子装备类型的电磁环境复杂等级评定方法,即对于雷达类和通信类设备基于信噪比、侦察类设备基于信号脉冲流分别制定复杂电磁环境等级。第三考虑用频装备天线扫描,给出了电磁环境复杂等级动态统计分析表达式。该研究可为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和作战指挥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 标签: 复杂电磁环境 电磁环境适应性 复杂度等级 信噪比 信号脉冲流
  • 简介:如何合理评价产品的发展运行状态,是企业产品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邮务类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适合邮政企业邮务类产品科学合理、可全面衡量、易于操作的评价模型。为产品发展和运行状态的判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实践方法,为企业科学合理地规划产品结构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参考。

  • 标签: 邮务类 模糊评价 元件矩阵 国内小包 信息 数据
  • 简介:通过引入岩石骨架参数表达式到Gassmann近似流体方程中,实现了基于该方程的地震孔隙反演。但是岩石骨架参数表达式有很多种,使得地震孔隙反演公式也各不相同,实际应用不方便,反演结果也难以评价。作者在研究现有常用岩石骨架参数表达式如Esheby-Walsh,Pride,Geertsma,Nur,Keys-Xu以及Krief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含有调节参数的岩石骨架模型统一表示式,发展了基于Gassmann方程的地震孔隙反演方法。该方法应用范围宽,参数调节方便、灵活。为验证所提公式和方法的实用性,作者们结合ZJ地区钻井岩心的岩石物理样品测试数据和测井数据,进行了地震孔隙反演。由于该地区油气储层的存在与中等程度孔隙的分布有关,因此地震孔隙反演对预测和识别油气层、干层和含水层有重要作用。反演结果与工区内孔隙测井瞌线吻合度高,说明本文所提公式与方法是有效的,可靠的。

  • 标签: 岩石物理 岩石骨架模型 调节参数 震孔隙度反演 GASSMANN方程
  • 简介:【摘要】:目的 进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值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价值探究。方法 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住赣州市人民医院综合ICU诊断为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2例,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v-a)CO2/C(a-v)O2治疗组(16例作为观察组)和ScvO2治疗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设定不同复苏目标进行治疗,对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6小时的SCVO2、P(v-a)CO2/C(a-v)O2、P(v-a)CO2各项值均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应用P(v-a)CO2/C(a-v)O2作为监测指标,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对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值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建立简单实用的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强度损伤弱化模型,应用于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与软土地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数值计算,为解决防波堤软土强度弱化计算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创新点:1.基于不排水强度循环损伤弱化机理,得到软黏土不排水强度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和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2.结合Tresca屈服准则进行数值开发,应用于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与软土地基相互作用的数值计算。方法:1.引入累积塑性变形相关的损伤变量表征土体结构性的损伤和重塑对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弱化的影响(公式(3)和(11));2.建立软黏土不排水强度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和应力水平变化的损伤弱化模型(公式(14));3.结合Tresca屈服准则,实现软黏土不排水强度损伤弱化的数值计算过程(图9);4.针对烟台软黏土动三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模型及其数值开发过程进行验证(图1l和12);5.将模型应用到软土地基上沉箱式防波堤数值运算,分析软土地基响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图15~18)。结论:1.在临界循环应力比以下,损伤变量和归一化最大孔压比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随循环应力比增大逐渐增大。循环后不排水强度折减系数随着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和循环应力比的增加而减小。2.有限元数值开发过程是正确的,不排水强度损伤弱化模型是合理的。3.该模型简单实用,可应用于波浪等循环荷载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与软土地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数值计算,且能模拟循环荷载下软土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增长以及不排水强度弱化等响应。软土地基的响应主要分布在基床两趾及正下方的软土层上部。

  • 标签: 饱和软黏土 不排水强度 循环弱化模型 损伤数值模拟
  • 简介:将一类边界条件为Neumann边界、带有饱和与竞争项的捕食模型转化为非负常稳态解的线性化方程,该线性方程方程所对应的矩阵的特征值的实部都是负的,进而确定该模型非负常稳态解是线性稳定的,并得到模型非负常稳态解的存在性和线性稳定性的充分条件是0〈k〈a/(1+a6)和ab〈kc(1+ab).

  • 标签: 饱和与竞争捕食模型 NEUMANN边界 非负常稳态解 线性稳定性
  • 简介:目的:为更好地评价填埋场覆盖层系统的闭气性能,建立水气耦合条件下的覆盖层中气体运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气压强波动、渗透系数变化和对流扩散等因素耦合作用下填埋气在覆盖层中的运移规律。创新点:建立水气耦合条件下填埋气在覆盖层中的运移模型,分析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填埋气的运移过程,并比较对流运移和扩散运移的相对重要性。方法:1.通过理论分析,建立考虑压强、对流、扩散和非饱和情况的填埋气耦合运移模型;2.通过试验拟合,得到大气压强波动的拟合经验公式(公式(22)),构建考虑压强波动下填埋气多场耦合运移模型;3.通过仿真模拟,验证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图2),并分析包含大气雎强波动和渗透率等影响因素作用下填埋气的运移规律(图6~8)。结论:1.覆盖层厚度从1米变化到2米,覆盖层中填埋气的浓度变化可达31%;2.对于受大气压强波动影响较大的覆盖层系统(如1×10^3Pa),不能忽略压强波动对填埋气运移的影响;3.气体渗透系数在初期对气体运移有较大影响,随运移时间增加直至气体运移达到稳定状态,渗透牢的影响可以忽略(仅3%)。

  • 标签: 填埋气 覆盖层系统 非饱和土 气水运移 耦合模型
  • 简介:研究一类具有饱和发生率的离散型SIS传染病模型,得到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通过线性化的方法,运用LaSalle-Lyapunov定理,证明当基本再生数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通过迭代的方法,证明当基本再生数R0>1时,地方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 标签: 饱和发生率 离散型传染病模型 基本再生数 迭代
  • 简介:一、课型实验探究课。二、设计思想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 标签: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堂实录 实验探究 人教版 下册 初三
  • 简介:摘要本文对合肥地区典型非饱和膨胀土蠕变模型试验进行了分析,对非饱和膨胀土蠕变模型试验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非饱和膨胀土蠕变模型试验的物理性质与实验方案,研究了非饱和膨胀土蠕变的特性,并对非饱和膨胀土蠕变模型试验做出了结论,最后总结了非饱和膨胀土蠕变模型试验的要点和重点,旨在研究合肥地区典型非饱和膨胀土蠕变特性,为膨胀土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合肥地区 典型非饱和膨胀土 蠕变模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