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呼伦贝尔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生长季逐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呼伦贝尔不同生态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干旱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地区PCD与PCP空间分布特征明显,PCD总体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增,PCP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2)1961年以来,呼伦贝尔大部分地区PCD和PCP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即整体上降水趋于均匀、最大降水出现时间趋于提前;(3)PCD无明显突变现象,PCP在1978年发生突变;(4)PCD、PCP与干旱灾情发生一致率为牧区〉林区〉农区,其中牧区PCD、PCP与干旱的一致率均达80%以上,说明牧区干旱发生与降水集中程度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呼伦贝尔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干旱
  • 简介:利用地面和高空、卫星TBB、多普勒雷达和GFS(0.5°×0.5°)逐6h再分析等资料,对2011年6月10日江西省西北部一次短历时暖暴雨中尺度结构及发生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下发生在梅雨锋南侧的暖暴雨,边界层急流和低空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增强低层热力不稳定;高空分流使大气动力不稳定发展,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为MCS维持提供了必备的不稳定机制;中低层热力不稳定,中高层对称不稳定,形成此次对流性强降水。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非锋性斜压带、能量锋的抬升作用为MCS生成和发展提够了启动机制。3)低层强盛的水汽输送、层结不稳定和地面持续而强的中尺度抬升使得多个雷暴单体在江西省西北部连续传播,形成"列车效应",降水强而集中。4)在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暖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在强低层辐合与强高层辐散相重迭的区域。

  • 标签: 暴雨 暖区 MCS 中尺度锋区 维持机制
  • 简介:分析了内蒙古东部产粮夏季6-8月降水量阶段性、旱涝年环流形势的主要差异;并研制出上述地区及哲盟夏季降水量的辩别分析预报方法,实际使用效果较佳。

  • 标签: 夏季 降水量 环流形势 内蒙古 降水预报
  • 简介:利用我国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降水、气温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测站1960-2003年的径流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和源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源降水从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气温明显上升,导致了黄河源和上游径流量锐减。黄河上游径流的减少是90年代黄河下游流量锐减、黄河断流天数增多的重要原因,并表明了黄河上游来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华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黄河 气候 水文 水资源
  • 简介:选用1964~2013年青海省43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4个生态功能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完全相关法进行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青海省4个生态功能蒸发皿蒸发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年蒸发量整体分别呈显著下降和上升趋势,而环青海湖区和东部农业变化趋势不明显;4个生态功能年蒸发量均呈先降后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转换时间不尽一致。青海省春、夏、秋季和年蒸发量均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冬季从南向北逐渐减小。柴达木盆地和东部农业年蒸发量突变时间分别是1998年和2002年;环青海湖区和三江源突变不明显。影响青海省4个不同生态功能年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柴达木盆地为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环青海湖区为平均气温、风速和气温日较差,东部农业为风速和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是三江源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蒸发皿蒸发量 气候突变 不同生态功能区 青海省
  • 简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在此基础上分析夏季植被状况与不同生态增暖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植被覆盖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1982年以来,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是夏季增暖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增速大都位于0.6~1.0°C/10a,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达到0.8~1.4°C/10a,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气温的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植被疏密程度之间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快速增暖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夏季平均最低气温上最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中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受NDVI变化带来的地表反照率和云量变化的影响,但各生态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植被减少,引起地表反照率增加,感热输送增加而潜热输送减小,加速了该地区整体的增温速率;而在植被茂密地区,植被增加造成地表反照率减少,同时由于蒸发冷却,其整体增暖幅度缓于植被稀疏。所以,植被活动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干旱生态的陆面过程上,地表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的显著改变放大了干旱生态的增暖速率。

  • 标签: 夏季气温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变暖趋势 干旱生态区
  • 简介:内蒙古自治油料作物产量气象预报模式的研究及应用刘布春,李友文,吴雅珍(内蒙古自治农牧业气象中心)安长生(赤峰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引言油料作物为内蒙古自治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比重[1]。由于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我...

  • 标签: 内蒙古 油料作物 产量气象预报模式 年景预报 单产预报
  • 简介:基于乌审召牧业气象试验站29a(1981-2009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水分、主要牧草的发育期、产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对土壤水分变化与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于10~50cm土层而言,其年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P〈0.05);赖草的返青期、黄枯期均呈推后趋势,开花期为提前趋势,生育期呈明显的延长趋势(P〈0.01).赖草干鲜重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土壤含水量与半荒漠牧草生育期、干鲜重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 标签: 土壤含水率 发育期 干鲜重 乌审召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强对流天气频发和降水异常偏多现象,研究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是其前期气候背景。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和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和偏北风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气候背景 欧亚及青藏高原积雪 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 大气环流特征
  • 简介: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给出内蒙古自治太阳总辐射最佳计算公式。根据内蒙古自治及周边地区24个太阳辐射观测站历年各月的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公式中的经验系数,并在分区基础上通过内插将日、b系数推广到内蒙古自治108个气象站点上,从而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显著,而且不同区域的减小速率差异明显。年变化则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趋势,以5月辐射量最大,6月和7月次之,12月最小。全年和各月总辐射的空间分布形态一致,总的分布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全区年总辐射为4633---6616MJ·m-2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均在丰富级别以上,而且大部分地区属于资源最丰富和很丰富,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 标签: 太阳总辐射 气候学计算 最小二乘法
  • 简介: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活动与对流层氮氧化物的关系及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地区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LNOx)总量,选取人口稀疏,工业生产水平较低的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IS(LightningImagingSensor)和GOME-2(TheGlobalOzoneMonitoringExperiment-2)卫星探测仪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区域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闪电与对流层NO2垂直浓度(VCD)月均值资料的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Beirleetal.(2004)的LNOx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内陆地的LNOx产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2与闪电与在年际趋势、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上保持很好的一致性,闪电密度与NO2VCD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4,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NOx受人为源影响小,是研究LNOx的理想区域。基于拟合结果,估算得到中国内陆地LNOx的年均产量为0.15(0.03-0.38)Tg(N)a^-1。这一结论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地区LNOx产量估算的不确定范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闪电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闪电 LNOx 对流层
  • 简介:“内蒙古自治气象全程全网全视频监控系统”中自动站数据后台处理平台的设计合理、界面友好易操作,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处理。投入业务使用以来程序运行状态良好,能满足目前全程全网传输监控对自动站数据的监控需要。

  • 标签: 全程全网全视频 实时监控 自动站数据
  • 简介:北京市1978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决定恢复北京市气象局建制。80年代初归属中央后按照国务院确立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调整内部结构、业务流程、人员合理分流、工资总额包干等一系列改革。1995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专业气象台,

  • 标签: 北京市气象局 改革开放 自治区 摘要 地方政府 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