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6 个结果
  • 简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心理学以及建筑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无论是从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亦或是专业水平的深度,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基本要素以及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遵循原则分析,进而对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知识结构进行重点分析和探索。

  • 标签: 高等院校 环境艺术设计 知识结构
  • 简介:审丑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审丑”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审丑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色彩.一、绘画:“宁丑毋媚,当使天趣淋漓”传统艺术表现“审丑”可谓多矣,绘画领域尤为明显.且不说种馗、丑石、药叉、大滩仪等源远流长的绘画“母题”;瞩目于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贯注的较为强烈的审丑意识,就会发现,由“贯休派”(五代贯休、宋初石恪、南宋梁楷、元代颜辉),而南唐陆晃、元初龚开、北宋高益、李雄、吴怀,到明清之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有一很深传统,对于“审丑”研究是一笔珍贵财富.在实践方面,“得得和尚”贯休所绘罗汉,开人物画“古怪”流派先河.其后石恪,“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梁风(疯)子”梁楷以“遗貌取神”法画布袋和尚等,以及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戏称“阿妹韶容见靓装,五色胭脂最宜黑”,传达了审美意识的演进的信息.到扬州人怪,审丑意识更鲜明.蒋士铨题罗聘《鬼趣图》曰:“长头偻背老复丑,形容疑是承蜩叟”.郑板桥则空前全面、集中、明确、自

  • 标签: 中国艺术 审丑意识 “丑” 遗貌取神 吴昌硕 郑板桥
  • 简介:“宾兴”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小嘶,指的是周代基层人才选拔的制度及礼仪。清代地方性科举“宾兴”基金的命名,则取其“宾兴贤能”之遗意,其宗旨主要是资助当地士子参加乡会两试的旅费及卷资。此类基金,始见于宋代,元明两代承继,但因元明时期,

  • 标签: 历史地理 清代 学分 流变 广西 元明时期
  • 简介:蒋介石的日记表明,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对盟国合作的重视和期望影响了其军事决策。这一点体现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多次变更战略部署,并因为怀疑中国军队为盟国所做牺牲的价值而最终取消了衢州决战计划。蒋介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十分期待日苏间爆发战争,因此对日苏关系走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是导致他取消决战的原因。蒋介石并未意识到其决策影响了之后的中关军事合作。美国政府事后对浙赣战役过程的调查,让美国陆军坚信中国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决心保卫美国所需要的军事基地。

  • 标签: 中美合作 个案分析 军事决策
  • 简介: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 标签: “民考汉” 文化认同 族群认同
  • 简介:一、前言:客家土楼与福建土楼2008年7月,闽西的客家土楼作为“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论证严密,有必要区别“客家土楼”和“福建土楼”这两个名称的差别。笔者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和作为客家民间建筑的“客家土楼”分开考虑,“福建土楼”当然包括“客家土楼”在内。最新研究指出,土楼在福建永定县至少有两万座,

  • 标签: 福建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土楼 学说 祠堂
  • 简介:企业伦理道德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企业也将很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企业道德建设中。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似乎对企业伦理道德的文化基础认识不足,认为存在具有“普遍性”的企业伦理道德规范。通过对一家法国大型跨国企业集团L两个最能体现其企业道德观的文件——《行动原则》与《商业行为法则》——的法语版本和英语版本进行文本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法美两国伦理道德观上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都可以在二者的民族文化差异中找到根源。

  • 标签: 企业伦理道德 民族文化 比较研究
  • 简介:本文运用社会史的方法,借助征信录、近代报刊、碑刻等史料,对1907年的天安寺事件加以考察,探讨1908年《结社集会律》颁布后,闽南救火会如何成立,怎样发动群众,以及以何种方式与英国领事馆进行博弈,使事件不断升级,并与1850年神光寺事件进行比较,分析近代社会变迁对地方权力结构的影响。

  • 标签: 个案分析 事件个案 会变革
  • 简介:民族精神的生成与培育,有赖于语言的承载与传播。20世纪初,革命上升为民族精神,一定意义上可视作中国现代性革命话语由渐到顿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性革命话语既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又吸收英语、日语中的现代性因素,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已由此前为人禁忌的词汇变为强势话语,由少数人的思想变为广大民众的精神追求。

  • 标签: 革命 精神 话语
  • 简介:义素分析法是语言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从义素的角度对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君子"一词进行详尽分析,以此来说明义素分析方法。

  • 标签: 义素 义素分析法 《论语译注》
  • 简介:谈古文训诂中的语义关系分析——兼述读俞樾《诸子平议》《群经平议》感孙良明现代语法学研究,语句的语法分析分句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如“鸡飞了”“鸡杀了”,句法分析,“鸡”都是主语;语义分析,前“鸡”是施事(主动者),后“鸡”是变事(被动者)。再如“...

  • 标签: 语义关系 训诂 中国古代语法学 俞樾 表现语义 古代汉语语法
  • 简介:史、志体式的发展过程是多种体式的交叉使用、相互渗透,并具兼容性。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存在长短互补关系,适用于志书编纂;但这种结合需注意志书的谋篇布局,做到科学合理、恰到好处。

  • 标签: 地方志书 章节体 条目体
  • 简介:“文章系谱”是系谱学关注的世系文本样式之一,意为用文章而非文句对世代间各类继承事实进行的叙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章系谱包含在叙史性铜器铭文中,可称为文章系谱的铭文类型。微氏《墙盘》等制作于西周共王、夷王时代的铜器铭文,是典型的铭文型文章系谱;其在中国谱学史上的地位,是在一个大致明确的年代范围内,以文章系谱的形式,建构了一个他律性的爵职继承系列,而非一个自律性的家世世系系列。对微氏《墙盘》等反映爵职继承系列的文章系谱在谱学史上的地位,评价应恰如其分。

  • 标签: 墙盘 系谱学 铭文型文章系谱 爵职继承
  • 简介:充分发挥一个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手段。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大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和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举措的逐步推进,在我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中国市场颇具影响力的带动下,我国东、中、西部省区呈现出不同的区位发展特点。本文以北京、黑龙江、青海为例,对东、中、西部省区的跨国企业分布状况及各自区位优势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并从自然地理、经济市场、知识文化三个层面提出发挥区位优势、推动FDI西进的具体举措。

  • 标签: 东中西部省区 FDI 区位优势 分析
  • 简介: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威胁T(Threats)、机会O(Opportunities)进行分析,估量内部的劣势W(Wakness)与优势S(Strengths),制定有效战略计划的方法。笔者依据SWOT战略决策法,提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客观分析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SWOT分析 大学生就业 医学三本 核心竞争力
  • 简介:在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尤其是进入新常态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以往常规的国土资源档案人工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土资源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数字化管理技术逐渐被提上了重要日程。本文结合电子化档案管理的基本内涵,就其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对于改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方法、有效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国土资源 档案管理 数字化
  • 简介:包头回商与晋商,二者在生存环境、生存手段、经营原则等方面基本相似。但回商与晋商更多的是相异之处。回商由于信用生成时间较短,显然不利于代理人的培养,不能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激励体系的构建也遇到了困难,这些不利因素迫使回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在和平时期更多地采取股份制,在战乱时期更多地采取独资制,以小型、灵活的方式与晋商展开竞争,展现了回商群体在艰难环境中的灵活性、协调性,显示出回商强大的生存能力。

  • 标签: 回商 晋商 信用生成 商业资本 激励机制
  • 简介:一项政策在不同的时空状况下,其实际施行过程会出现走形,有时政策与配套的举措亦不相同,此面的政策须与另面的举措配套方能实施。当下题目的讨论便提供了这样一个悖论案例:闭关政策对澳门的另面影响——此地(中国大陆)施行的某项举措会在彼地(澳门)引出巨大反应;而在此地属于一种恶性施政(闭关政策是造成18世纪中叶之后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却在彼地意想不到地引出了良性结果(18世纪中叶之后澳门城市功能却部分因此而发生了新的转型)。其间,澳门并非闭关政策的执行地域,而是其配套措施的衍生地区,内地的闭关须以澳门的开关作为前提,却也因此给澳门带来生机,近代澳门的城市发展模式正奠定于斯时。

  • 标签: 闭关政策 另面 城市发展模式 施行过程 两广总督 英国东印度公司
  • 简介:历史时期我国东北辽宁地区的气候更为寒冷,将历史地理研究中气候变化的数据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描述相结合,可知清代辽宁地区气温较今偏低。当地满族居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条件往往在建筑上应用一些防寒保暖措施。其建筑外墙则使用宽厚的方砖修筑,起到了隔挡冷气、保障室温的作用。在院落布局上满族住宅有着宽大的场院,保证了阳光照射充足。清代以前满族封建地主、贵族的居室往往选建在地势较高的坡地;满清时期的宫廷建筑则发展应用了具有多用途的采暖系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保温、采暖等材料的输入,其被逐渐应用于满族建筑当中。满族建筑的这些特征直至今日仍有所保留和反映。

  • 标签: 寒地人居 满族 建筑防寒取暖 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