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由于湿疹这项疾病在城市人群中越来越普遍,研究湿疹的治疗方法尤显重要为此本文观察并分析利用中药内科治疗湿疹方法的疗效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湿疹患者86例,添加中药口服与外敷结合治疗,以半年为一个疗程,观察中医治疗疗效。结果一季度内痊愈42例,大致痊愈18例,初步痊愈16例,无效10例。半年后痊愈72,大致痊愈8例,未痊愈6例。结论对湿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添加中药能有效治疗湿疹,综合调理全身,对于湿疹患者来说中医内科治疗是一个有效途径。

  • 标签: 湿疹 中医 内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应用多糖胶囊治疗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情况。方法选择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随机分组,就采用维生素C和硫酸亚铁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n=100)与采用多糖胶囊即红源达治疗(观察组,n=100)效果及安全性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所选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病例总有效率经测定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71%,具明显统计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MCV、Hb及RBC经检测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改善,但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牙龈黑染、恶心和(或)上腹不适不良反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应用多糖胶囊治疗,可显著增强治疗效果,改善贫血症状,且具较高安全性,有非常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 多糖铁胶囊 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静脉应用蔗糖治疗疗效。方法从本院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进行治疗的40例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静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蔗糖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检测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蔗糖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检测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静脉应用蔗糖进行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检测结果,并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肾性贫血 蔗糖铁
  • 简介:对我院2004—10~2005—10采用硬化剂治疗鼻腔海绵状血管瘤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23~39岁,病程4~11个月。起病为血管瘤发生侧渐重性鼻阻塞伴鼻出血。每次出血量10~30ml,用卫生纸、棉球填塞后血止,不规律或间隙性头痛各1例。检查:1例左鼻腔2例右鼻腔可见新生物,色红或暗红,质软,触之易出血,未能窥及新生物蒂部。副鼻窦薄层CT;左鼻腔1例为3.5cm×2.8cm大小,2例右鼻腔分别为5.0cm×3.0cm、5.4cm×3.5cm大小的新生物,软组织密度影,新生物侧上颌窦均有积液,新生物周边骨质均未见吸收象。病理检查报告均为鼻海绵状血管瘤。

  • 标签: 鼻肿瘤/治疗 血管瘤 海绵状/治疗 硬化溶液/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MR扫描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病理组织活检,对比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其中对照组误诊脑膜瘤2例以及垂体腺瘤4例,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论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对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不典型疾病特征的诊断准确度较差,需辅助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 标签: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MR影像特点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剂量剂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6个月-36个月确诊为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7.44%,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小剂量剂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治疗组。(P<0.01)。结论小剂量剂治疗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疗效虽与常规量一样,但是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常规剂治疗,有望在今后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剂量 铁剂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补充剂配合强化铁食物联合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100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儿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补充剂治疗,观察组给予补充剂联合强化铁食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补充剂与强化铁食物治疗,可有效提高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纠正其贫血状况,使其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 标签: 儿科 缺铁性贫血 铁补充剂 强化铁食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铁蛋白评估储备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9月本科接诊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0例,根据补铁目标是够达标将之进行分组A组(n=110)为达标者,B组(n=70)为未达标者。综合分析两组的病历资料,并对各组的SF和Hb等指标作出比较。结果A组24w的SF、Hb、CRP以及IL-6水平明显优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利用铁蛋白评估患者机体中铁储备的情况,有助于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剂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铁蛋白 贫血 铁储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应用蔗糖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44例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2例患者行以口服多糖复合物胶囊治疗,研究组22例患者行以静脉应用蔗糖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ct、Hb两项贫血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8周、12周研究组Hct、Hb两项贫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SAT、SF两项代谢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8周、12周研究组TSAT、SF两项代谢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应用蔗糖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显著,可以使患者贫血症状得到改善,还可以改善缺乏状态,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 蔗糖铁 慢性肾衰竭 肾性贫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经下睑结膜入路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经眼CT或MRI联合眼部多普勒超声检查已经确认。位于鼻下、颞下及正下方肿瘤采用外眦角切开联合下睑结膜入路;对于眶内侧及鼻上方肿瘤采用外眦角切开联合下睑结膜入路及泪阜处结膜入路,减轻眶内压力,便于暴露肿瘤.结果20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完整取出,无并发症出现,无瘢痕形成,眼部美观。结论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经下睑结膜入路摘除,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基本无瘢痕形成,美容效果好。

  • 标签: 下睑结膜入路 眼眶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与静脉剂对尿毒症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进行尿毒症血液透析出现肾性贫血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缓释片,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蔗糖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尿毒症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静脉剂可以最大化的改善患者的贫血情况,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 标签: 尿毒症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蔗糖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接受不同麻醉以及镇痛方法对其手术之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收治的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资料100例,将100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以及硬膜外镇痛方式,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全身麻醉以及静脉镇痛方式,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后的疼痛程度、精神以及认知功能改变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12小时、24小时以及36小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和手术之前12小时对比,手术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降低,其中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后12小时、手术之后第一天以及第二天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之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以及硬膜外镇痛方式能够显著减少手术之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几率,使患者手术之后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老年 非心脏手术 不同麻醉和镇痛方式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过程中应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30例,2013年5月~2017年5月是此次研究的时间阶段,先后予以单一的CT诊断、单一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将不同的诊断方式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以此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结果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均相对更高,P值小于0.05。结论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予以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具有十分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耳内镜下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加明胶海绵贴补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从2012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中随机性抽取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耳内镜下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加明胶海绵贴补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内镜下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加明胶海绵贴补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耳内镜 重组表皮生长因子 明胶海绵贴补 外伤性鼓膜穿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并迟发性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carotidcavernousfistula,TCCF)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并迟发性TCCF患者,结合文献报道,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并迟发性TCCF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手段和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为年轻男性,文化水平较低,家庭关系不和谐,脑外伤致双侧颞叶脑挫裂伤并小血肿形成,双侧蝶窦外侧壁及部分筛板、双侧眼眶内侧壁局部凹陷骨折。患者经调节情绪、心理辅导、介入治疗后,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合并右侧TCCF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出院时精神状态良好,认知功能正常,遗留右侧眼球外展受限、复视。结论脑外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与颅脑外伤损伤部位、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低及家庭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症状多以人格改变、行为异常为主。脑外伤患者有前、中颅窝骨折,并发的TCCF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警惕TCCF存在;由于TCCF盗血现象可引起脑组织局部功能障碍,在本病例中,TCCF可能是引起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脑外伤 精神障碍 迟发性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