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迷信与信念的区别是一个思想难题,要真正划分两者的界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容易划分并不意味着不能划分。迷信与信念的不同是:迷信没有人类本体高度的根据,而信念有。迷信与信念的区别以是否符合良知为准。公正是人类神圣的大观念。公正在形式上直接体现为对等性。一个不公正的社会,肯定是可詛咒的,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社会,不管它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公正与不公正犹如黑白分明,不待人的智力、知识如何,当下即能判断,屡试不爽。一个人杀人放火后为什么东躲西藏?因为他知道自己必将遭到惩罚。他逍遥法外也许是因为侥幸,而他遭到惩罚则是应有所得。显然,惩罚满足公正的恶有恶报的对等性原则。

  • 标签: 对等性 杀人放火 孙叔敖 下地狱 上天堂 春秋时期
  • 简介: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1931年冬,时年42岁的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是年起直至1948年底止,梅贻琦历经了长达17年的担任我国最高学府校长的生涯。在17年的校长经历(含抗战年代担任西南联大实际主持人时期)中,廉洁奉公成为梅贻琦治校的突出特点,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经验。大洋彼岸传佳话新任校长废特权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原为留美预备学校。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择海淀清华园为校址,1911年3月正式开学,20年代后期才改为正式大学。因此,清华学堂有一批学生留美。梅贻琦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前,曾于1928年至1931年被派往华盛顿

  • 标签: 西南联大 梅贻琦 大学校长 留学生 治校 清华学堂
  • 简介:科举是以文字为取士标准,如明代万历时主考张位所说,“考试不凭文字,将何以衷?”真正做到以文字取士则视之为公正。科举的目的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朱元璋所言,“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做不到这点则无效率。如何使科举既公正又有效率是困扰隋以降统治者的重要问题。本文只说明统治者在实现科举公正和效率方面的努力。

  • 标签: 科举 统治者 古今 朱元璋 名实 文字
  • 简介:公正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作为史家求善诉求的一部分,分析汉代史家对于当时游离于国家秩序之外的游侠群体的评说,可以看到,汉代主流历史观念没有将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全托付于国家,它承认民间秩序对社会公正责任的正当性,同时也强调以“善”为准则确定国家和民间秩序对社会公正的保证。虽然没有理论上的系统和全面的表达,但在中国史学的早期历程中,史学家已对社会公正之获得与保证予以关注,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个案,阐述了有关这一重问题的观念。

  • 标签: 公正 游侠 汉代史家
  • 简介: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 标签: 社区体系 公正配置 可获 双焦点椭 圆模式
  • 简介:卫礼贤是19世纪90年代由德国新教传教组织——同善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他在义和团时期表现出与西方众多传教士绝然不同的理念和行动;他对义和团缘起必然性及其斗争正义性的公允理解和支持在当时德国的舆论界并不是孤立的;由此引出对中国近代史上长达100多年反教会斗争最本质原因的新思考。

  • 标签: 卫礼贤 义和团运动 传教士 公正舆论 教案 新教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学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尤其是有关共产国际、联共(布)和中国革命问题文献翻译成中文出版,使陈独秀的研究逐步取得了新的进展,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陈独秀的功过是非,趋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 标签: 陈独秀 中共 第一人 王若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简介:朱熹通过对《论语·里仁》"好仁恶仁"章的解释,扬弃了程门之学,并形成了"公体正用,体用一如"的公正哲学,但就其建构来说,这也只是其中的一维。对陆九渊心学理"的"心里公,好恶又未必皆当于理"的"公而不正",以及对吕祖谦史学理学的"切切然于事物之间求其是,而心却不公"的"正而不公"的批判,则是建构上的另外二维。三维建构,使朱熹公正哲学具有了历史感和立体感。阳明"致良知"之学是对朱熹公正哲学的继承。

  • 标签: 朱熹 公正 哲学 建构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党的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演进的视角探究党91年来形成的公平公正思想之架构,是一个基本的分析维度。透视党的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的历史演进脉络,就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共产党91年来追求公平公正的历程及其理论结晶。

  • 标签: 十八大 领导核心 公平公正 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