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是"回到马克思"。如何回到马克思?广松涉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研究着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象论进行发生学式的勾勒,通过宣扬马克思物化论的构图以提出自身物象论的构图。广松涉对马克思恩格斯从异化到物化的转变尤其是关系主义的把握有其深刻之处。但广松涉为了突显关系主义而把关系置于本体论的地位,在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陷入了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泥潭,把物化片面地阐释为关系本体的外在物相。当然,广松涉运用后期马克思的关系主义理念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借助物象论及批判性继承的西方近代哲学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关系图景,无疑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

  • 标签: 广松涉 关系本体论 物象化论
  • 简介: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多次嬗变,从发展客体论经济发展主体论、主—客钵相关论转向全球多极主体交往论,展开了一个复杂变化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发展观全球转向的清晰轨迹。本文认为,二战以来国外发展理论的全球转向在分析范式上表现为发展观的全球转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发展理论的全球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 标签: 发展理论 全球化转向 范式 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 世界体系论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学中国的必要性,及目前发展现状,然后主要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心理学中国研究的取向:心理学史的角度,当今社会环境,以及异文化研究。文章强调,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及泛文化的知识互助在本土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多元 研究取向 本土化研究 互助 心理学史 中国化
  • 简介:在西方,各种后现代理论正在攻击现代,而研究怀特海哲学的学者认为,怀特海也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但是他和著名的法国学派不同,前者更能够欣赏现代所取得的成就。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西方的现代性有什么基本特征,简要说明它们已经带来了什么问题,怀特海哲学对此如何回应。在第二部分,作者探讨了中国现代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在第三部分,作者根据怀特海哲学提出了对中国现代的几条建议。

  • 标签: 怀特海哲学 现代化 可持续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论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方位,通过更好发展来促进生态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评判战略、制度和政策的基础性标准,力争在生态美好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以技术、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以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的价值目标,不断增强群众生态获得感。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论述具有总体布局的长远性、思想内涵的科学性、思想方法的辩证性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 标签: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或单称肯定陈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符合原典,二是符合国情(文情),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强烈的理论批判性,以及对于实践的科学指导性、纠错性。如果把"中国"当作筐,一切都往里装,便不但消解了"中国"的严肃性、科学性、正当性,而且可能将"中国"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飘浮的"能指",甚至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马克思主义中国"而非"马列主义中国",并非"反苏"、"反列宁主义",而是一种"去苏"、"去国际"理论策略。不过,清除了旧的教条主义,却又产生了新的教条主义,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理论品格
  • 简介:回眸整个二十世纪,苏联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国家,与此同时,苏共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最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成熟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个影响的过程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苏联解体 苏共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 十月革命
  • 简介:在本文中我们将看到,自16世纪中叶以来,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教会文明,是如何与马拉巴教会发生接触,又是如何开始发挥其作用,去损害马拉巴教会的文化特性,自主性以及个性的。

  • 标签: 印度 基督教 文化交流 传教士 叙利亚教会
  • 简介:基督图像启示教会及基督徒所关心的,即上帝对社会的怜悯、公平、正义,以及最重要的爱。当基督教信仰在人类生活的所有层面上,尝试着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时,在上帝的家中,基督图像所折射出的平安、和睦和公义境界,将会在新的社会时代,与新的社会精神文化图像带给我们共通的灵感。

  • 标签: 基督图像 社会精神文化图像 相互叠化
  • 简介:“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美国除内战外。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其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珍珠港事件”中死亡的人数。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中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由于参与和支持“9·11”恐怖主义袭击的个人和组织。都有伊斯兰教的背景。使得伊斯兰教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所谓的“伊斯兰教胁”、“文明的冲突”成为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甚至有些人错误地把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划上等号。把伊斯兰教看成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为此,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并预示其在全球条件下的未来走向。需要搞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 标签: 恐怖主义袭击 极端主义 “9·11” 伊斯兰教 文明的冲突 珍珠港事件
  • 简介:彭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天主教研究论辑》(第5辑2008)上发表文章《梵二会议与天主教会现代的反思》。文章指出,梵二会议是天主教会在全球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回应现代社会挑战的里程碑。梵二会议通过的决议,

  • 标签: 天主教会 现代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 现代社会 历史进程 全球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需要从文化的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正>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 标签: 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个代表 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 简介:自启蒙运动以来普遍主义(即观念与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一直是欧洲思想的特征。它同时也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话语中的一个设想,这些话语认为当社会实现现代化时,它们将共同拥有某些、通常是随着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价值和信仰(人权、民主、社会主义等等)。当全球把许多现代的假设合并起来后,某些全球的倡导者继续相信全球将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致力于使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密切联系的某些观念得到普及。与此相反,本文认为全球见证了那些被现代交付给历史的传统重新出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在'全球现代性'的背景下,出现了各种文化现代性的主张和文化分歧,它们挑战了普遍的假设。至少在现在,全球所创造出来的共性最好被描述为'差异中的共性'。

  • 标签: 全球化 现代化 社会主义 普遍主义
  • 简介: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MCT)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本土过程中必须与本土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从而摆脱发源于西方白人主流文化的局限。传统的儒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儒道文化在出世入世思想、空间时间存在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但却没有影响二者结合对心理咨询的积极影响。儒道互补的人性观、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等内容对于心理咨询有积极意义,而将儒道文化引入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尚存在思辨性过强、集中于认知调整领域等问题。

  • 标签: 儒道互补 哲学内核 心理咨询本土化 MCT 理论咨询目标
  • 简介:本文通过对道元与日本曹洞宗的历史性考察,分析阐述了道元传禅的时代背景、道元教团与日本达磨宗的关系、道元之后曹洞宗的转型、道元教团与曹洞宗的差异等重要问题,批评了日本曹洞宗是中国曹洞宗的简单延续或中日曹洞宗的差异主要来自道元等常见误解,以此说明了教团的成立和发展与被奉为宗祖的思想大师之间不一定具有必然的密切联系,历史上关于宗祖以及传法谱系的诸多传说往往出自于后来者的有意修饰甚至杜撰.道元禅复制自中国,而日本曹洞宗则通过本土的转型成长为日本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 标签: 道元 日本曹洞宗 达磨宗 兼修禅 教团史
  • 简介:社会现代的关键是人的现代。所谓人的现代,是指人的整体素质的现代,包括生理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现代。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获得了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的国家。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社会现代化 冲突与整合 心理 人的现代化 生理素质
  • 简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以来,如何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不仅是学术界探索的热点,也是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在西北地区实行城市既有其便利条件,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短期内,我们无法使西北的人口数量减少,也不可能迁往外地.但同样数量的人口,实行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耗用的水和其他资源是不同的.因此,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轻对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的压力,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而西部地区走城市发展道路是保护和改善西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必由之路.

  • 标签: 历史地理 城市化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 自然环境 生活方式 开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