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构是目前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炎症细胞在MI后心室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炎症细胞在MI后心室重构中作用进行综述,为防治MI后心室重构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脓毒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超声心动图测定的相关指标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扬州大学附属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28 d预后;同时记录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的超声相关参数。比较28 d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超声指标的差异,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超声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脓毒症患者145例,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106例。145例患者中,脓毒性心肌病73例,发生率为50.3%;其中,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肌病发生率41.4%(60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肌病发生率24.8%(36例),右室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肌病发生率12.4%(18例)。28 d存活98例,死亡47例,病死率32.4%。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超声指标二尖瓣侧壁瓣环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和右室收缩期三尖瓣环运动速度(RV-Sm)均明显降低〔e'(cm/s):7.81±1.12比8.61±1.02,RV-Sm(cm/s):12.12±2.04比13.73±1.74,均P<0.05〕;死亡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LV-Sm)略高于存活组〔LVEF:0.550±0.042比0.548±0.060,LV-Sm(cm/s):8.92±2.11比8.23±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和RV-Sm均为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优势比(OR)=0.623,95%可信区间(95%CI)为0.410~0.947,P=0.027;RV-Sm:OR=0.693,95%CI为0.525~0.914,P=0.010〕。ROC曲线分析显示,e'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7,95%CI为0.532~0.781,P=0.016;最佳截断值为8.65 cm/s时,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73.4%。RV-Sm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AUC为0.641,95%CI为0.522~0.759,P=0.030;最佳截断值为14.80 cm/s时,敏感度为96.6%,特异度为26.6%。结论脓毒性心肌病的发生率高;早期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与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无关,而RV-Sm和e'均对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独立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外科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VR技术辅助外科诊治11例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患者,其中法洛四联症9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狭窄1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狭窄1例,术后对VR模型的匹配程度和价值进行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流出道术后3个月最大血流速度和峰值压差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以评估VR技术的应用价值,总结应用经验。结果11例均手术成功,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未出现心室流出道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心室流出道最大血流速度均降至2 m/s以下,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VR模型评分病例匹配程度均在8/10分及以上,8例价值评分3/3分。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的VR技术可以帮助医师更直观地了解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病变的心腔内、外各结构的空间位置信息,评估关键手术操作的可行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手术和保证手术效果。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心室流出道狭窄 虚拟现实技术 手术规划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运用磁共振检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T2DM患者30名作为T2DM组,同时选择30名心脏健康的受试者作为健康组,使用心脏磁共振扫描两组心脏,进行两组之间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与血液动力学指标的比对分析,以确定T2DM组左心室功能发生的变化。结果 T2DM组与健康组相比各项指标表现较差,左心室收缩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失,T2DM组的EF值为(63.01±8.12),健康组为(55.35±5.91),该值增加明显表明T2DM患者心机肥厚,影响到射血分数。在血液动力学指标中,T2DM组的PER与PFR指标下降,说明左心室射血率、充盈率受损。结论 通过心脏磁共振的应用,可及时准确发现T2DM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变化,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T2DM患者发生心脏功能病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患者 左心室功能 磁共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间的吻合血管,对维持结肠术后吻合口和残留结肠的血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吻合血管的研究正面临命名混乱、数据变异大、研究方法多样和信息记录不完整四大困境。边缘动脉的存在已被广泛证实,对血供代偿的意义也得到相关研究者的充分认可;反观Riolan弓,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改变,已无法准确指代特定结构。建议摒弃Riolan弓等引起较多争议的名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详细记录吻合动脉的细节,以提高不同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研究吻合血管的意义在于帮助发现潜在的血管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术区内血管进行恰当的处理,为外科精细化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吻合血管 边缘动脉 Riolan弓 侧支通路 高位结扎
  • 简介:摘要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合并动脉侵犯是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不可切除的主要原因。对于累及动脉的胰腺癌进行更精准的可切除性评估,选择适宜的外科技术,有赖于对肿瘤侵犯动脉解剖学、组织学以及肿瘤生物学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传统基于累及动脉周径的肿瘤影像学评估不等于真实意义上的病理学侵犯。在可切除性评估中,动脉被侵犯的深度比受累及的周径更重要。对动脉结构的形态学观察发现:动脉外弹力层是否受侵犯决定动脉鞘剥除的可行性与联合动脉切除的必要性。动脉鞘剥除技术为合并动脉侵犯的胰腺癌患者提供根治性切除机会,同时可避免动脉切除重建的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肿瘤侵犯深度和生物学行为更精准地评估将为侵犯动脉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外科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胰腺肿瘤 局部进展期 可切除性评估 动脉鞘剥除技术 联合动脉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术护理在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实施效果。方法:针对60名接受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病人进行研究。并以随机的方式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中,每个组分别有3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紧急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紧急护理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1]手术治疗期间,设计综合性护理对策,对此模式的护理效果研究。方法:纳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研究,样本量88例,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10月。44例进入普通组,做好常规护理。44例进入综合性护理组,做好综合性护理。观察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综合性护理组的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95.45%,与普通组的77.27%对比更高(p<0.05)。综合性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1.11±3.89)分,与普通组的(83.55±2.84)分对比更高(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胸部或腹部疼痛、血压下降、肢体发凉等表现,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2]手术治疗期间,做好综合性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患者对此护理模式更满意。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并发症 [3]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运用于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1-2022.4我院心内科进行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病人(n=40),按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日常护理,n=19)以及实验组(在前者基础上加之优质护理,n=21)。比较加入优质护理后,对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生活质量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变化程度。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差异较小,两组差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实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远端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术 术后并发症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心电图对早期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疑似ADA的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心电图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心电图对于诊断疾病的价值。结果:DSA证实50例ADA,阳性率为70.42%;心电图检查确诊44例阳性,评价心电图对诊断ADA的敏感度为86.00%、特异度为95.24%、准确度为88.73%、阳性预测值为97.73%、阴性预测值为74.07%,诊断效能高。结论:应用心电图对早期诊断ADA的价值高,临床诊断效能突出,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心电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手术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0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方法是手术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5.0%vs30.0%),有显著性差异;护理后和护理前相比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提高,观察组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对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手术护理既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手术护理 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手术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0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方法是手术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5.0%vs30.0%),有显著性差异;护理后和护理前相比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提高,观察组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对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手术护理既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手术护理 紧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对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PCA)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PCoAA)的治疗效果以及转归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中心接受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的伴有FPCA的破裂PCoAA患者。在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估患者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女性98例(82.35%),年龄(61.59±11.52)岁(范围32~78岁),30例(25.21%)患者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 2.93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117~5.391;P=0.012]、高血压(OR 2.016,95%CI 1.568~4.335;P=0.023)、Hunt-Hess分级(OR 2.408,95%CI 1.326~5.068;P<0.001)、改良Fisher分级(OR 3.034,95%CI 2.201~5.517;P<0.001)、动脉瘤大小(OR 1.793,95%CI 1.427~2.622;P=0.009)、术前颅内血肿体积(OR 1.246,95%CI 1.055~2.153;P=0.011)和手术时机(OR 2.152,95%CI 1.316~3.240;P=0.006)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能有效治疗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年龄>65岁、有高血压史、高Hunt-Hess分级、高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7.65 mm、术前颅内血肿量>19.02 ml且较晚手术的患者需要加强术后管理以改善转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后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55.3±12.0)岁。B型主动脉夹层71例,胸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例。83例患者行一期LCCA-LSA转流术+TEVA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支架放置数量、术中行LSA弹簧圈栓塞情况;围手术期内观察患者死亡、脑梗死发生情况、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死亡率、脑梗死发生率,复查主动脉CTA观察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弓部分支血管血供情况以及有无支架移位。结果83例患者均成功重建LSA。手术时间1.0~7.0(3.2±1.0)h。术中置入胸主动脉支架1个64例、2个17例、3个2例。4例患者出现LSA根部对比剂渗漏,予弹簧圈栓塞后渗漏消失。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2例(2.4%,2/83)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LCCA部分遮盖、1例主动脉逆撕A型夹层,均予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1.2%,1/83)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脑梗死伴左侧肢体肌力一过性下降,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83例患者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期间,5例(6.0%,5/83)患者死亡;3例(3.6%,3/83)患者出现脑梗死,保守治疗后好转;主动脉CT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弓部分支血管血供良好,无支架移位。结论LCCA-LSA转流技术重建LSA,可以延长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经腔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血管移植术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 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分析。方法:2019年6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了6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均开展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影像学结果。结果:从数据可见,Debakey1型主动脉瘤的夹层有动脉瘤的患者共有13例,Debakey2型则有4例,Debakey3型的则有47例。在所有患者中,真假腔有64例,膜分离错位64例,但内膜破口则有5例,主动脉分支受累则有38例。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检查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无创伤,可以代替DSA有创检查,应用价值高。

  • 标签: 128层螺旋CT 全主动脉造影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诊断效果 Debakey型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行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的17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合并总髂动脉瘤(common iliac artery aneurysms,CI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了髂动脉分支支架技术(iliac branch device,IBD,n=3)、喇叭形支架技术(bell-bottom technique,BBT,n=10)和髂外、髂内动脉搭桥技术(n=4)。三种方法均取得较好的技术成功率和近期效果。本研究显示根据腹主、髂总和髂内动脉具体情况,选择IBD、BBT和自体血管移植等技术,均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臀肌跛行、内漏、内脏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169例于手术显微镜下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47例为非高分叉颈动脉狭窄,22例为高分叉颈动脉狭窄)进入研究,其中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术中采用切断二腹肌后腹辅助暴露颈内动脉斑块远端;术后1周内行颈部CTA/DSA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是否完全解除,术后半年和1年时行颈部血管超声复查明确颈动脉是否再狭窄。回顾性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复查结果方面有无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后颈动脉狭窄均完全解除;2组患者间新发脑梗死、暂时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比例(4.5% vs. 2.0%;9.1% vs. 3.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现颈动脉再狭窄,高分叉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二腹肌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切断二腹肌后腹能够较好地暴露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斑块远端,从而为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提供便利,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高分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二腹肌后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