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佛教造像艺术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移植到中国之后就不断地被中华民族本体文化扬弃与创新,至宋代,佛教造像愈益表现出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这些世俗化的造像艺术使我们能够拨开佛教空寂虚无的迷雾,还佛教美术以人类自身历史的真实面貌。

  • 标签: 世俗化表现 佛教造像 我国佛教
  • 简介:在临习《始平公造像记》时,我们应考虑到此碑的方笔大都是经过刻工在镌刻时的再加工已经美术化了,这才使字迹方如刀切,已失去作者原作面貌。如果一味追求形似而刻意摹仿,以至画成三角形之类,不但失去“写”的意义,也必会使自己走入邪道。因此,我们临写时应该多注意体会毛笔书写的趣味特点,这样才能得到此碑的神韵。学习《始平公碑》,应从点、横、竖、撇、捺、提、钩、折这八种基本笔画入手,其中每种基本点画又演变为不同形态,临习时应多注意比较,体会用笔的丰富变化。(一)点在《始平公造像记》中,点的灵活运用在厚重的方笔中尤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碑中点的锋芒外露,临写时切不可为外形所迷惑,书写前一定要回锋,不可尖笔直接落纸。临习此碑还要运用暗回,就是书写时未见回锋的运笔,但落笔前一定要有一个回锋的动作,这样写出的字才有力度。不同形态的点有不同的写法,临习时应多体会其变化,如“答”“飞”“慧”“照”等字点的轻巧,“濯”“下”“必”等字点的厚重等。横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往往起支撑全字重心的主笔作用,如“真”、“率”等字。长横与短横的变化形态丰富,并能把上抑与下抑的横画处理得和谐统一,上抑如“下”、“玄”等字的长横,下抑如“夫”、“大”等字的...

  • 标签:
  • 简介:中國佛造像印是佛教傳入中土之後的産物,歷來印譜中鮮有著録。近代考古學的興起和敦煌文獻的發現,爲佛造像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新疆地區出土的佛造像印,可將其産生時間追溯至魏晋時期。敦煌戒牒文獻,爲佛造像印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證明。概括而言,佛造像印主要包括早期佛造像印、戒牒文獻中的佛造像印、宋元私印中的佛造像印以及近現代篆刻藝術類佛造像印。不同時期的佛造像印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也發揮着不一樣的功用。它們彼此之間並無明顯的傳承關係,而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獨立發展起來的,這種適應性正是長期以來佛造像印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佛造像印 發軔 功能 形制演變
  • 简介: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情感寄托的产物。

  • 标签: 藏传佛教造像 情感 修行者 宗教思想 心理体验
  • 简介:巴中南龛石窟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其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后世不断增镌,形成了今日规模宏大的南龛石窟。巴中南龛石窟是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深入了解这一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本文将从南龛石窟的表现形态和审美风格进行研究阐述。

  • 标签: 南龛石窟 表现形态 审美风格
  • 简介:敦煌博物馆藏的一批铜佛像,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从西藏地区转运过来的。大部分是黄教(藏传佛教的一支)造像。现将其中几件小铜佛做一介绍。

  • 标签: 铜佛像 敦煌市 造像 博物馆 收藏 西藏地区
  • 简介:本文对青天河峡谷新发现的北魏摩崖观世音的形象、造像背景及其与龙门石窟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并涉及北魏时期的末法思想和刻经活动.此外对于造像题记中提到的'丹道'这一新材料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 标签: 造像 北魏时期 观世音 新发现 峡谷 龙门石窟
  • 简介:河北曲阳县黄山新发现明代摩崖石刻一处,记载了明代万历年间官修祁州伍仁桥时到黄山采石的情况。这则石刻在金石方志和文献古籍中均未见著录,本文对其进行了录文,并分析了摩崖石刻所反映的取石修桥情况和历史背景。

  • 标签: 曲阳 摩崖石刻 明代 伍仁桥
  • 简介:1999年冬,连城县姑田镇中堡村村民华秋生发现该村一处山场、小地名叫“流坑落水”的山道边几块大石头上刻有十几个似图似字的摩崖石刻。

  • 标签: 连城县 姑田镇 中国 文物考古 摩崖石刻群
  • 简介:云冈石窟是北魏统治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创造的文化传奇。早期的石窟造像既吸收了古印度佛教的造像艺术,又体现了鲜卑族的文化特色,是中西方的文化交融;中期在孝文帝汉化改革背景下,石窟造像呈现出了汉化的特点,是鲜卑族与汉族间的文化交融;晚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主要由中下层官吏及百姓修建、补刻,加之徐州僧匠北上,他们更多的是从民间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是南北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 标签: 云冈石窟 造像 乐舞石刻 北魏时期 文化交融
  • 简介:诃利谛信仰自公元2世纪左右在西北印度犍陀罗兴起,并出现大量的造像。与佛教其他的神灵类似,诃利谛的这些造像也明显带有希腊文化的特征。据图像特征,将之归纳为两种主要样式:持丰饶角式与不持丰饶角式。结论是佛教中著名的夜叉神诃利谛,在犍陀罗时期没有任何夜叉的特征,在那里她只是一个小儿的瘟神,成为夜叉女是佛教后期的编纂。

  • 标签: 犍陀罗 诃利谛 丰饶角
  • 简介:云冈石窟早期佛教造像,在雕凿技艺、造型样式、鲜明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上,成为北魏时期中华文化佛教美术的巅峰之作,对世界美术雕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就构成云冈石窟之皇家工程在雕造背景、多元化因缘、艺术特征审美价值等方面加以论述。

  • 标签: 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多元兼容
  • 简介:唐代佛教发展迅速,宗教艺术空前繁荣,其中彩塑的发展也达至鼎盛。该时期寺院彩塑造像精美写实、端庄亲切,展现了佛教无尽的庄严世界。

  • 标签: 唐代 雕塑 佛像 彩塑
  • 简介:2007年10月底,邯郸市马头电风扇厂出土一批石雕佛像,其中除1件佛头像为白石外,其它均为红砂石。包括释迦坐像、菩萨坐像、罗汉坐像、弟子像等,时代大体可分为唐、宋两个时期,为磁县北部及成安县周围佛教遗迹分布密集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 标签: 邯郸马头镇 石造像 唐代 宋代
  • 简介:本文通过解读夏鲁寺观音题材造像的图像内容,梳理夏鲁寺造像艺术中观音题材造像题材类型和图像特征;阅读相关观音密宗法门的仪轨文本,分析夏鲁寺观音题材造像与寺院传承观音法门传承之间的关系;试图对夏鲁寺乃至后藏年楚河流域早期的观音信仰形态特征加以判断。

  • 标签: 夏鲁寺 造像 观音题材
  • 简介:敦煌石窟中,凡有《阿弥陀经变画》《观无量寿经变画》和部分《药师经变画》的壁画大都有一种鸟身人首的“迦陵频伽”乐伎遣像参与,并与乐队与舞蹈造像同时显现。目前,学术界有关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伎乐的研究成果大多限定在迦陵频伽造像的来源和流播,或其与佛经的关系研究等方面,鲜有就此造像所蕴含的佛教音乐观念与唐代佛教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求从敦煌壁画在蛊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迦陵频伽遗像的图像学意义出发,探讨其与相关佛经及佛教净土宗的关系,以及其在唐代佛教音乐美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有助于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 标签: 敦煌壁画 迦陵频伽 阿弥陀经变画 观无量寿经变画 唐代佛教音乐美学
  • 简介:石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崖面上。是陇东地区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遗存。石窟距地表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其中2、6窟造像被砸毁,1、12、13、14窟大面积塌毁,4、5、7龛风化严重。其余大部分洞窟内曾经住过人,洞窟壁面及其造像表面结有很厚的一层古铜色烟垢。

  • 标签: 造像题材 考释 石窟寺 北朝时期 陇东地区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