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增殖指数Ki-67阳性之间的关系,探索超声技术能否为IDC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集的79例IDC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肿块大小、形态、边缘、钙化、淋巴结转移及血流信号等),以及ER、PR、Ki-67的阳性情况,分析ID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ER、PR及Ki-67阳性之间的关系。结果:IDC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R阳性47例(59.5%,47/79)、ER阴性32例(40.5%,32/79);PR阳性46例(58.2%,46/79)、PR阴性33例(41.8%,33/79);Ki-67阳性55例(69.6%,55/79)、Ki-67阴性24例(30.4%,24/79)。IDC超声表现为边缘毛刺征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与ER、PR阳性增高有关(P<0.05);肿块内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呈富血供及发生淋巴结转移与Ki-67阳性增高有关(P<0.05);而瘤体大小、形态与ER、PR、Ki-67不相关(P>0.05)。结论:ID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ER、PR、Ki-67阳性相关,超声技术可便捷地为IDC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KI-67
  • 简介:【摘要】 目的 此次研究重点分析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免疫规划疫苗)与非全程接种,对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学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免疫规划管理期间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针对2020年1-12月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100例(参照组)以及2021年1月-2022年1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100例(研究组)进行相关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血清学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0(0.00%)、血清内抗-HBs阳性58(58.00%)、血清抗-HBc阳性10(10.00%)、全程接种100(100.00%);参照组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3(13.00%)、血清内抗-HBs阳性33(33.00%)、血清抗-HBc阳性35(35.00%)、全程接种89(89.00%),两组数据组间对比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免疫规划疫苗)后,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明显降低,同时血清学相关指标明显改善,提升乙肝全程接种,对乙肝防控意义重大。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血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直肠认知融合靶向结合系统穿刺和经会阴认知融合靶向结合系统穿刺对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阳性检出,并分析影响阳性检出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5—11月收治的385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前列腺穿刺指征。所有患者均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认知融合靶向结合系统穿刺,其中经直肠认知融合靶向结合系统穿刺(经直肠组)275例,经会阴认知融合靶向结合系统穿刺(经会阴组)110例。经直肠组年龄(70.7±7.3)(48~85)岁,PSA(55.12±116.96)(4.5~1000.0)ng/ml;前列腺体积(55.96±35.26)(11~209)ml。经会阴组年龄(69.2±8.4)(44~92)岁,PSA(63.41±315.34)(4.0~4 883.0)ng/ml,前列腺体积(64.35±55.99)(12~719)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先根据术前前列腺磁共振影像结合术中超声对可疑病灶靶向穿刺2~4针,然后行系统穿刺12针,比较两种前列腺穿刺方式的的前列腺癌检出。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的临床因素。结果经直肠组和经会阴组的前列腺癌检出分别为40.0%(121/275)和60.9%(67/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分别为36.7%(101/275)和54.6%(6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A(OR=1.025,P=0.001)和前列腺体积(OR=0.984,P=0.001)是两组活检前列腺癌检出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年龄对经会阴组前列腺癌检出的影响明显小于经直肠组(OR=0.037,P=0.238与OR=0.053,P=0.002)。结论经会阴认知融合靶向结合前列腺系统穿刺较经直肠认知融合靶向结合前列腺系统穿刺能更准确地检出前列腺癌,PSA和前列腺体积是前列腺癌检出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认知融合 靶向穿刺活检 系统穿刺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假体周围感染(PJI)翻修术前预防性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是否影响术中标本的培养阳性。方法此前瞻性研究招募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因PJI需行翻修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停用抗生素2周后通过抽取关节液,经培养已明确病源菌及药敏结果,且术中取出部分/全部假体。按照入院顺序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在翻修手术切皮前30~60 min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后再取标本,B组在所有标本取材后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术中取关节液、组织、组织研磨液(TGF)及超声假体裂解液(UPL)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根据术中至少有1项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标准,分析及比较两组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例术前关节液培养阳性的PJI患者,其中A组16例,B组16例。最常见的感染细菌为葡萄球菌(59.3%,19/3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Tsukayama分型、假体移除及术前红细胞沉降(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滑液白细胞计数(SF-WBC)、关节滑液中性粒细胞(PMN)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关节液、组织、TGF及UPL培养阳性分别为81.3%(13/16)、62.5%(10/16)、93.8%(15/16)和93.8%(15/16),B组术中关节液、组织、TGF及UPL培养阳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93.8%(15/16)和100.0%(16/16),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与UPL培养阳性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各自组内组织培养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JI翻修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术中标本培养阳性,在PJI感染翻修手术前无需推迟使用预防性抗生素;②TGF培养阳性与UPL培养阳性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传统组织培养阳性,对于无法进行超声裂解的机构可通过组织研磨的方法提高培养阳性

  • 标签: 假体相关感染 抗生素预防 关节成形术,置换 细菌培养 翻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LgG)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是本研究找出解决方法的主要目的。方法基础免疫结束后进行抗体滴度检测结果,(LgG)抗体阴性41例,对受种时婴幼儿机体状态,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受种时婴幼儿机体状态,与(LgG)抗体阳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受种时婴幼儿机体状态,非适合期是影响(LgG)抗体阳性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给药剂量不足,是造成接种阴性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抗脊灰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结合CD10评价白光内镜、染色内镜、NBI内镜筛查早期胃癌阳性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入的60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黏蛋白、NBI-ME、术后病理共3种方法进行评估。结果黏蛋白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94.12%(16/17)、95.0%(38/40),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5.0%(2/40)、6.3%(1/16);CD10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三种内镜检测方法前瞻性研究胃肿瘤性病变粘膜表面及微血管结构,以黏蛋白(MUC2、MUC5AC、MUC6)结合CD10阳性为参考指标,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

  • 标签: 黏蛋白 CD10 白光内镜 染色内镜 NBI内镜 早期胃癌 阳性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肺部结核病形成空洞者并不少见,而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阳性检出非常高。本文通过对71例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医学影像学资料及其痰涂片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首先,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阳性检出确实非常高;同时,痰涂片阳性的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医学影像学信息显示一些共同特点。为此,读医学影像学资料对高度考虑空洞型肺结核、痰中能检出结核菌的病人应进行认真、仔细、反复的痰涂片检查,提高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阳性检出,为结核病控制和肺部空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空洞型肺结核 痰涂片阳性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分级检验法在肾脏生化检验中的阳性检出。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肾脏生化检查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给予分级检验法进行检验;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检验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性检出。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检验方式检验后,其中研究组患者的胱抑素C与参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33,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为20(50%),血肌酐的阳性检出为23(57.5%),参照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为5(12.5%),血肌酐的阳性检出为8(20%),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和血肌酐的阳性检出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讨论分级检验法在肾脏生化检验中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检验效果,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避免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患者可尽早的接受针对性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分级检验法 肾脏生化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能否安全、有效地减少Grace评分为中低危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进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数量,提高ICA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NSTEMI患者102例,其中男61例,女41例,年龄38~80(58±12)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危险分层安排择期ICA检查,若需进一步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为ICA检查阳性;试验组患者先通过绿色通道完成CTA检查,若CTA发现冠状动脉主支及其主要分支重度及以上狭窄,安排进一步的ICA检查,否则,予以制定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方案后安排出院,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ICA数量、ICA阳性、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S)、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与检查或手术相关的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行ICA者共37例,ICA阳性为94.59%(35/37),明显高于对照组[62.75%(32/51)](χ2=10.28,P<0.05)。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及ICA术前HADS明显低于对照组[(3.8±2.2)d比(4.8±2.4)d、8.8±4.5比11.4±6.8](t=2.21、2.20均P<0.05)。两组间1年内MACE(3例比5例,P=0.423)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8例比10例,P=0.548)累积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可明显减少Grace评分为中低危的NSTEMI患者的ICA数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提高ICA阳性,且不增加1年内的心血管相关风险。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县高中学生表面抗原携带状况。方法抽取4所中学6190名学生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结果表面抗原阳性为2.49%,性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占2.95%、女占1.97%);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少数民族高于汉族,(少数民族占3.42%,汉族占2.28%);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藏族高于其他少数民族(藏族占5.5%,其他少数民族占1.2%)。结论在校园内加强对乙肝病毒预防知识的宣传,抗?-HBS阴性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以防止新的HBV感染者。

  • 标签: 高中生 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两步法全面实施后献血者HBsAg阳性淘汰升高的原因。方法对成都市血液中心2005年至2011年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检测,比较阳性淘汰变化趋势,分析新投入使用的两步法HBsAg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ELISA两步法全面实施后HBsAg阳性淘汰上升约0.7%,新投入使用的两步法试剂检测室内质控品的S/CO值均比一步法试剂结果高。结论两步法ELISAHBsAg试剂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但对其特异性也应达到较高的水平。

  • 标签: 两步法 献血者 HBsAg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4年怀宁县免费婚检对象乙肝病毒携带及感染情况,以采取有效的HBV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婚检对象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用于艾梅乙、肝功、血常规等必检项目的检测。用胶体金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果婚检对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7.72%,其中男性阳性9.69%,女性5.75%。结论通过免费婚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做好婚前保健传染病检查与指导,预防乙肝病毒在配偶间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提供必要的检查和有效的防止方法。

  • 标签: 免费婚检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肾脏生化检验中分级检验的效果对阳性检出影响。方法:收集于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我院就诊行肾脏生化检验的患者为调查主体,统计出300例以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行传统拉网式检验,观察组行分级检验,对比两组阳性检出和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和胱抑素C的阳性检出显著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肾脏生化检验 分级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门诊HIV初筛阳性患者送检,从而降低门诊HIV初筛阳性患者流失,控制HIV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播,防止AIDS的蔓延。方法2015年1月—12月我院门诊患者中累计发现HIV初筛阳性患者72例,工作人员积极动脑筋改进、完善原有转介流程,主动学习AIDS相关知识和沟通交流技巧,理论结合实际,认真做好门诊HIV初筛阳性患者的转介。结果2015年门诊72例HIV初筛阳性患者送检为94.44%,较2014年的75%提高了19.44%。结论改进、完善转介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沟通交流技巧,加强健康教育多样化,对提高门诊HIV初筛阳性患者送检至关重要。

  • 标签: HIV初筛阳性 门诊,送检率
  • 简介:为了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检测过程从监控到结果的判读和报告的发放均应严格按标准化操作,并在工作中不断持续改进,从而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 标签: 血液质量 输血安全 抗-HIV初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性质的痰液标本的涂阳检出,提高结核分支杆菌的检出水平。方法按照《结核病诊断实验室规程》中的萋尔-尼尔逊氏染色方法严格操作,并按镜检结果分级报告结果不同时间留取的痰标本与涂阳检出无明显差别,而送检痰标本的质量以及检验人制作涂片的痰膜厚薄、脱色效果均能影响结核分支杆菌检出

  • 标签: 结核菌 标本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检验方法对阴道细菌的阳性检出。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86例阴道疾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采取细菌培养法、革兰染色法及PCR法检验阴道分泌物,并将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革兰染色法检验总阳性检出为75%,PCR法检验总阳性检出为97.06%;PCR法检验结果与细菌培养法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革兰染色法检验结果与细菌培养法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CR法与革兰染色法有统计学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PCR检验法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且操作简便快捷,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可于阴道细菌临床检验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阴道细菌 细菌培养 PCR 革兰染色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临床样本和采样方法对微生物阳性检出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经我院微生物学检验的 2100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验时间的不同将样本分为观察组( 1041份)和对照组( 1059份),对比分析两组间通过不同的采样方法进行检验的不同类型的样本的阳性检出。 结果 血培养样本( X2=4.388 , P=0.036 )、粪便样本( X2=4.471 , P=0.034 )、呼吸道样本( X2=5.420 , P=0.020 )对微生物的阳性检出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方法对检出也有显著影响( X2=18.536 , P=0.001 )。结论 不同临床样本的阳性检出会根据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固体培养基撞击法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准确可靠,医院可优先采用从而提高微生物阳性检出,进而提升临床诊治效果。

  • 标签: 临床样本 采样方法 微生物 阳性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