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在灾难的特殊“场域”中,女性宗教心理与宗教行为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展现宗教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5.12”汶川地震灾区女性信教行为变迁表明:中国妇女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会作出信教的选择,而灾难过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又使她们更多地选择游离在宗教提供的神圣场域和世俗生活的现实之间。

  • 标签: 地震灾区 女性 宗教信仰
  • 简介:明清时期,不少汉人避难至闽东畲村,世代与畲族通婚,习得畲族文化,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汉族姓氏,这便是汉姓畲族.他们展现出汉族与畲族双重的族群身份与认同,日常实践中会根据情境表现相应的族群身份与认同,同时在族谱和传说中进行汉人正统和畲族身份的双重建构.通过对汉姓畲族双重族群身份获得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的研究,会发现汉姓畲族展现出了复杂的能动性,他们并不像华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单纯去摆脱地域社会标签以拉近与国家的距离,实际上,他们还会去获得畲族标签,以把自己整合进地域社会之中去.

  • 标签: 汉姓畲族 族群身份 族群认同 建构
  • 简介:一、规划背景20世纪八十年代初,赵朴初居士高瞻远瞻地提出“佛教是文化”;1987年,又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创刊《佛教文化》、《佛学研究》,开创了以文化弘法的新局面。时光轮转三十年,我们站在赵朴老的身后,又在思考老人家提出的议题,反思他当年伟大的创举,自我鞭策不能辜负赵朴老的一片苦心。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旁贷。”

  • 标签: 《佛教文化》 中国文化 研究所 规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
  • 简介:新时期以降的回族文化史上,李佩伦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回族同辈乃至更晚一辈的文人群体中似乎再难找到这样的个案:以言创作,他是颇负盛名的散文家和剧作家;以言教学,他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培育了众多各民族人才;以言研究,他专攻元代文学与戏剧理论,著述频出,是业界知名的文化学者。

  • 标签: 创作 民族人才 研究生导师 文人群体 大学教授 戏剧理论
  • 简介:本世纪以来,我国内地的道教研究重心,逐渐从比较侧重于历史文献、哲学史、思想史等议题的宏观发挥转向兼顾历史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来综合研究地方道教的历史传承和思想特色,尤其重视道教科仪和地方宫观庙堂的微观研究,其问题意识更为明确,特别是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给区域道教的研究带来了活泼的气象。

  • 标签: 道教研究 道教史 山东 历史文献 人类学方法 田野调查
  • 简介:2000年4月25日至26日,中国天主教第六届代表会议神学研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西城区柳荫街14号全国“一会一团”驻地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湖北、辽宁、江苏以及全国“一会一团”研究室和全国修院的有关人员共1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民主办教”两个课题进行了研讨。

  • 标签: 神学研究委员会 中国 北京 天主教 宗教信仰
  • 简介:北京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不仅是享誉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人类的发源地。从宗教方面看,北京的地位也相当重要。从古至今,中国原始宗教、民间宗教,以及土生土长的道教都在北京这块沃土上自由地繁衍和发展,之后一些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亦相继在北京地区传布,

  • 标签: 北京地区 原始宗教 文化研究 学术价值 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
  • 简介: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宗教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学派、教派的形成、发展、分化与重新整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就伊斯兰教而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同教派、学派的此起彼伏、推陈出新也是一直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教派、门宦关系问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涉及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礼仪修持、历史变革及文化变迁等内容,而且与当代民族、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教派 门宦 吴忠市 社会文化现象 宁夏
  • 简介: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佛耶对话 大乘佛学 基督教中国化
  • 简介:英语术语"NewPerspectiveonPaul"是20世纪西方新约神学研究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研究了新约之神学诠释与教会信仰的关联,对于我们认识成长中的中国基督教和教会的信仰有特殊意义:对于思考今日中国基督教和教会这样的问题而言,专注于新约正典与教会信仰,将有益于我们确立现实的立场,从而将圣经作为中国教会至高衡定标准,或者,将从圣经视野去审视中国基督教问题确立为对话与交流的基本原则。而路德改教传统,就我们所正在思考的议题而言,亦特具意义,这就是路德乃至新教传统的首要原则:"唯靠圣经"(SolaScriptura)。

  • 标签: 保罗新观 新约之神学诠释 教会信仰
  • 简介:《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对于西方学界而言,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的出版在宗教研究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方学界而言,本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

  • 标签: 中国学界 佛教研究 物质文化 宗教研究 西方 借鉴
  • 简介:古希伯来人并没有系统的、集中的对人的看法(也就是'人论'),《旧约》更没有将'人'当成静止的、绝对的'客体'去进行'研究'。为集中说明《旧约》对人的看法,本文特地基于汪老师的'生生神学'途径,采用主题式方法对这个话题的属灵含义集中做一点探索。旧约》中对人的生命的认知,是集合了情、意、志,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抓住这一点,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就不会陷入'灵'与'肉'对立的、分裂的、非此即彼的状态。《旧约》经文对人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一种一亲切感,而不会坠入西方神学主导的'主-客'、'物-我'两分或二元论式喋喋不休的思辨——古今之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同,但人的受造性、人身外心内的困境与挣扎却一如既往。我们要从赐生命的上帝与'有灵的活人'相互联系的角度,结合以色列人的人文历史、生活情景、灵命沧桑,对相关的《旧约》经文进行解读。

  • 标签: “生生神学” 旧约的人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宗教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简介: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传统文化中,在以儒、道、佛三教为主干的大传统之下,还有一个以信仰因素为主导的民间文化小传统。这一民间宗教文化,包括信仰体系、仪式体系和象征体系,影响着社会上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因此,长期以来国外汉学与人类学界都相当关注中国民间宗教文化。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相对落后,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术概念和分析框架。

  • 标签: 中国 汉族 民间宗教 民俗信仰
  • 简介:北魏时期是道教改革和道乐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期间道乐史料集中于北天师道领袖寇谦之。由于以往学术界在史料挖掘研究上未臻佳境,致使对寇氏的评价失之拔高。本文基于两种重要原始资料的整理研究,对寇氏在道乐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新的认识和评价。

  • 标签: 道教音乐 历史资料 北魏 寇谦之
  • 简介:念(唱)诵佛号是佛教净土宗派的重要修行方式。在宗教实践中,佛号总是与仪式紧密结合,承担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在仪式之外,还有不同版本的“佛号”歌曲。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庐山东林寺的佛号为例,考察仪式中的佛号特点和音声属性,通过“佛号”不同版本的比较,从其内部音声构成、仪式的有无、是否具有宗教功能等几个层面来讨论其存在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号”出现的不同场域和功能,对梵呗的音声属性作相关的讨论,指出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

  • 标签: 修习仪式 东林佛号 宗教功能 梵呗 佛教音乐
  • 简介:聚焦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院的7幅清代绘画《天后圣迹图》,对该图的传承情况、基本内容、使用功能、艺术水平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等进行综合考察。指出荷兰藏《天后圣迹图》的使用功能很可能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一样,作为皇室成员或高级官员的私人收藏与交流之用。并认为此图当为京津一带的画师所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方的地域文化特色。

  • 标签: 天后圣迹图 妈祖 地域文化 阿姆斯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