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旨在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了解目标区域国家所开设的社会文化课程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中以东北某高校英语学院英语专业2014级7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采集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索了国别社会文化系列课程教学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研究发现,国别社会文化系列课程影响下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而交际信心最弱;同时也发现了国别社会文化系列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 标签: 国别社会文化系列课程 英语专业学生 跨文化敏感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英语心理形容词的构词主要有三种途径:零形态的自主词汇、派生词汇和曲折变化词汇。它们反映了形态能产力的梯级性。鉴于形态对词汇习得的可能影响,本文选择具有相同频率的英语心理形容词作为测试对象,设计词汇产出测试和词汇接受能力测试,以考察形态对词汇习得的影响。调查发现,曲折变化词汇的产出能力与零形态词汇和派生词汇的产出能力有显著差异,但在词汇接受能力测试上三组词汇无显著差异。自主词汇、派生词汇和曲折变化词汇的产出和接受能力之间的t检验发现,只有曲折变化词汇的产出和接受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测试结果表明,相比较自主词汇和派生词汇,曲折变化词汇更难习得。由于目标词汇来源同一频率且具有同等的语义特点,可以推断,曲折变化词汇的习得困难来源于形态特征,它们没有因频率等因素获得联想记忆的优先控制,而规则记忆对它们的处理还未达到自动化程度。

  • 标签: 形态 词汇习得 词汇/语法的陈述/程序模式
  • 简介:本文基于ADRIM模型,采用ERPs技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为被试,探讨了隐喻识解过程中可能性特征提取的心理现实性。实验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被试内设计,实验材料以随机方式呈现。每组实验材料包括语境句、关键句(隐喻句或直义句或无关句)、探测词和陈述句;被试对探测词的真假做出判断,并判断陈述句的内容是否与前面语境句和关键句相符;实验记录被试判断探测词的反应时和脑电。实验结果显示:(1)对三类句子条件下探测词真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比较,隐喻句条件时间最短,直义句条件居中,无关句条件最长;(2)对三类句子条件下探测词诱发的N400波幅进行比较,隐喻句条件诱发了显著的N400,其波幅显著大于直义句,而且隐喻句和直义句条件均小于无关句条件。研究得出了如下初步结论:(1)汉语母语学习者在隐喻话语理解中的可能性特征提取具有心理现实性;(2)关于语义修辞话语识解机制的思辨性探讨获得了初步的电生理学证据支持。

  • 标签: 隐喻 识解机制 事件相关电位 可能性特征提取 心理现实性
  • 简介:本文运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探讨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1982,1985)与Swain的输出假说(1985,1993)对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运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他们的分歧可以得以解决。维果茨基认为人类高级思维功能建构于社会、文化、历史和教育的环境中。而这个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相互交流编织成的网,一个由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辩证统一体。所以,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的相互作用引起二语言的发展。

  • 标签: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社会中的相互交流 二语习得
  • 简介:加拿大立国近一百五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主流社会对待原住民的态度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政府的归化政策已逐渐被尊重和保护包括原住民的所有族群的多元文化政策所取代;而原住民自身也日渐觉醒并通过文学创作探寻和重新确立自己一度被抹杀或边缘化了的族群身份。与此同时,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多元文化、民族和谐等当代进步理念在加拿大社会的全面普及。本文拟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从主流社会的白人文学作品和原住民自身的文学创作这两方面来探讨和阐述上述的互动性社会进步。对“联邦诗人”司各特其人其作评价的变化提供了第一方面的范例。司各特创作了不少同情和赞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为此他长期受到普遍的赞誉;但在后殖民批评的重新审视下,其诗歌中流露的殖民主义思维却受到当代文学批评界和普通加拿大人的诟病。至于第二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两部获奖作品——印第安剧作家海威的《保留地的姐妹》和完全由因纽特人白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冰原快跑人》——为例,以此揭示原住民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维护本民族文化身份、弘扬本民族传统的努力。

  • 标签: 加拿大社会 后殖民主义批评 原住民文学 族群身份 互动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