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19世纪最初几十年,美国社会危机四伏。为了确立一种民族共识,许多文化、政治代言人将目光投向美国早期历史,尤其是殖民地清教历史。霍桑以其对清教的特殊情感,在《恩迪科与红十字》与《欢乐山的月柱》中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于政治家与史学家的清教历史画卷。

  • 标签: 霍桑 《恩迪科与红十字》 《欢乐山的五月柱》 清教 冲突
  • 简介:自古以来,先贤、名贤之于文化的发展就备受世人瞩目,也受到了普遍的敬重,《礼记》中有谓:"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亦有云:"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所谓"瞽宗"者,古之学校也,《礼记》所谓"西学"者是也。西周天子设立大学,其学有: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道德标杆的楷范作用,自然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东汉末年,"孔融为北海相,郡人甄士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范晔

  • 标签: 瞽宗 沧浪亭 虎丘 配食 大司乐 辟雍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