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资本主义的塑造,工业帝国主义渐变为信息帝国主义。信息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的阶段。无论是工业帝国主义,还是信息帝国主义,其本质都是垄断,前者更多的是垄断物质资源,后者更倾向于垄断知识和信息。信息帝国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复兴创造了高度成熟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信息资本主义“创造性破坏”必将推动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我们必须站在更大尺度上、以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视角理解列宁帝国主义,不能以50年、100年的时间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列宁帝国主义的理论逻辑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在实践中日益彰显出伟大的真理光芒。

  • 标签: 信息帝国主义 列宁 信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信息
  • 简介:邓小平是一个终生为党和党的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离开领导岗位之际深入思考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留下的“政治交代”是留给党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财富。本文深入探讨了邓小平做“政治交代”的原因及具体内容,剖析了他提出的“治国必先治党”的理论内涵和内在根源,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在新时期的治党、管党的根据、任务和途径。联系邓小平的“治党”来领会他的“政治交代”、以他的“政治交代”为脉络研究他的“治党”,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他的治党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交代 治理国家 治党论
  • 简介:论题罗杰·斯佩里教授的大脑功能理论是说左脑以理性逻辑分析和记忆等为优势半球;右脑以立体空间形象和音乐艺术为优势的半球,但是,至今尚未得到生物医学科学家报告找到理性逻辑和记忆神经细胞的消息,也未发现立体空间图像和音乐神经细胞的踪迹。看来大脑左右半球神经细胞并没有区别,难道同样的脑神经细胞真的会有功能优劣吗?否则,大脑各部分是不可能存在分工的功能。

  • 标签: 大脑功能 神经细胞 分工论 运动 思维 音乐艺术
  • 简介: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历史存在的新视域,但是这一视域一直以来被遮蔽在对它的近代知性解读当中。哈贝马斯反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他在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了曲解的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与其隐含的旧哲学的要素之张力中,哈贝马斯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程的展开展现了他类似于马克思的存在视域。哈贝马斯的这一视域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历史性、真正的社会现实世界、感性意识与感性活动、作为新知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领悟中。尽管这一视域最终偏离了马克思所指明的方向,然而却为我们展示出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所做的真实努力,这种努力即是他的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

  • 标签: 重建论 存在论 生活世界 实践 实证主义
  • 简介:陈独秀的"二次革命"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革命发展前途这一问题都做出过明确的判断,然而二者对此的阐述却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和分析,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选择"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 标签: 历史选择 二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 发展前途 陈独秀
  • 简介: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周先生以其"和谐美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和谐美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线索和理论内涵看,尤其是在对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关系的阐述上,其主旨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确有明显的内通性。这种内通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与马克思关于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理论的内通性。从理论特征上讲,"和谐美学"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形式;从理论形成的过程看,"和谐"基本上是一个历史的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的推论。"和谐美学"所使用的辩证逻辑方法,也主要是经过马克思改造过的辩证法,而并非直接取自黑格尔。作为一种理论预测,在周先生"三大美的历史形态"的论断中,逻辑结论与历史事实的统一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还经常与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理论事实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一点也成为"和谐美学"颇为一些学者诟病的地方。

  • 标签: 周来祥 和谐论美学 审美理想 社会理想
  • 简介:文章介绍评述了美国汉学家蒙罗(DonaldJ.Munro)的学术成果.阐发了中国人性中自然平等的观念和道德典范的作用,并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的行为主义倾向.侧重分析朱熹人性中事实与价值的混合.研究了本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对人性的看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蒙罗着重分析了'帝国式的探索方式'的起源、弊端.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朱熹 事实 道德
  • 简介:中古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对文学创作认识方面的自觉则是这个整体的文学观念自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中古士人融摄道教卫生学知识体系于文学理论之中,对于中古文学创作的自觉有着建构性的意义。正是文学创作开掘了这一相对于汉代经学的迥异的知识体系,才使他们拥有了崭新、有效的解剖工具,从而使中古的文学创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认识模式。此后,以“神思”为核心范畴的创作与以“雅正”观为核心范畴的价值在传统文论中获得了同等理论地位。在融摄道教卫生学剖析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陆机肇其始,刘勰集其大成,同时的预流者还包括王羲之、颜之推等人,说明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性的共识。

  • 标签: 中古文学创作论 道教卫生学 融摄与自觉 陆机 刘勰
  • 简介:绪论WernerMahrhalz尝于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literargeschichteundliterarwissenschaft)一文中谓学术材料之处理,或出诸体系哲学之观点,或出诸历史实用之观点;以体系言,则即体知其用;以史实言,则即用显其体;本文拟执体系以求诸数论(Samkhya)之说而非作史实变演之考证.

  • 标签: 栏目 数论 量论 价值
  • 简介: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中共四川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鲜明提出并整体推进'积极预防腐败'战略,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四川特色的预防腐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为龙头,推进全域预防;坚持以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为主线,推进系统预防;坚持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推进科技预防;坚持以实施系统化防治腐败为抓手,推进重点预防;坚持以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为抓手,推进思想预防。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工作,一些领域的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良好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正在逐步形成。针对实施中存在的纲要性不高、前瞻性不够、系统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实施'积极预防腐败'战略需要构建以下方面机制: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全面构建齐抓共管的履责机制;坚持用好纪律审查这个'杀手锏',全面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着力盯住权力运行这个'关键点',全面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坚决贯彻思想建党这个'总方针',全面构建'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 标签: 四川省 “积极预防腐败”战略 政治生态
  • 简介:《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 标签: 孟子 《周易》 四书 五经 理学 心学
  • 简介: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文章以“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现象”为逻辑顺序,分别探索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本质涵义,并从心理素质与心理现象、人格、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探讨了心理素质的特殊地位和功能。

  • 标签: 素质 心理素质 心理现象
  • 简介:齐国兵冠天下(续)姜国柱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争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的大事,对于这等大事,不能不知。只有知而战,才能战而胜。因此,齐国兵家兵,历来强调知兵、料敌、知彼、知己。田穰苴认为,与敌交战,要知敌观变.才能制服敌人,取得胜利,只有知战,方...

  • 标签: 《六韬》 孙膑兵法 战争 《管子》 孙武 以弱胜强
  • 简介:孟子的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他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的评价性概念,如“仁”、“人”、“君子”和“不仁”、“非人”(“禽兽”)、“小人”等,实质上是针对道德主体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美德规范(人性的应然之规定)。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行为规范并非源自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或理性的认知,而是源自人类天生的情感,因此,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不是灌输关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的经验知识或理性知识,而是“反求诸己”,培养和发展道德主体内心原本就有的“四端”之情,只要保有它们并加以体验扩充,就能“知性”、“知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的根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 标签: 孟子 道德情感主义 美德伦理学 “四端”
  • 简介:在论证古文《尚书》是西汉以来长期流传的真古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古文《尚书》珍贵的学术价值,如补充许多历史事实、订正旧籍引文之讹和纠正旧注之误等,用确切事例给予具体说明;同时也指出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被缀补、改动和增益的不恰当之处。本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古文《尚书》进行全面评论,提出了许多突破传统观点的新见解。

  • 标签: 真古文献 学术价值 流传过程 重新认识
  • 简介: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融汇理者在.对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说的最主要内容.

  • 标签: 《易》 陆九渊 《周易》 易简 心学 哲学家
  • 简介:《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 标签: 子思学派 《诗》学 引《诗》体例
  • 简介:龚自珍对中国传统的"圣人"人格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出了具有新社会特征的"豪杰"人格,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的革命性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 标签: 龚自珍 理想人格 中国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