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方便献血,采供血机构必须走上街头,到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等地现场采血.由于泰州地区一般人群中乙肝感染率较高,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占12%左右,为了减少血液报废,也为了保护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本站应用全血金标试纸条在采血现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并且对初筛阳性结果加以确认,即抽取其一份静脉血标本,回血站用ELISA再进行检测.现将1999年1月~2000年8月共9533名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初筛 HB 全血 金标法 采血
  •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双钢板与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04年11月间应用改良双钢板(48例)及LISS(36例)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4例(SchatzkerⅤ型24例,SchatzkerⅥ型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关节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6.2个月(12~23个月)随访。改良双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43min,术中失血量320mL,9例发生并发症,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15.1周(11~23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6.8周(12~25周),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63~98分,平均87.4分。LISS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127min,术中失血量290mL,6例发生并发症,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13.8周(9~17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4.1周(11~18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65~97分,平均89.6分。两组间上述内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及1年的TPA和PA度数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部分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单侧LISS固定可以起到与改良双钢板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需要加用内侧辅助钢板固定。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微创内固定系统 钢板 骨折固定术 力线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方法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建立模型,采用酸性磷酸酶观测。结果大鼠尺神经的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纵向投射,主要到脊髓C6中段至T1中段胶状质,其横向投射则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内,主要位于胶状质内侧半的外侧1/2-3/4区域。结论尺神经投射居内,桡神经投射居外。

  • 标签: 脊髓 胶状质 尺神经 酸性磷酸酶
  • 简介:目的:探讨胰结缔组织纤维的细微和超微构筑及其意义.方法:采用NaOH消蚀和超声波(USW)清洗技术,制备只保留结缔组织纤维成分的人胰组织样品,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和分析.结果:经NaOH消蚀和USW清洗处理的胰组织,其细胞和基质成分全被消蚀掉,只留有结缔组织纤维,仍保持原有构筑特征.胰腺小叶、小叶间结缔组织和胰岛的轮廓清晰可见.穿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的胰腺导管、动脉和静脉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纤维束,易被辨认和区别.结缔组织纤维织成的束或网,均由胶原蛋白聚合而成的纳米(10-100mm)纤维,或称胶原细纤维所组成.结论:活体上充满组织液的胰结缔组织纤维网,构成了该器官的组织支架和通道,为胰内、外分泌细胞的支持与保护、营养与代谢、分泌与通讯、再生与修复等,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

  • 标签: 胰结缔组织纤维 USW 扫描电镜 超声波清洗 人体 NAOH消蚀法
  • 简介:目的探讨U形空肠袋间置方案对改善近侧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消化道重建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随机对48例胃上1/3的早期及较小的限局型肿瘤患者,行近侧胃切除手术治疗.其中22例做单纯食管胃吻合术(esophagogastrostomy,EGP组),26例做U形空肠袋间置的消化道重建手术(jejunalpouchinterposition,JPI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排空结果、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病率、术后体重变化、血清学营养指标及Visick指数值.结果术后1个月时,JPI组与EGP组核素胃排空参数T1/2为(66.4±7.2)min比(58.8±8.9)min,60min时胃内核素残留率(RR1)分别为(53.8±5.2)%比(47.1±3.1)%,两组比较,P均<0.01.术后6个月时检测体重增加值、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JPI组与EGP组分别为(4.43±0.53)kg比(2.49±0.71)kg,(9.65±1.16)g/L比(8.34±1.29)g/L,(65.77±4.67)g/L比(59.14±5.91)g/L和(32.08±3.42)g/L比(28.73±2.78)g/L;两组比较,P均<0.001;JPI组RE的发病率为23.1%(6/26),EGP组为54.5%(12/22),两组比较P=0.0247;Visick指数评分值(Ⅰ、Ⅱ、Ⅲ~Ⅳ)构成比,JPI明显优于EGP,P=0.0045.结论U形空肠袋间置能有效预防近侧胃切除术后RE的发生,对提高患者术后体重、改善营养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 标签: U形空肠袋间置法 近侧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手术治疗 营养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比较简单随机化、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和最小化的均衡性。方法运用MonteCarlo方法分别进行三种随机化方法的模拟分组,然后比较三种随机化方法在有6个非处理因素时,组间总例数的均衡性及非处理因素组间分布的均衡性。结果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和最小化可保证组间总例数的均衡;住保证非处理因素的组间分布均衡性上,最小化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疗法,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与简单随机化在保证非处理因素均衡性上效果接近。结论最小化既可保证组间总例数的均衡也可保证非处理因素组间分布的均衡,因此在保证均衡性上是首选。

  • 标签: 随机化 分层区组随机化 动态随机化 最小化法 临床试验 均衡性
  • 简介:目的评价围内关于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准确性及文献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5)和中国学术期刊网(1994~2005),纳入电化学发光检测甲胎蛋白的诊断性试验。用自制表格提取数据,并应用诊断性试验的6条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结果最初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8篇,经逐篇阅读全文,排除综述、临床应用、多项指标联合检测、非肝癌诊断试验和AFP异质体的检测,最终仅纳入6篇文献,且无一篇可提取四格表数据进行准确性评价。结论目前国内有关电化学发光检测甲胎蛋白的诊断性试验文献不多,质量也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研究设计时仅考虑了技术指标而忽视了诊断准确性的指标,所以不能得出电化学发光检测甲胎蛋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标签: 电化学发光法 甲胎蛋白 诊断性试验 肝癌 文献质量评价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预防肝外胆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54例胆囊良性疾病全部采用安全线外Calot's三角后外侧入路的改良显露“三管-孔-脏器”行LC。术前均不置胃、尿管,无需术中冲洗,据需要放置引流管。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采用改良LC完成,术后平均住院3d,7例置引流管。无胆漏、肝外胆管损伤或死亡病例,术后1月B超复查正常。结论:采用改良LC能有效预防肝外胆管损伤。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胆管损伤 预防
  • 简介:目的评价CT引导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PMCT。行PMCT治疗的患者,应用“二步”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肝细胞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穿刺 CT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