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培训的现状.着重分析培训主体、培训体制、培训项目、就业市场等主要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提出转变培训观念、完善培训管理体制、明确培训责任主体、整合培训需求、确立科学的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教育培训的效果。

  • 标签: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职业教育培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于广东省广州、东莞、河源及惠州四个市的部分农村劳动的调研发现,农村劳动转移就业能力中的职业价值、职业行为、交际技能、工作技能、社会资本广度以及社会资本深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职业情感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因而,强化农村劳动转移就业能力,增强其对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价值认识,强化其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行为,提高其非农就业技能,弱化其对农地的禀赋效应认识,丰富其在城镇的社会资本,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实施农地流转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能力 农地流转 广东经济
  • 简介: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广大农村将孕育着开创新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非农就业的黄金时期.

  • 标签: 农村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转移 战略思考
  • 简介: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全国农村劳动转移最为活跃的大省。据统计,广东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已有700多万。2004年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中提到,到2010年,全省农业就业比重要控制在28%,按照这种设想,到2010年全省还需要转移农村劳动670页垃南。央中,2008年至2010年期间仍需要转移劳动近400万人。为了把农村劳动培训后转入就业,从2002年起,广东省相继组织实施了“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智力扶贫工程”、“退役士兵培训工程”和最近开展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 标签: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职业技能鉴定 广东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劳动力培训 就业比重
  • 简介:农村劳动转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但和经济因素有关,还受到制度、文化、传统、习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过多、转移困难现象,运用“反推-拉”理论模型有助于分析农村劳动转移障碍问题。

  • 标签: 反推拉 转移障碍 剩余劳动力
  • 简介: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众多农业生产人口,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进入城镇就业,这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绩。但农村劳动转移的同时也会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农村中滞留了大量的老人和儿童,不足以支撑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滞后。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需要正确地认识到并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对新农村的建设中,客观地看待农村劳动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实现农村经济的复兴与发展。

  • 标签: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经济发展
  • 简介:<正>劳动资本是指劳动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在物化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高的价值。雄厚的劳动资本是企业竞争的资本。例如,同一类产业的两个企业.劳动数量大致相等,劳动资料也大致相同,一个企业的劳动潜在的使用价值偏低,以致高新技术应用率低,复杂技术产品

  • 标签: 劳动力资本 职业技能开发 使用价值 简单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 高新技术应用
  • 简介:为推动劳动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三化建设试点工作,劳动保障部先后于5月22~26日、7月3~7日,在江苏省、上海市,以及湖北省组织了两次观摩交流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及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省(自治区)和试点城市共200多人分别参加了观摩交流活动。活动期间交流了江苏及有关城市,湖北及有关城市,上海、广州、温州、大连、鞍山在劳动市场建设、就业管理和服务以及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方面的经验,并就做好劳动市场三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劳动力市场 科学化 规范划 现代化
  • 简介: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比较分析基础上,利用1986年至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二者的长期协整关系,探讨了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影响过程。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剩余劳动的吸纳作用非常显著。

  • 标签: 外商 直接投资 农业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省在全国是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劳动资源大省、第一劳动转移输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村劳动跨区域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8年,河南省农村劳动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1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11亿元。

  • 标签: 农村劳动力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结构 劳动力资源 改革开放
  • 简介:摘要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根本途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还存在多种问题。要实现顺利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还需要更深入研究。

  • 标签: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 简介:摘要在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劳动外出务工的现象。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劳动转移与城市规模的扩张,与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 标签: 集聚效益 城市规模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 简介: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目前陕西省农村劳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产业结构滞后、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民竞争力下降等原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均收入,应加强基本技术技能教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 标签: 陕西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障碍 因素分析 对策
  • 简介:在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比较效益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农民外出务工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流动几乎完全处于分散的、无组织、无秩序的状态,这既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又给交通、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构筑劳务输出产业政策的平台;消除制约农村劳动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各种障碍,为农村剩余劳动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农村劳务输出产业的开发力度;加强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建立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劳务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就业的外部空间。

  • 标签: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务输出 服务职能 劳务市场 中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