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有建制的学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地走过了30个春秋,在学科理论、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华人流散文学、译介学、文学形象学、文学人类学、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从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夯实了“中国学派”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地位。从独尊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到主张两者共奉,再到倡导建议“中国学派”;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当代中国 三十年 跨学科研究 文库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2
  • 简介:既是文化载体、又被文化管束的各类散文文本,文化散文,  喻大翔先生在《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注

  • 标签: 中国散文 审美现局 性流变
  • 简介:为纪念散文诗引进中国90年。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文艺报社、中外散文诗协会、河南文艺出版社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大会和颁奖活动于2007年11月1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经过评委会的严格评选。共评出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4人,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10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奖10人;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18部: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5部。

  • 标签: 中国散文诗 中国当代 诗理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体论 文艺出版社
  • 简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人类深层欲望最本真的流露。我们在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原型与其母题进行研究与把握,寻找一种情感历程与艺术表现,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并透视一种神奇的向往。在他们诗作中那些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意味和寓意色彩的原型构建中,探寻他们以灵魂与生命的自由舒展着的个性生命,从整体上透视民族诗人对生命、自然、神灵、情欲、宇宙等基本母题的再现。

  • 标签: 民族诗歌 基本母题 言说方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2
  • 简介:网络散文的本体构成尚未达到印刷文化中散文的美学高度,      二、当前文化语境下的散文状况与自性回归  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过激反应和书写惶惑之后,这种消费文化书写在话语体式和美学姿态上最显驳杂

  • 标签: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开放,西方异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也对相对较为封闭并有着自己独立存在状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们吸收了许多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表现手法,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少数民族诗歌写作语体的传达方式与以前迥异,从原来的"自足性"向"开放性"转变,在连续的解构与建构中不断变迁,实现了民族诗歌写作语体传达方式的嬗变。

  • 标签: 民族诗歌 写作语体 解构重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4
  • 简介:(8)这种泛文化批评的文学研究取向在罗兰·巴特后期的文本理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它将超出对文学话语的研究而成为对文化实践和理论的研究,还是让我们来检视一下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理论的批评实践

  • 标签: 西方文学批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8)这种泛文化批评的文学研究取向在罗兰·巴特后期的文本理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它将超出对文学话语的研究而成为对文化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德里达进一步阐述了自己文学研究的泛文化批评立场

  • 标签: 西方文学批评
  • 简介: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文学和哲学对美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作者认为,一个民族文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取决于该民族哲学的成熟程度。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现当代诗坛引起的反应,并重点介绍对中美诗歌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美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诗歌 意象派 当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
  • 简介:文学体制不单包括具体的、影响文学作品生产及接受的文化体制,同时也是指社会上经由各种话语的散布流通而获得正当性、广为接受的整套文学观念。文艺话语不断地规范定义文学是(或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以及公共文化体制赋予文学显要的位置。而文学体制在20世纪中国的广泛社会效应和高度政治化,其重要性远超过现代西方社会。通过对文学体制、文学理解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现象及历史构成因素的分析,探讨西化和现代化、国族建构和文化建设,以及现代社会中决定“文学”门槛的标准如何形成的重要议题。

  • 标签: 文学体制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 简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暨福建省文联、《台湾文学选刊》等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1月22日至24日在厦门举行。这是继1995年北京首届、1996年南京二届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又一次学术氛围浓厚、争鸣相当激烈的研讨会。来自大陆各地及香港、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女性文学研究者共60人出席研讨。女作家舒婷、胡辛、王英琦、张冀雪、陈志红等应邀赴会。本次会议议题为“女性文学本体特征研究”,侧重对当代女性文学及其批评本身的反思。与会专家学者所撰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写作 中国女性文学 九十年代 女性文化 问题意识
  • 简介:<正>不久前,苏联进步出版社出版了莫斯科大学英文教授瓦伦丁娜·伊瓦雪娃的著作《论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发轫》。伊瓦雪娃认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里,很多作家对哲学问题产生了高度的兴趣。伊瓦雪娃指出,哲学小说、带哲学倾向的小说和哲理剧是今天许多西方国家的主要文学类型之一。即使那些不能被称为哲理小

  • 标签: 莫斯科大学 哲学小说 文学类型 哲理剧 国家文学 哲理小说
  • 简介:军事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首先,自新时期以来,军事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自觉承担了现实主义的使命担当,并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在塑造中国当代文学的脊梁、增强当代国民精神的血性上,军事文学功不可没。

  • 标签: 文学 军事 取向 中国人 现实主义
  • 简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出现了许多变异与新质,但它们都是作家对“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同时又与新文学传统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内在肌理,可以发现,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对话”或“潜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使传统得到不断更新,而当代文学也因此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中国经验 新文学传统 当代阐释 对话
  • 简介:鲁道夫·瓦格纳教授(RudolfG.Wagner.生于1941年)是德国著名汉学家,曾获德国最高学术奖莱布尼兹奖(1993年),现任教于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其研究领域颇为广泛,覆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

  • 标签: 中国当代 瓦格纳 作品研究 文本阐释 时代精神 散文体
  • 简介:中国大陆和香港,以及英、加、蒙、日诗界和学界权威、学者历时三年编著的《中国当代流派诗选》,日前,在中国文联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当代流派诗选》系中国当代新诗流派史的开山之作,首次"全景式"地展示中国

  • 标签: 中国当代 新诗流派 诗歌流派 开山之作 中国大陆 诗选
  • 简介:<正>全新改版的《中国文萃》《中国诗萃》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集结优秀作品"为宗旨,现经认真筹备,即日起面向海内外华文作家,诗人隆重征稿。来稿小说、散文、评论10000字左右,新诗、散文诗不低于20首,古体诗、词不低于60首,附个人创作简历、一张2寸照片及固定地址(电话)。大16开本1000余页码,硬精装,每位入选者至少占5个页码,颁发入典证书,有2册助销义务;落选稿由专家提出修改意见退还作者本人。

  • 标签: 文萃 文学系统 选稿 华文作家 书系 助销
  • 简介:本文从文学形象发生演变的历史来考察文学形象形式的构成方式及其特征,特别关注形象形式变化的原因。具体地揭示了古典文学形象形式构成的八种元素及其特征,进而考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形式特征及其演变,注重从历时性揭示其变化,从共时性比较分析其形式特征差异。同时还从艺术视知觉心理和话语符号学维度深入揭开现代文学形象形式特征的复杂构成。

  • 标签: 文学形象形式 重叠影像 矩阵形式 元形式 话语形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