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主要对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的体裁、整体布局、钢琴处理及演奏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具体的谱例及表格更直观的反映出这套练习曲的特色和赫玛尼诺夫本人的音乐风格,使我们对这套练习曲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音画 练习曲 音乐性 标题性 画面性
  • 简介:列兹作为20世纪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被人称道的常常是那些极端的整体序列作品,而早期的创作情况却少有人问津。本文即试图从结构思维这一角度,对列兹的早期作品《记谱法》的第一首进行简要分析,揭示此作的结构思维。进而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指出,正是通过这样的结构思维,使得列兹的这一早期作品的有序性得以被感性体验,理性与感性实现了完美统一。

  • 标签: 布列兹 《记谱法》 序列音乐 结构分析
  • 简介:西藏,这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地方,有着很多传奇的神话故事和它别有特色的人文风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被世人喻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能跳舞"可想而知这里的人们对音乐和舞蹈的挚爱。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的这位大师可以说是目前西藏在舞蹈创作和研究上的第一人,他就是丹增次

  • 标签: 西藏自治区 艺术研究所 赤子之心 研究员 故乡 民族
  • 简介: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谢尔盖·赫玛尼诺夫(1873-1943)的钢琴协奏曲创作,在其创作领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体现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思想感情。使听众极易理解和接受。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生平介绍,以及对其晚期作品《第四首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结构方面,去研究他晚期作品的美学风格。通过对演奏方式的解读,试概括他的音乐品质,由此梳理总结赫玛尼诺夫晚期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钢琴协奏曲 美学思想
  • 简介: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间奏曲,柔版,A大调,变奏与再现原则相结合的边缘曲式。这一乐章极具内涵与深度。作曲家充分运用曲式的划分、乐队的配色及钢琴的技巧将音乐律动与内容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
  • 简介:2008年金秋的北京迎未了第三届国际钢琴艺术节。应邀前来的艺术家,就有大名鼎鼎的奥地利钢琴家保罗-巴杜-斯科达先生。国内听众通过他两百多张唱片和几次来华演出已经感受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风采不减。

  • 标签: 音乐演奏 钢琴学派 古典 艺术造诣 艺术节 艺术家
  • 简介:既是“北京金秋最美的一道风景”,又是“中国空前的一次国际艺术盛会”继2003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成功举办之后,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于9月20日至10月20日,在中华世纪坛和中国美术馆打造璀璨的视觉盛宴。在这个展览上,67个国家的艺术家们在主题的号召之下,共同强调人文关怀、和平精神。探索关乎全人类的和平问题,刻画巨大突发事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表达艺术家对和平友爱、“自然与人”等重大课题的深切关怀、忧虑和思考,具有高度的人文内涵。展览用关爱家园、共创和谐的人文精神以及整体上注重艺术的造型与基本元素的现代美感,让各国人士在审美中增进了解和友谊。

  • 标签: 地域文化 传播媒介 第二届 北京 双年展 200年
  • 简介:"阿根廷是一个超乎常理的国家,你可以变换总统、部长、大使,但是你不能变换的是探戈舞曲。我们的确改变了探戈舞曲,而且还好至今我们还活着,这很最要!我突破了探戈,我的探戈才是今天的探戈。我的音乐的确是室内乐,但那是从探戈演示岀来的大众音乐。"——阿斯托尔·皮亚佐

  • 标签: 探戈舞曲 大众音乐 阿根廷 室内乐
  • 简介:魂腔也称“自由调”,是流布于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地方戏曲样式。20世纪中叶以前,魂腔的表演中存在着诸多自由性艺术特征,以1953年魂腔定名柳琴戏为标志,随着整个戏曲界改革的全面推开,魂腔的自由性艺术特征在柳琴戏中逐渐消失。本文便是以魂腔中具有的自由性艺术特征为着眼点,分析魂腔自由性艺术特征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柳琴戏中的固定化转型。

  • 标签: 拉魂腔 柳琴戏 自由性 固定化 转型
  • 简介:今年是英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诞生四百二十周年。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我国正在开展各种活动以纪念这位伟大作家的诞生。上海的纪念活动搞得很热闹,光是话剧就有两个演出单位正在排演两出莎剧。日前我看了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的《安东尼与克娄巴特》。这是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人物性格十分复杂,而且两个主角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当时的复杂而又壮阔的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它是一部很难演的剧本。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演出是很成功的,导演和演员抓住了莎士比亚这个剧本的基本精神,他们的表演不“温”不“火”,恰如其分,而且有所创新。这是令人十分高兴的。《安东尼与克娄巴特》写于1607年左右,与《裘力斯·该撒》的问世相隔七、八年。主角安东尼就是那个为该撒报仇,打败鲁特斯的安东尼。他

  • 标签: 克娄巴特拉 上海青年话剧团 该撒 纪念活动 人物性格 演出单位
  • 简介:文章就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从"远观、静听、细品"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演唱声部与钢琴伴奏之间的微妙关系。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艺术歌曲 伴奏
  • 简介:大卫·列文创立的"转换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后调性音乐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学习研究,将研究观点立足于"转换理论"的微观材料结构——集合,以达拉皮科《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的第5首为例,对全曲的集合进行分析,以集中一点的研究态度对大卫·列文提出的集合概念进行探讨和研究。

  • 标签: 大卫·列文 转换理论 集合 序列 嵌入
  • 简介:舞台设计,在18世纪时它要求是“眼睛的音乐”,到了19世纪的自然主义则强调布景是“自然的一角”,而20世纪的构成主义,它追求的舞台形式是“动作的机器”,可是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又认为舞台设计中要做到“视觉的隐喻”,或者再比如中国传统戏曲反映的是“布景在演员身上”,而西方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则又是在探讨“一个环境一个剧场”。

  • 标签: 舞台设计 舞台形式 布景 谢克纳 中国传统戏曲 演员
  • 简介:谢尔盖·帕杰诺夫的电影作品,在非叙事的诗意结构中大量地呈现民族文化中与众不同的艺术影像,通过静默精美的影像画面传达出本土人民的非自由的悲伤境遇。

  • 标签: 帕拉杰诺夫 诗电影 吟游精神 宗教意识 非叙事
  • 简介:2017年7月第十届意大利科莫音乐节(FestivalComoCittadellaMusica)以威尔第的歌剧巨作《纳科》拉开序幕。本人有幸受到科莫歌剧院艺术总监——乔万尼先生的邀请,来到了这座作为意大利著名旅游胜地的美丽城市。

  • 标签: 音乐节 意大利 欧洲 艺术总监 旅游胜地 歌剧院
  • 简介: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中部的布依族中央的恋俗音乐包括声乐曲“山歌”与“谷婉”,器乐曲有“木叶调”与“闹寨调”。它们运用于恋俗活动的不同环节与场合.分别是恋之序曲——唱山歌,恋之情话——讲谷婉,邀约细语一闹寨调、木叶调。布依族的恋俗音乐经历了音乐品种的变迁和音乐形态的本土渐变,布依族恋俗音乐的功能是“择偶”与“交情”的交融。

  • 标签: 布依族 恋俗音乐 山歌 谷婉 木叶调 闹寨调
  • 简介:昆曲向来以“载歌载舞”著称,舞台表演手段异常丰富,身段优美、表演细腻。这自然是优势,然而优势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演员们只掂记于身段技艺的展示,发掘人物情感的深度,但一个人精力有限,侧重身段表演多了,放在唱念琢磨、锻炼的时间可能就少了,因而常有人诟病昆曲演员的唱念。而且昆曲曲唱是戏曲传统相当重要的一环,历来便有众多曲唱理论著述,舞台之外也还有清唱传承,其唱念理论、实践积累深厚,有识者众。这就使得昆曲舞台的唱念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糊弄”了事。

  • 标签: 昆曲演员 表演艺术 舞台 蔡正仁 现状 张继
  • 简介:有一个词叫作"翘首企盼"。一月份卡内基音乐厅墙外的玻璃窗中钉起了一张节目时间表,在表中2月3日晚8点有费城交响乐团与钢琴家杜·鲁普的音乐会。笔者发现这条信息时激动地仰着头读了半晌,牢牢记住时间。脖子都酸了,"翘首企盼"的当然不只我一个人。音乐会当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音乐厅前厅就已经水泄不通了,检票员忙得不可开交。

  • 标签: 交响乐团 音乐会 卡内基 田园牧歌 费城 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