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随机取样、定点调查的方法,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灌草植物群落的类型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并用多样性指数分析春、夏、秋、冬四季中植物群落组成的特点。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物种对时间生态位的利用比较充分,四季中群落组成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春季物种最为丰富,9m2中达29种,香农—威纳指数H’为2.73,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冬季物种最少,为11种,H’为2.14;夏秋季物种多样性介于春、冬季之间。西溪湿地的现有植物组成是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的影响更大。西溪湿地典型的湿地物种偏少,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比例较高,建议在去除影响景观、影响本土物种多样性的入侵种的同时,增加低湿的生境,并补种湿地物种。

  • 标签: 杭州西溪湿地 植物群落 季节变化 生物多样性 生态类群
  • 简介:2010年1-12月,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内的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凋落物的组成及动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和锥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2315.47±149.02kg·hm^-2·a^-1和2414.62±211.05kg·hm^-2·a^-1,凋落物均以落叶为主,分别占到年总凋落物量的57.6%和50.7%,落花和落果在凋落物中所占比例较大;经方差分析检验,柑橘和锥栗的落枝、落花和杂物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分差异不显著;柑橘与锥栗凋落物量季节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柑橘凋落物量在3月和7月出现2次较大峰值,而锥栗凋落物量峰值则出现在6月和11月.

  • 标签: 柑橘 锥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 简介:2007~2011年,在深圳湾共记录鸟类13目40科141种。物种数排名前四的科是鹬科(28种)、鸭科(11种)、鹭科(11种)和鸻科(9种),其物种数之和占总物种数的41.8%。水鸟是深圳湾鸟类的主要生态类群,共有79种,占56.0%。冬候鸟和过境鸟为主要居留型,有91种,占64.5%;有留鸟41种,占29.1%;有夏候鸟8种,占5.7%。在141种鸟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鹗(Pandionhaliaetus)、黑耳鸢(Milvuslineatus)、白腹海雕(Haliaeetusleucogaster)、普通鵟(Buteobuteo)、白肩雕(Aquilaheliaca)、白腹鹞(Circusspilono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gularis)、游隼(Falcoperegrinus)、红隼(Falcotinnunculus)、大杓鹬(Numeniusmadagascari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和雕鸮(Bubobubo);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濒危和易危等级鸟类各1种;有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易危等级鸟类各1种,近危等级鸟类2种;有1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TradeinEndangeredSpeciesofWildFaunaandFlora,CITES)附录Ⅱ。2007~2011年期间,累计记录鸟类320962只,其中有水鸟314743只(98.1%);深圳湾鸟类数量、种类总体上在增加,2007~2010年期间,鸟类物种数在95~99种之间窄幅波动,2011年,物种数显著增加,达110种。水鸟种类组成较稳定,林鸟的种数增加是鸟种数增加的主要因素。部分种类在数量方面占据明显优势,19种优势度指数≥0.01的鸟类的5a累计数量之和占累计总数量的90.4%,其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琵嘴鸭(Anasclypeata)、反嘴鹬(Recurvirostraavosetta)、红嘴鸥(Larusridibundus)、环颈鸻(Charadriusalexandrinus)、凤头潜鸭(Aythyafuligula)、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himantopus)、泽鹬(Tringastagnatilis)、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c

  • 标签: 鸟类多样性 鸟类监测 变化 深圳湾
  • 简介:2015年和2016年的7-8月的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结果表明,在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75科229属309种。其中,有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74科228属308种;包括17种乔木、27种灌木、13种藤本和252种草本植物;在这些植物中,有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还有一些半湿生和中生植物。在植物区系组成中,种子植物科的分布有5类型和4亚型,世界分布科有44科,占总科数的58.67%;属的分布区类型可以划分为15类型和9亚型,以温带分布为主,有102属,占总属数的44.54%。

  • 标签: 植物群落 区系 郑州黄河湿地
  • 简介:在武汉市主城区及近郊26个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物种和群落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对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组成、地理成分和生态适应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本次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61种(含变种和变型),分属于82科231属,其中被子植物是主要类型;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兼有地带性、隐域性和起源上古老性的特点,但特有属、种匮乏,其中蕨类植物表现出明显的隐域性特征;种子植物分属于14种地理分布类型,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3种地理分布类型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湿地植物区系特征。同时,湿地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分别占总种数的37.4%和32.7%。在所有水分生态适应型中,中生植物的种类最多,共164种,占总种数的45.4%,反映出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群落逐渐向中生植物群落演替。

  • 标签: 武汉市 湖泊湿地 维管束植物 物种组成 生态适应
  • 简介:为了研究含油污水对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在大庆油田附近,选择受含油污水影响程度不同的4块典型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样地,分析其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在4块典型芦苇沼泽样地中,共鉴定出24科34属土壤线虫。其中,有食细菌线虫15属,食真菌线虫、捕食杂食线虫各6属,植物寄生线虫7属。Panagrolaimus和Aphelenchoides为优势类群,个体数占总捕获个体量的26.91%;受到含油污水的影响,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都发生改变,受污染样地线虫个体数及类群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1),且与对照样地相比,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大,重度污染样地中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而捕食杂食线虫的相对丰度则与之相反(p〈0.01)。从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来看,在不同污染程度条件下,受污染样地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而自由生活成熟度指数则相反。

  • 标签: 含油污水 芦苇沼泽 土壤线虫 群落组成 多样性
  • 简介:2011年3-10月,基于实地样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调查崇明岛环岛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带中芦苇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研究芦苇地上部分的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崇明岛芦苇地上部分年固碳能力为0.28-1.02kg/(m^2·a),平均年固碳能力为(0.67±0.19)kg/(m^2·a),其低于长江口湿地保护区(崇明岛东滩、杭州湾)芦苇的年固碳能力,但高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湿地芦苇的年固碳能力;芦苇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象灾害和人为干扰,收割区域的芦苇群落生物量(p=0.021)和茎秆密度(p=4.6×10^-6)显著高于未收割区域;芦苇分布主要受土壤盐度限制;芦苇表现型与人为干扰和土壤盐度密切相关;芦苇生长的中后期是受环境因子影响的关键时期。

  • 标签: 芦苇 固碳 环境因子 崇明岛
  • 简介:在莫莫格湿地,选择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和常年无积水的3块湿地作为采样点,进行地表水水位观测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莫莫格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受地表水水位的显著影响。常年积水的哈拉塔采样点的植物以水生植物为主,形成单优物种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其群落高度和平均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采样点(p<0.05);季节性积水的哈尔挠采样点以湿生植物为主,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密度都高于其它两个采样点(p<0.05);而地表湿润的哈拉火烧采样点的植物生长缓慢,其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都较低。另外,莫莫格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季节变化明显。哈拉塔和哈尔挠采样点的物种丰富度在7月(水位最高时)达到最高,而后开始降低。与此同时,哈尔挠采样点优势种由小叶章(Calamagrosticangustifolia)取代薹草(Carexsp.),生物量降低,水位高度与物种多样性显著正相关(R2=0.519,p<0.05)。莫莫格湿地不同区域的地表水水位差异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发生改变。

  • 标签: 地表水水位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丰富度 莫莫格湿地
  • 简介:以2009~2012年实地样方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对山西省37个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种子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在山西省37个自然保护区中,共记录有湿地种子植物56科154属294种;在4个生活型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共有278种,占总种数的94.56%。将湿地植物的生态型划分为7类,其中,湿生植物269种,占总种数的91.5%,是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湿地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沼生植物88种,水生植物74种,构成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湿地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属的水平上,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共有82属,占总属数的53.25%,表明温带性质比较明显;种子植物种的区系成分中,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达160种,占总种数的54.42%,中国特有分布种有40种。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植物区系与温带亚洲和东亚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在湿地种子植物区系中,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

  • 标签: 种子植物 区系 湿地 自然保护区 山西
  • 简介: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天然林土壤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梯度(对照CT-0g·kg-1、低磷LP-0.1g·kg-1、高磷HP-0.6g·kg-1)磷添加室内培养实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研究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磷除显著提高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外,亦显著增加土壤pH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对磷添加的响应因施磷量和森林类型不同而不同,其中高磷处理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PLFA,杉木人工林增幅大于米槠天然林。低磷处理仅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磷添加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GP/GN),对2种森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比(F/B)影响不显著。该研究表明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养分流失,加剧了磷限制。因此适当施磷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 标签: 森林转换 磷添加 微生物群落组成 磷脂脂肪酸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