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台湾学术界对军政关系的认知与表达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着持续的变化,从"戒严"时期军事化社会中的单方宣传,到李登辉主政时期的混乱与探索,再到陈水扁时期新的政治价值取向的确立,最终到第二次政党轮替后的沉淀与稳定。这一变化的序列显示出台湾由军事化社会向社会化军队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新的政治价值取向和与之相适应的军政关系制度已经确立并稳定下来。

  • 标签: 军政关系 台湾学术界 认知与表达
  • 简介:6月20日,台湾警察大学校长刁建生一行9人来院访问交流。学院崔芝昆政委、张京副院长、马金旗副院长,训练部董希琳部长、政治部王庆年主任、科研部张平部长会见了刁校长一行。会见活动由马金旗副院长主持。崔芝昆政委代表学院对刁校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院情况,并就进一步加强双方交流合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双方约定每年举行1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双方轮流承办,并积极推进教师、学员的交流互访等活动。访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学院教学训练设施。

  • 标签: 武警学院 大学校长 警察 台湾地区 交流合作 训练设施
  • 简介:台湾《中国时报》近日报道称,在马英九质疑军中将官太多之后,不仅今年7月台军将官晋升人数将创下10年来最低纪录,台军内部也已拟定了一项“摘星计划”,准备配合兵力精简,顺势裁减百余名将官,把目前387名的将官员额大幅调降到200多人,让台军真正从头“瘦身”。

  • 标签: 马英九 台湾地区 运动 《中国时报》 台军 中将
  • 简介: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沈葆桢临危受命,赴台筹办台防。鉴于台湾生番地区的重要性,沈葆桢审时度势,着眼于台湾防务建设,施行了以“外防内治”为目的的开山抚番政策:开山修路、开禁招垦、增府置县、设立番学等,为促进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巩固台湾防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沈葆桢 台湾防务 开山抚番
  • 简介:军政关系是政治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一是文官统治的程度,二是军人干政的程度,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体之两面。台湾地区的军政关系之演变,基本上表现为从威权统治时期的党军关系(甚至是党内关系)到民主化以来的政府军队关系。本文关注国民党军中党部的变化,初步描述了台湾地区军政关系的演变及其路径。

  • 标签: 威权体制 党部 党军关系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退踞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坚持其“反共复国”的基本政策,“反攻大陆”成为其念兹的行动口号和目标。维持一个反共的台湾政权,是美国敌视和遏制新中国政策之重点,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经援助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力图在各方面准备条件,图谋在对其有利时机发动对大陆的军事反攻;同时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不断进行骚扰性进攻和突袭性进攻。这就是在“反共复国”政策下的“待机反攻”和“有限反攻”,而受到美国的支持。到了60年代之初,中国大陆内部、中苏关系和远东国际关系、关国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等等都出现了新的情况,蒋介石以为反攻时机来临,遂谋划在1962年夏秋之际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反攻,为此在军事、政治、财经等各方面进行动员和准备,并强烈要求美国给予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盱衡战略全局,“保护台湾不受中共攻击”,但也不支持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美蒋双方为此在近两年时间里进行了反复的谈判与交涉,反攻大陆的计划始终遭到美国的拒绝。中国政府适时公开揭露蒋军窜犯大陆的阴谋,动员军民,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同时在外交战线实行“以美制台”策略。在内外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下,蒋介石策划的一场“军事反攻”终于在中途归于流产。

  • 标签: 第三次台海危机 台湾的“军事反攻” 美国政府的政策
  • 简介:有分析认为,在中短期内,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遏制性措施的可能性比发动岛攻势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人民解放军最近将军事现代化的重点放在了发展遏制能力上,即将封镇作为遏制台独的重要选择,本文是美国防务专家的观点,仅拱参考。

  • 标签: 台湾省 “台独”活动 武力遏制 祖国统一 潜艇 “台独分子”
  • 简介: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境冲突,使台湾当局陷入难以明确表态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冲突双方均为台湾当局所憎恨;另一方面,号称对"全中国"拥有主权的台湾当局却是这场事关中国领土冲突的"局外人",对战争的目标与进程一无所知。台湾当局十分关注冲突的进程,其关注重点聚焦于冲突结果对台海局势与其"反攻大陆"策略的影响。蒋介石等人曾希冀借冲突来离间大陆与印度的关系,以争取改善台湾与印度关系。此一幻想因大陆及时收兵宣布停火而迅即破灭。在中印边境冲突期间,台湾当局反对美国在"麦克马洪线"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力图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这是应该肯定的。

  • 标签: 台湾当局 中印边境冲突 蒋介石 蒋廷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