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又名秧凳、秧船,江南水稻生产辅助工具,形制是放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的凳子。农民坐在这样的凳子上拔取秧苗或插秧,不劳累。

  • 标签: 辅助工具 水稻生产 长方形 木板
  • 简介:<正>妃,是闽、台两地民众曾共同信仰的海上护佑女神。至今对其崇祀的习俗仍在流传。到目前为止,对妃海神的信仰和崇拜还继续流行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台湾地区的民间及日本冲绳、美国檀香山和东南亚各国的华裔人民中间。而其中尤以闽、台两地为最盛。本文专论闽、台两地妃海神崇拜的历史情况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来闽、台文化一体性的一个侧面。

  • 标签: 台湾海峡 海神崇拜 台湾地区 妈祖 沿海地区 福建沿海
  • 简介:<正>1982年春,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金泉村一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于地下0.3米处发现一件西周簋。此器在最初发表时,因未全部修复,有所残缺,故其描述尚有不够齐全或不甚准确之处,有必要再加以叙述。簋的颜色绿褐光亮。簋身为园形,方折唇,

  • 标签: 湖南省 桃江县 地基 农民 博物馆 兽面纹
  • 简介:颛顼"绝地通"历来被视为原始宗教的重大改革,从文献学、民族学角度来解读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考古材料论定龙山文化时期骨卜的普化暗合"绝地通"所反映的巫觋功能的专门化。这就科学确定了"绝地通"的年代学意义。而含山凌家滩玉龟和玉版"龟卜"的种种迹象,说明在接近颛顼时代之前",原始八卦"也已经基本定型。

  • 标签: 颛顼时代 绝地天通 凌家滩 龟卜 原始八卦
  • 简介:2008年发掘的沙石岗孙吴册元年墓距1979年发掘的城土盖村棱角山册元年墓仅约百米,亦为平面呈双“凸”字形的前、后室砖室结构,出土青瓷器、铜器等精美文物20余件。此二墓墓砖上模印的花纹和铭文完全相同,证明墓主可能均与兄(倪)侯有关。沙石岗册元年墓是该地区发现的第4座孙吴晚期大型砖室墓,对研究该地区高等级孙吴贵族墓葬的分布及孙吴时期丧葬礼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沙石岗 孙吴墓 天册元年 免(倪)侯 青瓷器
  • 简介: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在清代工艺中,不仅视其为精致工艺中的明珠,同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清代鼻烟壶制作之精美、式样之繁多,为雅好者珍贵文玩欣赏之瑰宝。

  • 标签: 鼻烟壶 工艺品 中国 清朝 发展历史 造型特色
  • 简介:这浩浩荡荡一百多匹的背上坐着部是些花枝招展的女人,一个个打扮成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等妖艳美女,扮作活灯人物,似要与民间的花灯一争高下。

  • 标签: 军阀 广东 湖南 王昭君 杨贵妃 花灯
  • 简介:2008年,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北面、桃园村与西华村北部交界处的皇冠山发现两晋南朝砖室墓群,泉州市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2号墓(M12)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顶单室墓,墓砖模印纹饰精美华丽、种类多样,少量墓砖模印文字“监十壹年”。出土随葬品23件,以青瓷器为主。该墓对研究泉州地区的早期移民、佛教传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福建南安 南朝 砖室墓
  • 简介:1927年7月,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

  • 标签: “性解放” 女子 运动 民国 广东省政府 委员会
  • 简介:郑择墓志与李公麟《拥醉归图》陈瑞农赵振华In1987,atombinscriptionwasdiscoveredinLuoyang.Onthebackofthetombstonewasapictureentitled“Goinghomedrunko...

  • 标签: 李公麟 郑居中 墓志 《元丰九域志》 《汉语大词典》 孟尝君
  • 简介:江苏省镇江市迹山遗址是宁镇地区典型的台形遗址,遗址使用时间较长,时间范围从龙山时代末期至两周时期。遗址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共发现47个灰坑、13座房址、1座墓葬,出土了一批器物。迹山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宁镇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并为探寻宁镇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标签: 镇江 马迹山遗址 台形遗址 龙山时代末期至两周时期
  • 简介:神像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社会性文化符号,它基于神的观念而存在,是神在现实世界的象征和化身,承栽着人们对神灵的想象,在民间信仰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冀南洗村供奉神灵众多,神像的种类也多样,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能带来具体的社会功效,对乡土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 标签: 神像 仪式 信仰实践 身体经验
  • 简介:<正>南湖位于余杭镇西南500米,东汉蓄天目万山之水成湖.近代因苔溪的疏浚,南湖遂渐干涸.1985年镇水产队在这里专营挖砂副业.1986年和1987年,在挖砂中陆续出土了1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积砂厚约1.5米,器物均在砂底发现,难以分清文化层次.根据遗物分析,较早的有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腰沿釜、牛鼻耳罐,还有少量骨角器,也有腹部附加一周堆纹的罐和鼎,数量较多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器皿及石器.在60多件黑陶器中,刻有较明显陶文和符号的有5件.1、黑陶豆1件(86C3—347),豆盘呈椭圆形,侈口,豆柄,竹节状,有镂孔,喇叭形圈足,通高16.8、盘径19.3×12.3、圈足径11.7厘米,烧成后在盘面两端刻有复线“山”字形符号各一,盘中心刻有4个同心圆,似一个太阳外围带有一圈光环(见图一).这一符号与上海青浦西漾淀水井所出鸟纹尊上的图案基本一致,与山东莒县凌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文字也有相似之处.盘面刻有文字的同类陶豆在1937年何行先生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一书中曾有述及,何先生还记录了其中8个文字,有7个字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其中3个与金文中同类字可以相对应,何氏认为黑陶文字为初期象形文,为古代越族文件的表现.

  • 标签: 刻划符号 马桥文化 黑陶器 余杭 良渚文化 形符
  • 简介:清代川东北南江山区的墓祠群,既具有宗祠文化实体功能和表征意义兼具的一般特质,又在巴山老林的自然生态、移民文化、宗教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氏墓祠相对保存完整,无论是其空间布局、建筑装饰,抑或族内禁令、族规、四止界畔等石刻铭文,都为探析南江山区的墓祠文化提供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读本。此外,在空间布局上,墓祠、风水塔等链接着多姓杂居、各有分区、合作共存的乡村秩序网络,我们可借由对氏墓祠的解析,探寻在一个经济落后、自然环境和文化都相对封闭、宗族财力和权势悬殊较小的山区,不同的宗族之间如何实现自治与共存的。

  • 标签: 清代 南江 墓祠
  • 简介:琴是广西壮族支系偏人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弦鸣乐器,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但在今天的琴艺术保护与继承中,却存在着传统与现代脱节的现象,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对壮族琴的仪式与表演研究为例,对琴双重身份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缓解措施进行分析,从而为琴的现代性发展提出建议。

  • 标签: 壮族 天琴 仪式与表演 双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