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宗教伦理学旨在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探讨宗教中的伦理盟约、伦理教导、伦理法律以及因违背这些规则所犯下的伦理罪行。这种学说与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学说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用宗教伦理学研究文学的时候。卡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宗教伦理和文学伦理的氛围。卡夫对犹太教的弃绝,使他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人。正是这种弃绝上帝后所处的孤独生存境况,使他比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上帝之死"后的现代西方人在精神和灵魂上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卡夫的小说中,主人公对人类失去的精神家园的渴求和寻找更加急迫。在卡夫看来,现代西方人的孤独、恐惧和漂泊,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上帝的伦理盟约,并犯下了以通奸和弃绝上帝为代表的伦理原罪。

  • 标签: 卡夫卡 犹太教 孤独 死亡 宗教伦理 文学伦理
  • 简介:抒情诗常有,而抒情诗理论不常有。西方“抒情诗”(lyric)可追溯到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作品,虽然早于《诗学》两百年出现,但未获亚里士多德及之后理论家的重视。原因不难理解,亚氏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亚里士多德38);抒情诗表达情感而非表现行动,难以被纳入“摹仿论”的体系,所以《诗学》将之排除。受此影响,有关抒情诗且系统化的理论长期缺位。因此,抒情诗理论的建构十分重要。

  • 标签: 《诗学》 抒情诗 摹仿论 诗理 亚里士多德 述评
  • 简介:隐喻绝非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意昧着人对自己存在的诗性发现,既是人对世界加以符号化的过程,又是人超越自然、超越自身的精神努力。可是,19世纪末踏入诗坛的康斯坦丁诺斯·瓦菲斯却自觉走上了一条放弃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书写道路。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蒂斯认为堪与艾略特“并驾齐驱”的希腊现代诗人在诗中基本不使用隐喻和意象,而是遵循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自觉地挖掘词与句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原生态,也很少使用形容词和感叹词,力求回到语言的原初意义上从事创作。诗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实际根源于他本身浓厚的抒情气质,他这种有意识的压抑令情感在反弹中产生了更大的能量,从而获得了理性与激情相互交融、相互提升的美学效果。

  • 标签: 卡瓦菲斯 历史诗人 诗歌的叙事性
  • 简介:奥古斯托·瑞(AugustoCorrieri):奥古斯托·瑞,魔术师、艺术家、作家、学者。研究方向为后戏剧剧场、行为表演、舞蹈和生态学。青少年时期,他迷恋近距离的纯手法魔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纸牌表演获得国际魔法竞赛的奖项。此后,他放弃魔术,转向当代艺术和行为表演,创作了一系列讲座表演和舞蹈剧场的作品。2013年,受到一次意外的邀请,他以'文森特'的舞台名重新开始魔术表演,将当代艺术.

  • 标签: 喜剧演员 文森特
  • 简介:“文学是人学。人民群众是主人,是动力,这是就整体而言的。但就个人而言,他们都是普通人,因此,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民群众,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而且必然是表现普通人物的生活命运、要求利益和悲欢离合。”[1]普通人物实际上就是边缘人物、小人物。他们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坏人,性格难分善恶,

  • 标签: 小人物 比较解读 卡夫卡 沈从文 小说 人民群众
  • 简介:<正>泰国的早期长篇小说大都是些爱情小说。人们说“爱情是小说的永恒主题。”然而,小说的主题——“永恒”,对读者说来却是一种灾难。于是,一些作家把眼光移向了异域,以国外为背景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它的开山祖师就是蒙昭·阿丹庚(1905—1932)。蒙昭·阿丹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期就对文学饶有兴趣,十八岁起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出生在一个皇族家庭,是一位亲王的儿子,因此有机会到英国和美国求学,学习法律。国外生活的体验,正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依据。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爱情小说 作家 短篇小说 西方文学作品
  • 简介:随着各地赴藏旅游者规模的不断增长、藏地画师对外展示交流的频繁以及藏传佛教的再度东渐,唐这种具有鲜明藏族文化风格的佛教艺术形式不仅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信众和鉴藏者的喜爱,也日益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在这种日渐广泛的文化交汇中,唐的发展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 标签: 热贡艺术 传承现状 唐卡 巡展 公益 技艺
  • 简介:一九五五年夏天,雷蒙德·佛即将高中毕业,在华盛顿州尤宁加普的一家卖薯馃的快餐店遇见正在那里打工的玛丽安.年仅十四岁的玛丽安身材窈窕,风姿绰约,和雷几乎是一见钟情.和玛丽安相遇,是雷一生最大的幸事.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在这家不起眼的快餐店,他遇到了守护他长达二十年的幸运女神.热恋期间,两人共同阅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列尼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还有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饱读经典名著,使他们的恋爱时光不仅浪漫而且充实;而文学,正是维系他们爱情的坚韧纽带.

  • 标签: 妻子玛丽安 心早已 执著里
  • 简介:当下,对以扬·穆若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的译介与研究,是我国外国文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特别是俄苏学界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俄苏学界对布拉格学派文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总体规模不如欧美,但因为其悠久的文论研究传统,加之与布拉格学派之间存在历史及学理上的密切联系,所以他们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俄苏学界不同历史时期在穆若夫斯基文论研究上的几部颇具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考察,并结合欧美的研究现状,对俄苏学界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 标签: 布拉格学派文论 扬·穆卡若夫斯基研究 回顾
  • 简介:戏剧大师皮斯托以其“政治戏剧”和“文献剧”闻名于世。自1918年到1938年的20年间,皮斯托的戏剧活动具有明确而强烈的社会政治目的。他曾说:“我主要同无产者一起奋斗。……他们和我一样,相信革命运动是他们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和中心。”他的戏剧理论和实践也密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他的一切舞台试验,他的种种努力和成功,无论是舞台技巧的创新,或是舞台技术的改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 标签: 戏剧学校 奠基者 百老汇 纽约 舞台技术 政治目的
  • 简介:本文从韩礼徳的系统功能语法入手,用人际功能分析了梅伦在2014年苏格兰要求独立并进行公投前的挽留演讲,揭示了人际意义,如人称,情态等功能与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梅伦是如何通过演讲争取选民,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标签: 人际功能 演讲 情态 目的
  • 简介:女性始终是彼特鲁舍芙斯娅小说中最重要的视域之一。其女性小说的“非主流”叙写表现在她不再为“性别请命”,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女性主义书写在女性形象身上形成的模式化主题,重塑了有着太多承载的女性主义隐喻和象征的女性形象。作家一路写来的是与苦难相伴生的女性异样的生存形态,是一种不加任何粉饰的女性“新写实”。其小说文字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以生活叙事为小说内容,以“审母”为叙事策略,小说文本中洋溢着她对女人生存形态的深切不安、高度焦虑,以冷峻、坚硬为言说的情感取向。

  • 标签: 彼特鲁舍芙斯卡娅 女性小说 生存形态 女性叙事
  • 简介:威廉·勒斯·威廉斯的《帕特森》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描写一座城市的诗歌.可是诗人在"作者注释"中声称:"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看成是这部长诗的中心意象,那么威廉斯选择这一中心意象对美国现代长诗创作又有什么贡献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得到国内外批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探讨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手法,以窥见美国现当代抒情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 标签: 威廉斯 抒情史诗 长诗 意象 诗歌 史诗性
  • 简介:乌利茨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
  • 简介:在《安娜·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的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的转变:他从一个彻底的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的“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的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
  • 简介:2008年6月15日至1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青海省文化厅承办的“国际唐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曲青山,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昂毛,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文联 唐卡艺术 人民政府 青海省 论坛
  • 简介:摘要2016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当代教育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而有效落实《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相关的精神与要求。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在小学二年级语文常规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情景,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理论依据作为参考。

  • 标签: 学生核心素养 情景卡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