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功能论证是当代德性伦理学的一个成熟论题,其理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亚里士多德。本文则立足于柏拉图早期对话和《理想国》,着力考察功能论证的形成过程,进而揭示出苏格拉底借用了制作活动中优中选优的选材程序,并通过将ergon和arete实体化,建立起从功能到德性的推导程式。柏拉图则将该程式全面展开,引发出灵魂三分、正义论、哲学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造就了一个以德性论为根基的理想城邦,更促成了系统化实践哲学的开端。

  • 标签: 功能论证实践哲学德性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群众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休闲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二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人们在接受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的传播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吸引了大量群众;三是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社区文化、

  • 标签: 文化娱乐 社会教育功能 文化休闲 传播媒体 群众文化 精神文化生活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网络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精神教化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渗透与显性灌输协调互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强化的核心主题。为此,可以将红色文化创新与社会活动聚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的优化策略,并以调适性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的支撑点。

  • 标签: 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功能 渗透 红色文化
  • 简介: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中西文化之异辙异途,皆源于根系之大别,与流向之不同。欲厘定中西文化形态之异,必须沉落到其深层源头发生之处,看其如何在求生活动中,怎样处理种种求生关系。人在世界中只有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在一个民族或社会中,三种关系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据一而兼二(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显示了首出者之必然与神圣。据于物者,其兼性必本乎物(西方:化事为物);据于人者,其兼性必本乎人(中土:化物为事)。前者,属物之实体性文化,主于"买—卖"关系,遵奉因果律,严依数学·逻辑之精密计算与推演,达乎逻辑体系,成就了西方之科学、哲学与艺术,故有宇宙论、本体论等等之揽物弃性之诸多名目术语出场;后者,属心性道德功能性文化,主于中和关系,遵奉仁义道德律,严依"天人合一"中心性聚汇的生命空间之功能去组织、言说心性世界的活动与程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乎纲目之网状形态,成就了中土文化的道德与艺术,故只有乾坤(阴阳)说、仁义说、纲目说、体用说等等之统摄心性而弃物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讲一个大道理的术语之产生。以上二者即是中西文化之本色本义。中西于文化的巅峰领域里,各有其突创性的成就与杰出的开拓者。故在研究《太极图说》中,有人说,中国的周敦颐,就是西方之康德,康德以先验理性超乎经验理性之上,成为西方哲学的巅峰;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之无极功能性(阴阳恒转)超乎一切粘上感性—物性的拖累、沉滞概念,成为儒道合璧的高峰。本文侧重于追溯、论述中国文化在发生源头上之特征,其"入头处",即是"天人合一"中之生命聚汇空间及其虚灵之体用论,而贯串其间的运转主轴即是中国文化

  • 标签: 物性 心性 实体 功能 无极
  • 简介:作为一种解读范式,“回到马克思”是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内容及其方法论的系统工程。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回到马克思”内涵的理解互有不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重视客观事实和史料价值;二是强调阅读原典和主体思考;三是主张激活文本和促进重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路径 系统工程 方法论 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