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普世价值”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作为虚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其本质在于向全球推广所谓“普世”的“西式民主”和“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普世价值”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之上,严重背离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哲学原理,并导致了社会文化交往中“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根本对立,最终陷入了哲学价值困境而难以自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为了有效应对“普世价值”挑战而提出的,这二者可以看作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双引擎。

  • 标签: “普世价值”哲学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人类共同价值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手稿作为遗作,以其不完整的结构编排引导着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求索。该手稿自1924年问世以来,历经梁赞诺夫版1、阿多拉茨基版2、新德文版3和MEGA24四个版本。通过对以上版本的比较和分析,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5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重新编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首次采用'双联页排印'的方式,以阿版为蓝本,对手稿的初始文本与修订内容进行了区分,在考证的基础上用异体字区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文本中的写作。虽然广松涉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部分内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其进步性不可否认。学术研究需要百家争鸣,由此才能激发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活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广松涉重新编辑方法的严谨性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学习。

  • 标签: 广松涉 《德意志意识形态》 编辑方法 进步性 缺陷
  • 简介: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决定着夺取了政权的共产党不可能使国家很快地走向消亡,权力的两面性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则还有发展市场经济的两难,这就更加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今天更需要担心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即我们能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来统领全局,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能不能在权力和资本面前坚守自己的信仰与操守。我们在意识形态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突出地体现在包容性上。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引导不力的问题,这种引导根本上应当是实际利益上的引导,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安排。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意识形态的引领还必须十分注意方法。

  • 标签: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引领 包容
  • 简介: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是在19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张力中建构的。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方面把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生产力推动,进而由生产力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主体革命性和能动性,尤其强调主体实践在革命中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主体性动力'。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演进 动力
  • 简介: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秩序。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凸显的国家利益观,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相互依存度的增强,从表面上弱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但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并未终结。民主、人权、民族主义和宗教成为冷战后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东方价值观的温和传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都在演绎着意识形态冲突与斗争的新变化。中国要积极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多途径抵御意识形态渗透,防止和平演变,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标签: 冷战后 意识形态 冲突 安全
  • 简介:1996年10月24—26日,来自德、俄、法、日、韩等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专家在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召开了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编辑讨论会。会议围绕陶伯特领导编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哪些文本可以收入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文本的编排顺序原则、卷次的题目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激烈争论,各国专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此次讨论会加深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编辑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MEGA^2 编辑原则
  • 简介: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忽视了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问题。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视角。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借鉴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的研究路径,指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是身体。伊格尔顿分析了美学的诞生及审美的内在复杂性,揭示了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 标签: 身体 审美意识形态 物质基础 领导权
  • 简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经典论述开拓了新论域、发起了新话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就是对这一论域和话题的延续。在这一延续中既有着想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意味,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迷失在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中。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进路,进而对其迷思进行澄清,是不断接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真相、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真精神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经济基础 政治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 简介:申文杰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毛泽东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做了多方面阐述,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毛泽东 政治家 功能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在“意识形态终结”大辩论的理论背景下,奥菲对劳动组织的结构功能予以考察,揭示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功能困境,他一方面否定了现代西方社会自我声称的“绩效社会”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生产率的贡献确定个体在劳动组织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断言;男一方面又指出绩效社会作为意识形态履行了使社会阶层分化合法化以及压抑社会选择这两大功能。奥菲认为由于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绩效社会的合法化将日益衰减,绩效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既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本观点的影响,又反映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范式,甚至也包含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因素。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多元的理论视阂,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

  • 标签: 奥菲 绩效社会 绩效原则 意识形态 批判
  • 简介: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任何一个政治权力体系都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是政治权力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保证。“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成功的稳定的统治,无论其以任何形式出现,都必然是合法的,而‘不合法’的统治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余地。”合法性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承认和服从,也就是说合法性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一个政权取得合法性受众多因素影响,这其中意识形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在意识形态上获得合理性。

  • 标签: 政治合法性 意识形态 政治统治 政治权力 社会成员 政治哲学
  • 简介:毫无异义,历史概念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然而,对它的理解却并非毫无疑义,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概念的时候,很少直接由其历史概念本身的逻辑切入,多是由物质生产、交往形式等概念切入,这就导致了对历史概念本身的逻辑某种程度上的忽视。本文从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的逻辑向度切入,认为在《形态》中,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的思路是在三重逻辑向度中蜿蜒前行的,一是客体向度,二是主体向度,三是批判向度。这三种向度是相互缠绕的,在批判中厘清历史与自然、历史与社会等客体的关系,在批判中廓清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的现实关系,在批判中划清与所谓人本主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的界限。这种逻辑向度上的全面覆盖,保证马克思凝练出了科学的历史概念。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概念 客体向度 主体向度 批判向度
  • 简介:观照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形成了哲学思维范式、理论实践互动转化范式、学术研究范式、学科建设范式、理论发展范式等范式运行形态。蕴含多维运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范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理论整体、实践整体和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形式差异、职能不同、意义互补、指向同一的历史逻辑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多维范式运行形态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逻辑,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针对各国革命问题的科学张力。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范式 运行形态
  • 简介:毛泽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理论开创者、制度设计者、终生践行者。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具有人民统治、民主权利、民主制度、民主精神四重涵义。人民民主是人民切实享有的民主生活,表现为各方面、各层级、各组织、各环节、各类型的民主,具有阶级性、真实性、公共性的本质特征。毛泽东人民民主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杰出成果。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民主 中国形态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当前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把握好底线思维、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等三个维度:在底线思维维度上,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正确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在话语体系维度上,加强对外思想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理论创新维度上,应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阐释,不断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 标签: 习近平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理论创新
  • 简介: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无意识层面,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确立"实在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构成了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起点,"穿越幻象——认同症候"是其基本方法。从实在界的"无"来勘破符号界的"有"是这一方法的超越性所在。但是,偏执于实在界的否定,沉迷于哲学化的玄思,又成为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两大重要缺陷。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批判 实在界 “穿越幻象——认同症候”
  • 简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形势和任务。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主体、多样形态、多种场域的发展特点,产生了大数据能力不足、数据污染和数据泄露等紧迫问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增强大数据意识,提升大数据能力,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大数据平台,把握新型媒介信息与舆论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发展。

  • 标签: 网络意识形态 大数据 安全
  • 简介:历经百年进程,进入小康达至全面小康超过半个世纪,有理由认为这是中国独特的发展时期和“阶段性”社会形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结构维度解析小康社会形态,有助于判断中国小康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尤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后,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奠定登上一个大台阶“事情就好办了”的底气,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实发展的定力,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的更高层次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小康社会 社会形态 历史维度 理论维度 结构维度
  • 简介: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要有: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校园网络;紧紧把握对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的引领;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生动力。

  • 标签: 高等学校 意识形态 现实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