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台湾新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状况、新媒体与政治知识、新媒体与政治兴趣、新媒体与投票行为以及基本人口数据等五大部分的调研发现,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新媒体用户"已从过去30岁以下的年轻人,扩展到了59岁以下的人群。新媒体用户在互联网"使用量"上远胜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他们将"互联网"视为参与公共领域的重要平台,会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搜寻、浏览、点阅、观看,以及发文、制作、留言、评论等更为主动、积极的互动行为。代表新媒体的"互联网"和旧媒体的"报纸"对于青年等新媒体用户均具有影响力,是未来影响选民的重要沟通媒介和平台。

  • 标签: 新媒体 选举 调研
  • 简介:青年失业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地区)关注的社会议题。中国台湾地区2017年失业率平均为3.76%,15—24岁青年族群失业率却高达11.92%,远高于日本、徳国、韩国与美国。本文基于当前台湾青年就业的政策与实践经验,探究青年失业的可能脉络与工作理路。研究建议整合'职涯辅导''就业媒合''职业训练'体系,协助青年充分就业,以达到青年培力与社会融入的目标。

  • 标签: 失业 青年就业 社会排斥 就业服务 职涯辅导
  • 简介:<正>台湾正力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所谓“亚太营运中心”,即利用台湾在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以及既有的经济基础,吸引跨国企业与本地企业以台湾为投资和经营东亚市场,包括大陆市场的总部。该计划涵盖了生产制造、货物与旅客转运、专业服务3大类营运中心,并细分为制造业中心,转运类中的海运中心、航空转运中心,服务类中的金融中心、电信中心、媒体中心,将用10年时间建立6大专业营运中心。台湾有关当局声称,结合跨国企业和本地企业全面加速推动亚太营运中心这项“跨世纪的经济建设工程,为寻求台湾经济再突破,并使台湾在亚

  • 标签: 亚太营运中心 台湾经济 台湾当局 两岸关系 两岸经贸关系 航运中心
  • 简介:冷战结束后,基于对东亚日益增长的经济重要性和中国战略力量的发展的认识,美国的战略焦点已从欧洲转向东亚。在此背景下,台湾海峡两岸战争的前景问题成为美国决策者的案头要务。在1996年3月的中美冲突中,中国举行军事演习并在台湾附近进行导弹试射,美国随即部署两艘航

  • 标签: 美国 中国 台湾省 外交关系 军事演习 国家安全
  • 简介:近年来,台湾青年在选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台湾青年选举行为进行研究,了解其投票行为也显得日益迫切。一般研究认为台湾青年对政治冷漠,政治参与度不高、投票率低。综合台湾相关民调,经分析可知台湾青年投票行为有如下特征:青年功利性投票动机较强,具体投票动机会因受访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台湾青年目前对选举讯息的获得仍以电视媒体为主,但依赖网络的比重急速攀升,未来网络有可能成为台湾青年获取政治信息的最主要途径。青年的政治意识尚未定型、政党认同强度不高,所以对候选人的评估以及投票倾向还不稳定,家庭因素发挥重要的影响。台湾青年不投票的原因除了政治冷漠外,主要是时间经济成本考量,但这部分选民中大部分其实有着明确的政治态度和投票偏好,只要改变投票方式或政治动员得力,他们也会出来投票。

  • 标签: 台湾青年 选举行为 投票行为 不投票行为
  • 简介:青年是政党的未来,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国民党和民进党把握青年对青春朝气的追求,树立年轻、先进、有能力的政党形象;抓住青年少悲情,重理性的特点,塑造温和有能力的候选人形象,台版WASP与“无知关少女”大比拼;抓住青年既有梦想又重发展的特点,推出青年相关的政策政见,提倡先进价值。根据在2012年大选前,对国民党青年部部长林奕华、民进党青年部主任李政毅、国民党青年党代表和多位台湾青年进行的深度访谈,浅析两党的青年争夺策略。

  • 标签: 台湾选战 国民党 民进党 青年
  • 简介:法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Lipovetsky)是超现代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现代性远没有像某些后现代理论家们宣称的那样已然终结;相反,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臻巅峰期。这个新的社会阶段被利波维茨基称为超现代社会。在他看来,超现代不过是现代性在历经后现代这一短暂间歇期后进入的又一更高级阶段,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既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宗旨,却并非为所有人带来幸福的济世良药。

  • 标签: 超现代性 后现代性 90年代以来 社会学家 现代理论 现代社会
  • 简介:台湾地区少年犯罪事件的处理,主要是以《少年事件处理法》(以下简称本法)为依据,主政者与执法者必须体认立法精神所在,方能善用职权准确执行各个条文。为此,本文拟参酌立法者的本意,并借鉴现代少年法制的福利理念,在主观的理想上,从三个方面重新解读检视本法的立法精神。在贯彻保护优先原則方面,为贯彻保护优先原則,首次将旧法中的“管训事件”与“管训处分”修正为“保护事件”与“保护处分”。在落实专业处理的方针方面,《少年事件处理法》将少年法庭改为少年法院,且为凸显其专业法院的设计,在组织、人员配置及职务分工上,都可以看出其谋求少年福利的用心。在调整少年成长环境并矫治其性格方面,少年保护政策应为社会安全制度的一环,对于处于危机状态中的少年,法律机制在调整其成长环境之抉择上,首先应从善用少年福利资源着手,以家庭为服务单位,强化家庭的保护与教养责任。对于已造成危害的少年,公权力的介入应兼具司法、教育与福利机制的机能,对于少年的处罚应以培养其责任心并令其弥补错失为目的,对于少年的处遇则以强化其自律性及自主性,以提升其环境适应力及改造力为目标。

  • 标签: 少年事件 未成年人保护 少年法院 保护优先原则 最佳利益原则
  • 简介:<正>我院客座教授、台湾文化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陈毓钧先生于9月开始,为我院研究生开设“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的专题课程。我院中国政治、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研究生和部分青年教师聆听陈毓钧教授的讲授。陈毓钧教授以“国民党十五全”和近期两岸关系为题作第一讲,以精辟的观点、系统的分析和生动的事例,吸引了听课的研究生和教师,受到热烈的欢迎。陈教授还就大家关注的台湾问题的本质、本龙去脉、岛内政局和美国因素等作了系统全面的讲述。

  • 标签: 研究生 台湾文化 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 美国因素 青年教师
  • 简介:构建对彼此的良好印象是两岸青年交流的起点。大陆交流生赴台前的台湾印象较为正面,赴台后台湾印象更是提升显著,主要体现在对台湾精神和制度层面的良好印象上。赴台生的台湾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存在群体间趋同性和钟摆效应。推动两岸青年交流,需要更多讲述真实的台湾故事,加强青年深度交流以及推动与台湾政党青年团体的交流。大陆青年学生要积极主动,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推动者。

  • 标签: 青年 青年交流 赴台生 交流生 两岸青年
  • 简介:本文主要综述了“台独”势力提出和推动公投问题的发展过程和美国政府对公投问题采取的基本态度,并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政府这一态度的原因,评价了美国政府在台湾公投问题上的作用。

  • 标签: 台独分子 台湾省 美国 中国 外交关系 公投问题
  • 简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的罗伯特·塞缪斯(RobertSamuels)教授主要关注数字技术给我们的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所谓“自动现代主义”的社会阶段,其标志性特征便是技术的自动与人的主体自主性之间已经不存在对立关系。数字青年们在数字自动的操作中,非但没有感到主体自主性的沦落,反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他们甚至把自动操作当成了表达个人自主性的渠道。

  • 标签: 主体自主性 技术条件 自动化 新媒体 现代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 简介: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关系翻开了和平发展的新一页,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推进,台湾青少年的两岸愿景及大陆态度出现了快速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积极可取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成分。

  • 标签: 2008年 两岸关系 青少年 态度 大陆 台湾地区
  • 简介:英国文化理论家阿兰·科比(AlanKir—by)是当前后一后现代主义理论阵营中的重要成员。他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影响,数字现代主义正取代后现代主义成为我们当下文化中的新的主导范式。数字现代文化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文本形式、文本内容以及文本价值,也带来全新的文化结构、文化行为和文化意义。下文节选自科比的《数字现代主义:新技术如何拆解后现代并重构我们的文化》(2009)一书,涵盖了科比的数字现代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数字现代主义的由来、数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数字现代文本的美学特征等。

  • 标签: 后现代主义理论 导论 英国文化 90年代以来 网络信息技术 文本形式
  • 简介: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或曰对外交往问题既是处理两岸政治关系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岛内“台独”势力直接操弄、塑造悲情意识凝聚民意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在两岸关系大发展、大交流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它,已经成为两岸互动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主要体现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和“邦交国”关系两方面。祖国大陆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解决“国际空间”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当灵活务实、循序渐进,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 标签: 地区与国别政治 两岸关系 台湾“国际空间” 政策研究
  • 简介:<正>现代托洛茨基主义是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产物,起源于列宁逝世前后俄共(布)党内的左翼反对派。1929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苏联国境,开始组织共产国际的左翼反对派,到三十年代逐渐发展为国际上一股极左势力,在1938年9月建立了托派的第四国际组织,开始被称为现代托洛茨基主义。现代托洛茨基主义在理论上标榜信奉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以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为指导思想;在政治上推行它们的“世界革命矽战略,在组织上既强调建立超越民族国界的世界党,又主张组织内部派别自由。现在第四国际已经分裂为互相对立的几个国际性组织,在五六十个国家里有它们的支部,成员有几万人,主要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的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以及小资产阶级群众中影响较深,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般极左政治势力和极左思潮。下面分别介绍第四国际的历史概况、组织情况以及现代托洛茨基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策略。

  • 标签: 托洛茨基主义 第四国际 世界革命 左翼反对派 不断革命论 资本主义国家
  • 简介:危机管理是决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冷战期间一系列危机事件给世界和平带来的重大威胁,让学者和政治家们感到必须深入研究危机,探寻危机升级为冲突和战争的原因,寻找危机预防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以便防患于未然。台湾问题既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又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在国际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台海问题更为诡谲的背景下,探讨危机预防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好台海危机的预警,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对于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争取和维护有利的国家安全环境,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危机管理 危机预防 学术价值 研讨会综述 台湾海峡 两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