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对外传播中获得正面效果或负面反应的具体事例表明,在对外传播中只有使用国际语言才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只有让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才能进行沟通,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国际传播最欠缺、最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

  • 标签: 对外传播 国际语言 中国 语言才能 国际传播
  • 简介:唐纳德·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一个重大事件。'特朗普现象'给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本已十分复杂的各种关系。特朗普政府就任第一年内即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反映了美国当政的建制派的战略和外交思想,值得重视。中国继续保持稳健而持续的发展势头,努力保持对美关系平稳,其国力及世界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是可以期待的。亚洲多国均在世界的变动中调整定位各自利益,尤其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避免在大国间选边站队。朝鲜核导发展取得突破,国际社会进一步对其加强制裁,该问题仍将是亚洲安全局势的一个焦点。

  • 标签: 特朗普 美国 中国 亚洲
  • 简介:妇女民间外交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公共外交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妇女民间外交具有行为主体的亲切性、传播策略的灵活性、可见性与实效性的显著特点,但仍然存在实力与水平低下、重视程度不够与交往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对民众心理的研究和对信息传播特征的把握,致力于建立妇女民间外交的长效机制,将有利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深入发展.

  • 标签: 民间外交 妇女 中国 公共外交 外交事业 行为主体
  • 简介: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伊朗与中国正经历着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及地区间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了中伊在双边关系上的合作前景,倡导双方应抓住机遇,共同打造双赢局面.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伊关系 战略伙伴
  • 简介:《巨龙的隐形翅膀:中国如何利用软实力崛起?》一书探讨了中国崛起与软实力学说之间的联系,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能够更加全面理解中国实力及其崛起过程的新视角,但是仍然不免落入对软实力进行现实主义解读的窠臼,这种解读容易使得国家之间的软实力“零和博弈”成为顺理成章的结局.

  • 标签: 中国软实力 利用 隐形 中国崛起 现实主义 零和博弈
  • 简介:正值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研究部主任姚遥博士的新著《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付梓发行.作为中国前外长李肇星和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姚遥的关注视野兼而体现了两位导师的不同志趣-方面,如同李肇星在序言中所谈,该书秉持了“人民万岁,人民至上”的新中国外交理念;另一方面,也特意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与新中国实践结合,意在赋予中国软实力以更加丰富的阐释内涵.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软实力” 对外宣传 公共外交 清华大学出版社 政治
  • 简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品牌全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品牌建设,特别是品牌的全球化方面有许多地方需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冈崎茂生在其著作《中国品牌全球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一书论述了日本等国家品牌全球化中的经验及教训,站在业界一线工作者的角度为中国品牌全球化出谋划策,对于中国目前的品牌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中国品牌 全球化评 冈崎茂
  • 简介:《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彭新良著,2008年)一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交流,并利用传媒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跨文化传播中最难跨越的是语言和文化差异,因此我们应该用外国媒体和民众“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文化外交还担负传播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使命.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软实力 文化外交 世界传播 2008年 跨文化传播
  • 简介:佛教在对外交流交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佛教可以发挥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作用.2014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下称世佛联)主办,中国佛教协会、陕西省组委会和宝鸡市组委会共同承办的第27届世佛联大会在陕西宝鸡成功召开.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心声 传播 对外交流 佛教徒 民间外交
  • 简介:在国际关系互动的大格局下,真正制约、阻碍甚至会威胁国家稳定和安全的,恰恰是中国与主要西方国家之间的“软实力逆差”.消除这种“软实力逆差”,中国需要在硬件上有大动作,更需要在软件上有大创新.为此,中国没有必要“不高兴”,应平静看待“妖魔化中国”.根本途径在于中国需要打造、构筑和推销“中国梦”.

  • 标签: 中国梦 软实力 逆差 扭转 国际关系 国家稳定
  • 简介:崛起的中国有三大特征:规模大、变化深刻、身份不确定.这导致中国对外部世界的需求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如国家利益的界定及维护权益的方式和力度,对世界秩序的追求等.崛起的中国一方面更需要公共外交,另一方面开展公共外交更为困难.虚心学习,讲一个别人听得懂的真实的中国故事,是中国需要的公共外交.

  • 标签: 中国故事 公共外交 外部世界 维护权益 国家利益 世界秩序
  • 简介:阿拉伯的“塞吉阿”韵文,曾散见于贾希利叶时期的演说辞、箴言与巫师卜辞.由于它和《古兰经》的密切关系,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初反而受到抑制.后来伴随着书牍文学的兴起,“塞吉阿”韵文传统得以复兴,被广泛应用于书信写作、书籍序言和标题,在伊历四世纪也出现了以韵文描写虚构故事的玛卡梅文体.我国的辞赋传统历史悠久,辞赋的起源和它的早期应用与“塞吉阿”颇有类似之处.本文以“塞吉阿”和贾希利叶时期的巫师传统为主线,以中国辞赋的早期发展为副线,比较了“塞吉阿”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后、辞赋在儒教兴起之后的不同命运.本文也试图说明巫文化在韵文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的特殊意义.

  • 标签: 塞吉阿 辞赋 韵文 演说 巫师 玛卡掩
  • 简介:城市的历史角色从内聚性地汇集周边事物到外向型地连接其他城市和地域,是其沟通交流的本质使然,同时城市的角色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国的城市也是如此,其国际角色在当代表现在诸多方面,并且不断深化丰富。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中国城市的能力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世界城市,将是中国城市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去向。

  • 标签: 世界城市 国际角色 中国 展望 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时代
  • 简介:学界对佛教公共外交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佛教公共外交历史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也存在着历史研究和对策研究不平衡、地区研究不平衡等不足。随着中国佛教在国际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佛教与公共外交关系研究也得到学界和宗教界的重视,特别是在佛教公共外交历史、佛教公共外交当代实践等方面出现了不少成果。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述评。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佛教 国际交往 世界佛教论坛 金乔觉 不平衡
  • 简介:中国对欧公共外交,既面临着“变动中的欧洲思维逻辑”与“变动中的中国身份”双重机遇,也面临着“崛起的力量”对“规范性力量”和“文明复兴”对“普世价值”的双重挑战.在西方话语霸权的客观背景及“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传统外交逻辑下,中国应对欧展开攻防结合的公共外交,发掘中欧共享价值,使中欧关系主题从和而不同不断走向殊途同归.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身份 规范性力量 “普世价值” 思维逻辑 中欧关系
  • 简介:英国通过公共外交提高国际影响力的经验可资借鉴.利用公共外交,中国可以塑造一个非常积极的形象,而且帮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国家.为此,中国可以运用“国家声望管理”理论,学习拥有全球最高效、最令人羡慕的公共外交机构的英国,开展有效的公共外交.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国际影响力 外交机构 英国
  • 简介: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说明国家的政策,表现本国文化,实质就是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获得理解和支持;无论从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还是对世界的影响来说,中国加强公共外交都是必然的选择;有效开展公共外交需要从政府和公众两个层面做出努力.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世界 舞台 内外部环境 国情
  • 简介:经济与政治上的崛起使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成员.同时,中国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德国和中国在经济、政治发展模式和道路等问题上还存在着部分不同的利益、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但是两国互为对方的重要伙伴.德(欧盟)中应该就国际重大问题开展更多的战略对话和政治协调,这有利于促使中国遵守不断发展的国际规范和结构.

  • 标签: 中国 伙伴 竞争者 经济与政治 政治发展模式 国际政治
  • 简介: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和行为也备受国际社会和学界关注。高英丽(InGridd’HooGhe)博士于2015年出版《中国的公共外交》(China’sPublicDiplomacy)一书,是近年来国外研究中国公共外交的一部力作,它以一个旁观者的客观视角、理性纪实的方法,巧手为学界勾勒出了一幅幅中国公共外交的精彩画面。

  • 标签: 中国外交 外交评 学者眼中
  • 简介:一'中国周边学'研究缘起中共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塑造与阐述习近平思想关于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的新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周边学'应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将'周边国家'从'第三世界'概念中划出单列后,中国周边外交在整体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十九大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至少在2035年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

  • 标签: 周边地区 周边国家 周边外交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