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正>理式·范型·Form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心智的发达,人类认知世界的注意力便开始从最初的自然万物转向意识领域,从最初主要是面向物质世界转向精神王国。一般说来,哲学史上唯心论的出现总比唯物论稍晚,这便是人类认知对象转换的逻辑表现。柏拉图曾记述了苏格拉底所强调的那条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这句哲理名言意味着古希腊罗马

  • 标签: 美本身 理式 美学研究 柏拉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外形式
  • 简介:<正>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学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现象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家米凯尔·杜弗莱纳(代表作是《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弗莱纳认为,审美经验包括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历来各派美学都是建立在创作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些美学有陷入心理主义的危险。他继承现象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对心理学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西方美学 法国美学 美学家 心理学方法 审美知觉
  • 简介:读《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范军邱紫华同志的《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引论》),是一部系统研究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力著。作者在前,人和当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黑格尔美...

  • 标签: 黑格尔美学思想 自由的艺术 黑格尔哲学 美学体系 美学范畴 哲学体系
  • 简介:<正>第十届国际美学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来自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几百名代表出席了这届会议,其中有当代国际著名的美学家斯帕沙特(加拿大)、丹图(美国)、达明加诺维奇(南斯拉夫)、杜冯(法国)、德兹米杜克(波兰)、马戈利斯(美国)、阿恩海姆(美国)、瓦蒂莫(意大利)、今道友信(日本)、奥斯本(英国)等。

  • 标签: 美学家 意大利 十八世纪 艺术家 法国 卡夫卡
  • 简介:<正>文化学研究文化,不能不研究作为整体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的研究又不能没有美学的指导,所以,美学与文化学的整合,就美学自身发展而言是十分必然的,就文化学而言又是非常必要的.美学与文化学的整合,必然产生一门关于审美文化研究的新科学,这就是审美文化学。审美文化学是美学和文化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本文打算先谈谈美学与文化学的整合问题。

  • 标签: 哲学美学 审美活动 审美文化研究 审美文化学 美学思考 精神活动
  • 简介:<正>不久前,苏联进步出版社出版了莫斯科大学英文教授瓦伦丁娜·伊瓦雪娃的著作《论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发轫》。伊瓦雪娃认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里,很多作家对哲学问题产生了高度的兴趣。伊瓦雪娃指出,哲学小说、带哲学倾向的小说和哲理剧是今天许多西方国家的主要文学类型之一。即使那些不能被称为哲理小

  • 标签: 莫斯科大学 哲学小说 文学类型 哲理剧 国家文学 哲理小说
  • 简介:<正>全国首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3日至8日在成都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发起并主持召开的.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河南、广西以及四川的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单位的学者专家四十余人,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国

  • 标签: 西马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美学理论 卢卡契 学术讨论会 新马克思主义
  • 简介:摘要本文从心理美学角度入手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中形形色色的“畸人”形象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对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景况进行挖掘,对小说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进行揭示。

  • 标签: 《小镇畸人》 心理美学 畸人
  • 简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融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美感享受。严格来说,《倾城之恋》不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其西方"酒神精神"的意蕴下,却带给人喜中带悲的快感体验。无论是貌美的白流苏为了生存而追求婚姻,还是不羁的回国浪子追求真爱却屈服现实,都在浪漫中带着反讽的意味,其中的荒诞色彩,让小说的美学价值凸显。本文从小说的悲剧美、意蕴美、语言美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试图发掘张爱玲特有的美学创作精神。

  • 标签: 《倾城之恋》 美学 悲剧 人物
  • 简介:满族传统的渔猎文化和自然环境有着多维度的融合关系,萨满神话以万物有灵论为其哲学基础,以其原始诗性思维尊奉自然、敬畏自然,对话自然,隐含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因而较旱地具有了生态美学的维度。满族萨满教椎崇天地合一,万物有灵,物我混融,万物同亲。在满族萨满教神话中,人类与自然互动,并与自然万物有一种血亲关系。萨满沟通天地神人,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①因而,满族萨满神话的创作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特点。

  • 标签: 满族 萨满神话 生态美学
  • 简介:<正>陈骏涛在《“新美学-历史批评”:一种综合性、超越性的批评范式》(光明日报88年9月2日)一文中指出:新美学-历史批评是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蜕变过来的,它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主要的是它依然坚持“历史”这个最终的视野,通过艺术的批评,沟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它与把艺术形式作为独

  • 标签: 历史批评 批评范式 新美学 不可分割 超越性 沟通艺术
  • 简介:读毕鲁原洋洋二十三万言的《当代小说美学》,我感觉到这部专著的理论框架,是建筑于两个支点之上,即“人学”和“美学”,这两个尺度。这两个尺度又统一于一个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造的,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思想的伟大之处,就是把玄而又玄的美学问题回归到万物之灵长的人本身,从而得到一个革命性的正确的回答。正是由此出发,鲁原找到了建立他的理论体系的两个支点。从小说的内容构成来看,一部小说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物的际遇浮沉,是人物的行动史、性格史、心理史;从小说的形式风范来看,小说

  • 标签: 小说美学 当代小说 “人学” 美学观 万物之灵 改革文学
  • 简介: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的。“有了西方的深入影响,尤为重要的是现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现代知识背景与种种思想、观念的输入、吸收与转化,使中国现代学术得以发生和发展”。④这些西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作两个方面:

  • 标签: 美学 中国现代学术 唯理论 经验论 克罗齐 朱光潜
  •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论美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史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 标签: 德国古典美学 逻辑进程 席勒 《论美书简》 确然性寻求
  • 简介:阎真在“人类的寓言与民族的寓言”(《北京大学学报》2004/5)一文中认为:造成中西方荒诞文学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形而上学的思维发育得相当充分,在这种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表现生活的冲动更趋向于抽象的方式。在全社会也有相当广泛的理解。而中国文化传统缺乏形而上学的思维,

  • 标签: 荒诞文学 阎真 广泛 作家 寓言 传统
  • 简介:一生态建筑美学在哲学整体论上的基础必须经历主体思性的重构。作为当代生态建筑美学的倡导者,西姆·范·德莱恩、斯特林·邦奈尔在《整体设计》(1979)中提出:"整体设计需要把在研究自然体系的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对人们所处环境的设计当中。”

  • 标签: 建筑美学 生态 场所 自然体系 整体论 倡导者
  • 简介:批判美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从1980年代至今,也已经有了30多个年头。我们自然指望,在人文学科领域里面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师夷长技以制夷”,借助于他山之石,我们可以开采出自己的宝玉,我们的美学理论虽然从他们那里而来,

  • 标签: 批判美学 中国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80年代 人文学科 美学理论
  • 简介: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崇敬,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则由英雄气概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这种悲剧意识一方面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和束缚的潜质,体现了感人的悲悯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宣泄怨愤的情感和悲喜交错等特征。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局,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求善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是主体欣赏心态得以平衡的需要,也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要求。

  • 标签: 悲剧意识 伤春悲秋 忧患意识 悲喜交错 大团圆
  • 简介:把音乐哲学或者音乐美学进行自律与他律的划分应该是伽茨着眼于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的划分而借用的一个普通美学(来自康德)的标准。这样的一个借用,一方面为音乐美学主要的流派进行分类提供了—个简约的坐标系,另一方面彰显出自舒巴特创造‘音乐美学’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对于音乐美学理解的悬殊。

  • 标签: 自律与他律 音乐美学 音乐哲学 坐标系 流派
  • 简介:送别诗是王维的代表诗类之一,历来却未得到足够的研究。由于送别诗尚'情',具有突出的情景性、情态性,它往往可以作为透视诗人情感世界、剖析诗人情感美学倾向的重要入口。通过研究王维的送别诗,可以看到王维在情感美学上虽以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为美、以佛家的'清静空灵'为上,却也有热血豪壮或悲凉愤切的一面。这充分地说明了王维的送别诗具有宗经而不拘于礼、援佛而不枯如木的至情至性的情感美学特征。

  • 标签: 王维 送别诗 情感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