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春夏交替时节,有些人发生感冒、咳嗽就认为自身免疫力低下,主动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这是不可取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可分为主动和被动提高免疫力两类。前者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物质,如干扰素等,这些药物多适用于呼吸道、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带状疱疹等患者。

  • 标签: 免疫力低下 药物 免疫物质 反复感染 泌尿系统 带状疱疹
  • 简介: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LADA患者临床资料,并与T2DM患者比较,分析两组间糖尿病症状、酮症发生率、血糖、BMI、胰岛β细胞功能、磺脲类药物服用情况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等。结果与T2DM组比较,LADA多有糖尿病症状(P〈0.05),体型偏瘦(P〈0.01);血糖高(P〈0.01),HbA1c高(P〈0.05),酮症高发(P〈0.01),FCP、2hCP明显降低(P〈0.01;AITD发生率高(P〈0.05);磺脲类药物服用情况普遍,与2型糖尿病组无差异(P〉0.05)。结论LADA患者体型偏瘦、糖尿病症状明显,酮症发生率高且程度较重,胰岛β细胞功能差,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较多见,误诊率高,不规范诊疗普遍。

  • 标签: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胰岛Β细胞功能 磺脲类降糖药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简介:将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低糖对照组(N)、高糖组(H)、高糖+GSH(1mmol/L)组、高糖+GSH(5mmol/L)组及高糖+GSH(10mmol/L)组五组。培养24h、48h及72h后,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上清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高糖组SOD活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三组浓度的GSH均可增加SOD活力(P〈0.05),并减少MDA含量(P〈0.01),且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高糖可导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而GSH可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高糖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活性氧
  • 简介:细胞膜转运机理和细胞外腺苷三磷酸(eATP)对葡萄糖的细胞膜转运作用及2型糖尿病的eATP检测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的细胞功能状态和胰岛素及其它激素的分泌特点,探讨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和细胞功能缺陷的原因。结果:血浆eATP不足导致细胞膜转运障碍而致多机体细胞功能缺陷,多激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结论:细胞膜转运障碍导致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内在原因。化学物质使用,饮用水加氯消毒,各种抑菌剂、防腐剂、抗生素、药物的应用等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外在原因。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细胞膜转运 eATP细胞功能
  • 简介:80例初诊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口服糖适平30~60mg/次,3次/天,共26周。结果:TPG、2hPG、HbA1c均降低(均P〈0.01),FTI略降低,HOMA—B升高(P〈0.01),HOMA—IR下降(P〈0.01)。结论:糖适平可显著降低血糖,改善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

  • 标签: 2型糖尿病(T2DM) 糖适平 胰岛Β细胞
  • 简介:分析两例胰岛细胞移植术前、术中、术后的医疗现象。结果两例胰岛细胞移植后,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稳定,按国际标准均属有效。结论经肝动脉植入猪胰岛细胞治疗1型DM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胰岛 DM 胰岛素依赖性 异种移植
  • 简介:利用单侧肾切除加STZ注射法改良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山茱萸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缬沙坦对照组),RT-PCR法检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odocin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肾组织podocinmRNA含量显著升高,podocin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程度提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山茱萸颗粒可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肾脏足细胞podocin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podocinreal-timePCR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对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设成观察组,选择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60例人员设成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比较检测含量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对照组人员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15.0%、10.0%,低于观察组患者的73.3%、61.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检测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尿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G Β2微球蛋白 老年糖尿病
  • 简介:选择初发T2DM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分别治疗半年,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肽及HOMA—β、HOMA—IR。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胰岛功能有较大改善,有统计意义。结论:T2DM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

  • 标签: 2型糖尿病(T2DM) 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OADs) 胰岛功能
  • 简介: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epG2)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加入5μg/mL,10μg/ml和20μg/mL三种浓度的异丙酚1μL,采用ATP—Lite法测定三组48小时后对应的活细胞数,每组重复试验9次,结果取平均值。计算HepG2细胞抑制率:HepG2细胞抑制率(%)=(异丙酚组活细胞数/4×10^4)×100%;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β-catenin和Tcf-4的基因表达mRNA的作用。结果随异丙酚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抑制率明显增加,并且因子β-catenin和Tcf-4的基因表达mRNA的计量亦逐渐降低。结论异丙酚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并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HepG2细胞的表达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 标签: 异丙酚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Β-CATENIN Tcf-4
  • 简介:选取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2015年5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诺和灵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阿卡波糖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2hPBG和FB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HOMA-B、Fins明显低于观察组,HOMA-IR、HbA1c和FPG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地特胰岛素对老年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 标签: 地特胰岛素 阿卡波糖 2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初诊T2DM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及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BS、PBS及HOMA-IR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OMA-β和C肽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及格列美脲治疗用于初诊T2DM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视屏,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 标签: 利拉鲁肽 二甲双胍 格列美脲 2型糖尿病(T2DM)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首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6月治疗的T2DM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6个月观察组FBG、2hPBG、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观察组HOMA-βF、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HOMA-IR、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其可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但对胰岛素抵抗无明显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利格列汀 二甲双胍 胰岛Β细胞
  • 简介:观察45例初诊断2型糖尿病治疗前后C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C肽水平较前好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片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肯定。

  • 标签: 甘精胰岛素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