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钾元素是人体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也是最容易缺乏的矿物质。它的大部分功能都是在与钠的协同作用中发挥的。因此维持宝宝体内钾、钠离子的平衡,对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营养素 明星 厨房 协同作用 生命活动 钾元素
  • 简介:目的探讨瘦和脂联在儿童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的现况调查结果,非随机选择3502名6-18岁学龄儿童(其中男1784名,女1718名)为研究对象,按照超重(包括肥胖)和高血压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体重正常血压组(对照组,1497名)、正常体重高血压组(HBP组,125名)、超重但血压正常组(OB组,1349名)和超重合并高血压组(OB+HBP组,531名)。通过比较4组人群血清瘦和脂联水平,以及瘦和脂联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回归分析,探讨其与肥胖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超重肥胖人群BMI、血压、胰岛和瘦水平显著升高,脂联水平降低。HBP组与对照组BMI、瘦、脂联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组和OB+HBP组与对照组比较,BMI、SBP、DBP、胰岛和瘦水平升高,脂联水平降低,与HBP组比较仍可见BMI、胰岛和瘦水平升高,脂联水平降低。与OB组比较,OB+HBP组BMI和胰岛水平及男性的瘦水平明显升高。血压与年龄、BMI、胰岛、瘦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0-0.643,P〈0.01),与脂联呈显著负相关(r=-0.171--0.332,P〈0.01)。但在调整胰岛或BMI后,瘦、脂联与血压的相关性减弱或消失。结论超重人群血压、胰岛及瘦水平均高于对照人群,脂联水平低于对照人群。瘦、脂联可能通过肥胖或胰岛抵抗与血压相关。

  • 标签: 瘦素 脂联素 肥胖 高血压 儿童青少年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瘦(LP)、胰岛敏感指数(ISI)的相关性。方法抽样调查湘潭市13702名2~18岁儿童及青少年,将69名肥胖自愿者及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测体重指数(BMI)、hsCRP,L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INS),计算ISI,比较两组差异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hsCRP,INS,L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MI与hsCRP,LP,INS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与ISI呈显著负相关(P〈0.01),hsCRP与FPG,INS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与ISI呈显著负相关(P〈0.01);LP与INS,BMI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ISI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肥胖儿童存在胰岛抵抗(IR)及瘦抵抗(LR),同时CRP,LP等炎症因子在肥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肥胖 超敏C-反应蛋白 瘦素 胰岛素抵抗 儿童
  • 简介:膳食中的钠主要存在于食盐中,是保证肌体水平衡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人体肌肉和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体通过食盐摄取钠以后会由肾脏排泄,再由排泄物通过排泄系统排泄到体外,或由汗液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宝宝对钠元素的需要量约为每天115--300毫克。

  • 标签: 钠元素 营养素 明星 厨房 排泄系统 神经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宫内发育迟缓(IUGR)对新生儿胰岛敏感性的影响,并研究IUGR新生儿胰岛敏感性和血浆脂联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出生后24h内住院的足月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IUGR组(82例)和非IUGR组(90例),均于出生24h内测量体格生长指数,生后第7天检测空腹血糖、TG、LDL、HDL、血浆脂联和胰岛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敏感指数(ISI)。结果IUGR组和非IUGR组空腹血糖、TG、LDL和HD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UGR组比较,IUGR组胰岛水平较高,血浆脂联水平较低,HOMA-IR较高,ISI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HOMA-IR与脂联、出生体重呈负相关(P〈0.05)。结论IUGR新生儿血胰岛水平升高、敏感性降低,有发生胰岛抵抗倾向,可能与IUGR新生儿脂联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宫内发育迟缓 血糖 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新生儿
  • 简介:基本来说,营养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和水6种成分,这些全都可从食物中摄取,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也是体力维持、器官机能维护、食物吸收利用及细胞成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要维持人体健康,各种营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将为您介绍宝宝饮食中常见及应注意的营养,并探讨其功效及对婴幼儿的影响。

  • 标签: 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 人体健康 矿物质 器官机能 吸收利用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肢体发育早期血清学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s,FGFs)的表达以及后肢标本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在大鼠后肢肢体骨骼发育早期过程中,组织学上随时问变化的规律。方法将5只清洁级孕鼠的新生鼠分组为A、B、C、D、E五组,分别为10、6、6、8、6、6只。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FGF的浓度,并对其后肢标本进行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从而观察bFGF在关节软骨、骨骺、干骺端及骨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新生小鼠的后肢标本免疫组化染色中,bFGF在软骨、骨膜和关节面均有表达,且随出生后时问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①在关节软骨中bFGF在关节面软骨的表达要强于中心部位的软骨,这种表达随出生后天数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bFGF在骨骺部增殖层和肥大细胞层以及骨膜内早期表达较强,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出生后10d以后bFGF表达已不明显。③在干骺端成骨细胞内bF-GF的表达不同于它在其他组织内的表达,一直呈现为较高表达,并不随生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减弱趋势。结论在大鼠后肢发育早期,bFGF在后肢肢体各组织中存在良好的表达,提示它在肢体发育过程中与软骨增殖、关节发育与关节内软骨基质的形成和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骨骼 骨发育/免疫学 大鼠
  • 简介:新生儿脑损伤往往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一连串相互交错不断发展的多种因素引起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十分复杂,牵涉到一系列受体系统的激活。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其生物特性是通过一系列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的。谷氨酸受体有两大类:一大类是G蛋白偶联的亲金属族受体,另一大类是离子通道受体,后者依据其相应的选择性拮抗剂被命名为AMPA受体,kainate和NMDA受体。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新生儿脑损伤 激活 病理生理学改变 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受体
  • 简介:目的为正确认识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免疫状态,该研究检测了MPP和非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6(IL-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6受体(sIL-6R)的变化,探讨其对MPP和非MPP患儿病情的影响,并为选择合理的MPP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MPP患儿(n=41)及非MPP患儿(n=20)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6及sIL-6R含量.结果①MPP患儿血清IL-6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2.01±0.41,1.12±0.67ng/L;sIL-6R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1.87±0.25,1.92±0.27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37±0.52ng/L,1.71±0.15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1);MPP患儿恢复期血清IL-6含量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sIL-6R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非MPP患儿血清IL-6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为1.56±0.26,0.84±0.63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血清sIL-6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6高于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sIL-6R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6、sIL-6R含量较非MPP患儿急性期升高(P<0.01或P<0.05);MPP患儿恢复期血清IL-6含量与非MPP患儿恢复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MPP患儿恢复期血清sIL-6R含量明显高于非MPP患儿恢复期(P<0.01).结论MPP患儿血清IL-6及sIL-6R改变较非MPP患儿明显,提示MPP患儿免疫功能改变较非MPP患儿显著,IL-6及sIL-6R参与了MPP的发生和发展,有必要对MPP患儿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 肺炎支原体 肺炎 儿童
  • 简介:目的提高对高Ig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儿童HID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IgD、MVK酶和MVK基因检测结果。结果6岁7个月男孩,2岁起病,呈周期性发作性发热,每2-4周发热1次,每次持续3-7d。发热时伴腹痛,腹泻,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发热时未用抗生经退热对症治疗,体温可恢复正常。发热时WBC、N和CRP升高,热退后可降至正常。免疫接种后有发热和感染史。经全面检查排除感染性、风湿性及血液肿瘤相关疾病。MVK基因分析发现外显子11,c.1129G〉A,p.V377I,为杂合型错义突变,外显子9,c.790791insC,p.Leu264fsX12,为杂合型插入突变(首次报道的新突变)。患儿血清IgD(1084μg·mL^-1)显著高于正常参照值(〈100μg·mL^-1)。MVK酶(23ng·mL^-1)低于正常参照值(50-300ng·mL^-1)。本文病例临床特征典型,HIDS诊断明确。结论婴儿期起病的周期性发作性发热,需警惕HIDS可能,免疫接种后发热是重要的诊断线索,检测血清IgD和MVK酶水平是重要诊断依据,MVK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

  • 标签: 高IgD综合征 周期性发热 甲羟戊酸激酶缺陷 自身炎症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佳木斯地区人群催产受体(oxytocinreceptor.OXT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与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30例孤独症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进行OXTR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断rs225429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测定。结果OXTR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断rs2254298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P〉0.05),并且孤独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在上述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OXTR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断rs2254298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有关。

  • 标签: 孤独症 发育障碍 受体 催产素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瘦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0例新生儿静脉血和脐血瘦水平,其中66例足月儿分为大于胎龄儿(LGA)组18例,适于胎龄儿(AGA)组32例,小于胎龄儿(SGA)组16例.采用Rohrer's指数=出生体重(g)×l00/身长(cm)3估测新生儿营养状态.结果早产儿血清瘦水平明显低于足月儿[(0.66±1.03)ng/mlvs(3.59±2.16)ng/ml],P<0.01;足月儿中AGA血清瘦水平[(3.06±0.96)ng/ml]明显低于LGA[(4.03±2.22)ng/ml],而高于SGA[(1.13±1.98)ng/ml];足月新生儿血清瘦水平与Rohrer's指数、新生儿体重、胎龄呈显著正相关(r=0.61,0.68,0.62,P均<0.01).结论新生儿体内瘦是反映新生儿的发育和营养状态的有用指标.

  • 标签: 瘦素 生长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评估母亲孕期使用抗生与儿童发生哮喘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Ovid等数据库中关于母孕期使用抗生与儿童哮喘的队列研究,采用Stata12.0软件,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纳入有儿童哮喘患病率和儿童哮喘暴露因素关联性结果(OR、RR或HR)的文献,共纳入9项研究,均调整了母亲哮喘、吸烟等混杂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母孕期抗生的使用增加了儿童哮喘的风险(OR=1.14,95%CI:1.13~1.15),I2=96.5%,逐篇去除行敏感性分析,再次汇总OR=1.27(95%CI:1.17~1.38,I2=0),未对最终结果造成明显影响;临床异质性分析:以3岁为界行亚组分析,<3岁和≥3岁亚组文献汇总OR分别为1.85(95%CI:0.80~4.29,I2=78.8%)和1.19(95%CI:1.08~1.31,I2=96.8%);以不同孕期行亚组分析,孕早、中和晚期OR分别为1.29(95%CI:1.23~1.34)、1.30(95%CI:1.25~1.35)和1.26(95%CI:1.21~1.31),I2均为0;以不同暴露因素获取方式行亚组分析,自我报告(采访)和来源于数据库文献汇总OR分别为1.27(95%CI:1.10~1.48,I2=71.2%)和1.20(95%CI:1.08~1.32,I2=98.6%);以不同抗生素行亚组分析,β-内酰胺类OR=1.18(95%CI:1.08~1.30,I2=0),磺胺嘧啶OR=1.19(95%CI:0.78~1.83,I2=83.5%)。②以同胞为亚组分析,文献汇总OR=0.91(95%CI:0.79~1.06,I2=93.3%)。分别采用Begg秩相关法和Egger直线回归法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结论本Meta分析显示母孕期使用抗生可增加后代哮喘的风险,但同胞对照组研究显示母孕期使用抗生与后代哮喘不关联,家庭环境、遗传等残余因素可能是重要的混杂因素,孕期抗生使用与后代哮喘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抗生素 哮喘 母孕 后代 儿童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钠治疗小儿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合适的剂量。方法治疗组(简称L组),用L-甲状腺钠治疗(n=40),对照组(简称T组),用干甲状腺片治疗(n=35),观察临床表现,TSH,T3,T4及骨龄的变化。结果两组4周症状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L组高于T组,(X^2=13.78,P〈0.01),TSH,T44周恢复时间对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L组高于T组,(X^2=24.

  • 标签: 左旋甲状腺素钠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小儿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抗生相关性腹泻(AAD)中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抗生相关CDI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CD毒素A/B检测和CD厌氧培养且符合AAD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排除<1月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临床信息不完整的病例,重复病例仅纳入首次诊断AAD时的临床信息。毒素A/B检测阳性或结肠镜检查提示假膜性肠炎者CDI组;余为非CDI组。单人从病志中采集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出现AAD相关腹泻症状前2个月内的抗生使用情况,1个月内的治疗和药物使用情况,实验室指标等。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AAD患儿150例,年龄40d至15岁2月,中位年龄1.4岁,男103例(68.7%)。CDI组24例(16.0%),非CDI组126例。①CDI组急性腹泻22例(中位腹泻天数8d),因克罗恩病导致的慢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因结肠息肉导致的迁延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发热11例(45.8%),呕吐8例(33.3%),腹痛2例(8.3%),腹胀1例(4.2%);1例(1/5,20%)结肠镜显示为伪膜性肠炎。②CDI组和非CDI组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腹泻前2个月内抗生应用情况,腹泻前1个月内手术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抑酸药应用情况,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DI和非CDI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AD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停用广谱抗生,益生菌辅助治疗,CDI患儿症状无好转时加用甲硝唑(应用5~7d后未见明显好转改口服万古霉素)。CDI组腹泻均好转或痊愈,非CDI组117例(94.4%)腹泻症状好转,9例死于腹泻外的其他原因。结论儿童AAD中CDI发生率为16.0%,发热、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仅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不能区

  • 标签: 儿童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艰难梭菌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观察桑菊饮治疗前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诱导排痰液中白细胞介6(IL-6)和白细胞介17(IL-17)水平的变化。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予以3%高渗盐水雾化诱导排痰,观察组加用桑菊饮口服7d。治疗前及治疗7d后测定患儿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桑菊饮可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桑菊饮 诱导排痰技术 IL-6 IL-17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五味子乙(SchB)对丙戊酸钠诱导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成丙戊酸钠组、SchB加丙戊酸钠联合给药组及对照组各10只.分别给予丙戊酸钠、SchB+丙戊酸钠、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眼眶采集血液5mL,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结果丙戊酸钠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为(72.29±4.14)IU/L、(67.26±2.38)IU/L,对照组分别为(39.80±5.92)IU/L、(33.00±4.59)I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丙戊酸钠加五味子乙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分别为(32.29±3.68)IU/L、(34.25±5.69)I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总蛋白、白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造成大鼠肝功能异常,而SchB可缓解肝功能的损害,发挥保肝作用。

  • 标签: 肝损害 五味子乙素 丙戊酸钠 大鼠 动物 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Epi)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致大鼠炎症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4mL·kg^-1·h^-1;LPS组:静脉注射LPS6mg·kg^-1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4mL·kg^-1·h^-1;低、中和高剂量Epi组:静脉注射LPS6mg·kg^-1后,分别静脉滴注Epi0.12、0.3和0.6μg·kg^-1·min^-1。在LPS注射前、注射后2和6h3个时点取血,检测血清ALT、AST、TNF-α、IL-1β和IL-10水平,并在6h时点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LPS组注射LPS后2、6h血清AST和A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血清TNF-α、IL-1β和IL-10水平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病理检查结果示:LPS组肝窦扩张、充血,局灶性肝细胞坏死。高剂量Epi可显著降低血清AST和ALT水平,减轻肝脏病理损伤,并显著可降低TNF-α水平和升高IL-10水平(1)8LPS组,P均〈0.05),但对IL-1β水平无影响。中、低剂量Epi对LPS致炎症性肝损害无明显保护作用。结论Epi可通过抗炎作用减轻LPS诱导的炎症性肝损害。

  • 标签: 肾上腺素 内毒素 脂多糖 细胞因子类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