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假释法律性质的认识,见仁见智。提倡假释为受刑人之普遍性权利,符合现代刑罚教育、矫正目的,顺应人权保障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召唤,蕴含刑罚执行的现代化理念。受刑人之假释权利具体表现为:假释知情权、假释提请权、假释同意权、假释听证权、再次假释权、假释异议权、不予假释的复审权、诉权及撤销假释之司法正当程序权等。

  • 标签: 假释法律性质 假释恩惠说 假释权利说 受刑人人权 假释权利
  • 简介:<正>减刑、假释是我国刑罚执行中的一项制度。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是国家赋予的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一部分,也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巩固劳改成果,促进罪犯改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和树立法律权威,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形式、内容、程序等问题,谈点浅见。一、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形式

  • 标签: 减刑 假释 人民法院 合议庭 罪犯改造 刑事案件
  • 简介:我国刑罚执行变更程序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重,在很大程度影响到法院审判的司法化属性,导致减刑、假释程序两个层面的阙如。在制度架构层面表现为司法化审理的落实困难,包括提请权与执行权的混同、检察机关的监督不足和法庭审理的形式主义。在司法运作层面则体现为行政化管理的制约矛盾,即减刑、假释的比例与效能失调和相关个人、组织参与司法化审判的困难。借鉴法治国家立法经验,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司法化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实体法改革,建立针对不同类型案件的行政模式、司法模式混合的案件分流机制;重构案件审理机制,通过多方参与推动庭审实质化进程;完善机构配置,设立专门法院和检察机构。通过以上三处改革最大限度地使案件的审理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使减刑、假释程序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新型司法格局。

  • 标签: 司法化 信用减刑 强制假释 案件分流
  • 简介:为正确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相对于1997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规定对减刑、假释制度的完善存在诸多亮点。但就我国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而言,新规定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将来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减刑 假释 新规定
  • 简介:白岩松: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平时聊天,经常能听到老百姓有这样的对话:'那个谁谁谁判了几年?''判了十年。''唉,先蹲几年吧,过几年再想办法,估计四五年就出来了。'进监狱不容易,难道提前出狱就都容易

  • 标签: 假释装假 减刑都行
  • 简介:为正确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相对于1997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规定对减刑、假释制度的完善存在诸多亮点,但就我国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而言,新规定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将来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减刑 假释 新规定
  • 简介:减刑、假释作为一项重要的行刑制度,是有效调动服刑人员认真接受改造、提高改造质量,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当前运行的减刑、假释程序中存在监狱建议权侵蚀法院审判权、检察机关监督手段疲软、当事人诉讼参与权过少等弊端。针对现行减刑、假释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重新构置减刑、假释程序,扩大减刑、假释运行的公开程度,加强检察机关监督力度,赋予当事人必要的诉讼参与权,来实现减刑、假释的公正。

  • 标签: 减刑 假释程序 弊端 重构 公正
  • 简介:修订后的刑法关于假释撤销条件的规定,  三、关于假释批准与撤销程序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的规定[5].  二、关于假释的撤销  关于假释的撤销

  • 标签: 假释立法 我国假释 立法问题
  • 简介:  减刑、假释是我国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规定减刑、假释的法律法规既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减刑、假释

  • 标签: 假释监督机制 减刑假释 建立减刑
  • 简介:我国刑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的,二年期满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标签: 死刑缓期执行 假释 减刑 死缓 无期徒刑 立功表现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首次规定假释决定时需要评估社区影响,但刑事诉讼法并未对此进行规定,实践中,假释决定中社区影响评估机制并未真正建构,可能导致刑法规定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从申请主体、调查对象、评估标准、调查内容、评估结论及其审查、评估后的反馈与跟踪和评估的推翻与再启动等方面初步建构社区影响评估机制.

  • 标签: 假释 社区影响 评估机制 人身危险性 程序
  • 简介:在我国,减刑与假释并存且相互独立。减刑、假释各有利弊,但利弊归属不同。减刑利于执行机关维持监管秩序,却不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假释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却不利于执行机关维持监管秩序,且使执行机关和裁判机关时刻面临责任追究的风险。这导致减刑排挤假释,假释基本被搁置不用。保留并分别完善减刑、假释,废除减刑、完善假释,或者将减刑、假释合二为一等改革建议皆不能将减刑、假释紧密结合,同样存在不同缺陷。减刑、假释经过一百多年的演进发展,已经形成当前四种主要关系模式,即并和模式、结合模式、分立模式、单一模式。四种模式之间的差别在于四个关键问题,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回答和选择是重构我国减刑、假释关系的基本前提。

  • 标签: 减刑 假释 自由刑变更执行 减刑、假释关系
  • 简介: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笫365条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应当及时送达执行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假释罪犯的公安机关以及罪犯本人。”该条并没有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应送达被害人。这无疑是该司法解释的疏漏之处。笔者认为,法院在作出减刑假释裁定时,也应将裁定书及时送达被害人。

  • 标签: 裁定书 被害人 假释 送达 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行刑,又称刑罚执行,是指有关司法机关将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由此可见,行刑是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环节。因此,行刑法律的运作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刑法功能和刑罚目的的最终实现。由于减刑假释制度集中体现了行刑法律机制的运作状况和特点,因此,本文以减刑假释制度为基点,通过对减刑假释制度

  • 标签: 减刑假释制度 法律运行机制 刑罚执行 司法机关 犯罪预防 减刑假释审批机制
  • 简介:人民法院对于罪犯的减刑与假释裁定的程序,并努力要使减刑、假释程序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减刑、假释案件实行公开听证审理

  • 标签: 体现公平 假释案件 公平公正
  • 简介:海峡两岸的假释条件在刑种条件上基本相同,但在刑期条件、实质条件与消极条件上存在重大差别。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对未成年罪犯有假释所需最低刑期的特殊优待;要求假释的实质要件为"有悛悔实据",并有较为完善的判断标准与操作措施;也未将累犯完全排除于假释对象之外,而是对重罪三犯者禁止假释。我国大陆假释条件的完善可借鉴上述经验,适当降低未成年罪犯假释所需的刑期,适度限缩被禁止假释对象的范围,制定科学统一的假释评估机制。

  • 标签: 假释条件 刑期条件 实质条件 消极条件
  • 简介:强敌意是无家可归的前罪犯面临的严峻挑战。这项横断面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一项专注于预防非法药物使用和再犯的随机试验,这项实验的基础数据由最近释放的男性假释犯(人数=412,年龄=18~60岁)构成,以评估形成强敌意的相关因素。强敌意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更强的抑郁症状、更低的自尊、有一个接受酒精/毒品治疗的母亲、帮派成员、更有形的支持、使用甲基苯丙胺和有认知困难的历史。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理解最近释放的无家可归者的敌意预测因素的必要性,以及这些预测因素如何与再犯行为连接起来。讨论这些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它将会影响未来以护理为主导的危害降低措施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措施。

  • 标签: 敌意 复归 前罪犯 无家可归 药物使用 法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