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心室晚电位在阳性、阴性两种不同状态下患者收缩(PVS)、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方法对85例同时做心室晚电位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的患者PVS、VT的发生率作临床回顾分析。结果85例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为35例(A组),阴性为50例(B组)。A组有多源、多形性PVS者8例(22.9%),B组有多源或多形性PVS者1例(2%),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A组VT7例(20%),B组VT2例(4%),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A组单纯PVS〉1%者为4例(11.43%),B组为2例(4%),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其多源多形性PVS、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单纯PVS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心悸2月余来诊。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分,P—R间期0.24s,ST段正常,TⅡ、Ⅲ、aVF低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③T波改变。给予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检测房室结传导功能,插入食道电极35cm,起搏电压20V,S1S1递增刺激80ppm时出现房室文氏传导,100ppm时出现2:1传导,窦房结各参数正常,房室文氏传导及2:1阻滞点提前。为鉴别房室结传导功能减退是否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 标签: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阿托品试验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传导功能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收缩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23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3例患者经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制定合理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房性期前收缩 治疗 心内
  • 简介:双结病变是指窦房结和房室结同时存在着病变,表现为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病窦综合征等。双结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检查。自发的某些心律失常也可揭示双结病变,本文报告1例房收缩(PAS)诱发的双结病变如下。

  • 标签: 病窦综合征 双结病变 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 简介:摘要:收缩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诊断与治疗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临床上有很多收缩患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改变,仅仅表现为心慌、胸闷和心电图改变。常规运用西药治疗虽然能缓解部分患者早搏症状,但治疗总有效率不高,且反复发作。随着近些年中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中成药或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收缩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诊断与治疗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临床上有很多收缩患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改变,仅仅表现为心慌、胸闷和心电图改变。常规运用西药治疗虽然能缓解部分患者早搏症状,但治疗总有效率不高,且反复发作。随着近些年中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中成药或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收缩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新疆地区频发收缩患者因地域特点、饮食习惯、气候等多方面原因,病机具有特异性,多因风燥之邪内伏,伺机而动,风邪致病使心脉挛急,燥邪伤津则心失濡养所致,治当以祛风润燥为主,旨在宁心定悸,发病初期可以治标为主,适当将风药的剂量加大或种类增多;病情迁延期多加虫类药搜风通络;病情稳定期酌情滋补。本病临床兼症颇多,还应注意随症加减,权变灵活用药。

  • 标签: 心悸 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 祛风润燥 因地制宜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24h收缩(PVS)达1万次以上者在心律失常中并不多见。本文总结分析55例1万次以上PVS24hDCG资料,比较有无器质心脏病,对PVS分布的影响及每hPVS的频度变异,旨在探讨高频度PVS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自1992年8月至

  • 标签: 室性期间收缩 PVS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负荷收缩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0例收缩患者,根据收缩数量与24h总心率的比值,分为低负荷组(〈10%,50例)、中负荷组(10%~20%,108例)、高负荷组(〉20%,62例),同时选择68例无收缩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指标,同时检测其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及高负荷组的QT间期、QRS波时限明显增宽,矫正QT间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高负荷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博心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或〈0.01)。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负荷与QRS波时限、矫正QT间期、LVEDd、RVEDd、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42~0.65,P均〈0.01);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2,P=0.001)。结论:随着收缩负荷的增加,左的结构及功能可发生改变,因此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剂量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收缩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11月间收治的62例小儿收缩患儿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普罗帕酮,给予观察组小剂量胺碘酮,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收缩患儿在维持治疗过程中使用小剂量胺碘酮,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剂量胺碘酮 小儿室性期前收缩 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患者,男性,42岁。主因发作区闷痛、心悸半月于2003年12月23日由急诊以冠状动脉心脏病变异型心绞痛、短阵速收入院。患者否认有传染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吸烟20年,20支/d,饮酒20年,10年250~500g/d,近10年500g/d,无药物过敏史。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区闷痛、心悸、出汗、乏力、烦躁不安、四肢发

  • 标签: 变异型心绞痛 合并症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埋豆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心悸(收缩)病人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心悸(收缩)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观察组予耳穴埋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每日每穴位按压五次,每次半分钟,穴位贴敷每日一次,每次2-4小时。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悸、胸闷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心悸、胸闷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恢复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心悸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心悸发作次数及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心悸 耳穴埋豆结合穴位贴敷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人收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老年(〉65岁)冠心病伴收缩患者(〉30h^-1)132例,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64例)采用心律平治疗,治疗组(68例)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收缩数量。动态心电图收缩数量减少50%为临床好转。结果治疗组收缩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73.5%,2组治疗后室收缩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0,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7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0,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伴发收缩可有效减少收缩数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冠心病 参松养心胶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收缩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冠心病室收缩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设计方案,给予稳心颗粒9g,3次/日,温开水冲服,连续服药8周,观察疗效和安全。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收缩次数由入选时的6858±734次减少至8周时的2640±438次,减少幅度61.5%。显效率31.3%;有效率51.3%;无效率16.5%;总有效率83.5%。结论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室收缩具有确切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依从好,安全可靠。

  • 标签: 稳心颗粒冠心病期前收缩室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胸椎矫正配合药物治疗房收缩的可行。方法:治疗组采用口服稳心颗粒 15g/d,疗效不明显者逐渐增加剂量,最高为 30g/d, 4周为一疗程;观察组在口服稳心颗粒的基础上增加手法矫正胸椎,每周三次,十次为一疗程。

  • 标签: 胸椎矫正 房性期前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