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2017年1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韩培信同志因病逝世,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同志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赋诗一首。为纪念韩培信同志逝世一周年,特发表顾浩同志这首诗作,以表达对韩培信同志的深切缅怀之情。

  • 标签: 同志 省委原副书记 中华 逝世 江苏 中共
  • 简介:任何国家的军事战略创新均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传统战略文化是战略创新的历史情结和文化积淀。当前,军事战略创新比较偏重于学习西方军事战略经验,而对汲取传统战略文化智慧稍显不足。充分挖掘吸收我国传统战略文化宝库的战略智慧,并使之服务于当代军事斗争需求,对推动当代军事战略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传统战略文化 创新价值
  • 简介:什么是政德政德是中国文化史中一个核心命题,对其展开系统研究,首先要从词源学角度加以梳理。政德的本源意义政,从支,从正。支,象以手持杖或执鞭。本义为“轻轻地击打”。正,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停住不动。“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使天下一统的局面停住不动。一、止、支三者连起来的意义就是:以手持杖或执鞭的方式促使天下一统的局面停住不动。故“政”的本源意义应该是“领导者促使天下一统的局面停住不动”。

  • 标签: 本源意义 天下一统 元典 定于一 中国文化史 词源学
  • 简介: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突出优势、独特价值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作了精辟阐述,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发出了强有力号召,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南。

  • 标签: 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宣传思想工作 独特价值 习近平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思想是当代中国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而任何思想或理论都必然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渊源、现实关怀和人文背景而产生的,于此,我们就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思想的生成理路进行学理性的探析,以把握其来龙去脉。文章也正是遵循这一逻辑,对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时间动因、现实挑战、背景预设等方面进行一个基本的逻辑推演。

  • 标签: 习近平总书记 中华民族思想 丰富内容
  • 简介: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这场五十年前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对其胜利的原因已有过多种分析。在此,笔者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研究。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曾经说过:“屈服一个将军的意志,使他放弃抵抗,这是可能的;但要屈服一个民族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 “天下兴亡
  • 简介: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实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近代转型,即,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认同:中华民族凝聚力实践主体的壮大;中华民族凝聚力政治核心的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近代转型为提升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凝聚力 CHINESE China 综合国力 政治核心
  • 简介: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1911年12月2日,东南重镇南京光复。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同年4月1日正式辞职。

  • 标签: 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 孙中山 履职 南京光复 武昌起义
  • 简介: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推翻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以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标志,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封建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随着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 标签: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 现代民族国家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进程中,江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江西这块红土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70年前在江西瑞金诞生的.瑞金因此而有"红色故都"的美称.

  • 标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国革命 工农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 江西 瑞金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同年11月26日,在考察了孔府后。他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由此可见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华文化之重视。

  • 标签: 中华文化 中国梦 宣传思想工作 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 历史命运
  • 简介: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0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个与国民党法西斯独裁政权根本对立的政权,在涉及中国13个省300多个县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建设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成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早雏形。上篇:应运而生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一步道历史潮流而动,既未能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而独立,也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越来越激化。所以,中国革命的客观基础更加深厚。渡过暂时的低潮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应运而生,并很快

  • 标签: 党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27-1937年
  • 简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化承担着新的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使命,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发掘。通过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文化的领悟,诠释了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元的合和精神,以及核心支柱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作用。

  • 标签: 中华文化精神 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 中国梦
  • 简介: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基,在理论上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也总是被事实反复证明。无论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认真思考都会给人以深刻启示。

  • 标签: 中华民族复兴 民族团结 民族发展
  • 简介: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对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构想。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开展公共外交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面向国外公众,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

  • 标签: 公共外交 传统书法 中华 祖国 胡锦涛总书记 文化传播
  • 简介:民族凝聚力是一种能使该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发展并与之相伴始终的内在力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三个构成要素——民族整体对各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我们应当理性认识并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标签: 抗震救灾 中华民族凝聚力 吸引力 向心力 亲和力
  • 简介: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共同价值。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凝炼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最高共同价值,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核心精神。习近平关于人类共同价值思想体现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 标签: 共同价值 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思想 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