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巴黎第三大学教授皮埃尔·索尔兰在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一著作序时写道:“叙事是根据接受者而建立的一种安排……词语和句法提供多种多样的表达能力,能够描述一些情景或一些情感,文学的艺术就在于操作词语和句法,使一个故事情节引人人胜,仅仅陈列基本素材,故事情节可能流于一般。”

  • 标签: 《教父》 叙事 三部曲 科波拉 大学教授 故事情节
  • 简介:前不久小均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他的博士论文《纳博夫:那双眼睛,那个微笑》即将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为他写篇序言,我立即回信表示很乐意为他写序。

  • 标签: 纳博科夫 序言 文艺出版社 创作 反讽 自由
  • 简介:郁达夫先生有一句名言,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成功就是“个人的发现”。可惜这一重要发现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否定甚至唾弃,一直到三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又重新被人提起,启蒙,逐渐地恢复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和自觉。从今天的立场反思这三十年的人文主义发展道路,大致也是可以分作两步,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到1989年可以算作一个阶段,因为思想解放运动本身是上层政治权力斗争的产物,所以这一阶段达到的人的自觉还是比较宽泛的,政治化的,如强调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思考的权力,

  • 标签: “五四”新文学运动 “身体” 意识形态 思想解放运动 象征 “五四”时期
  • 简介:周明全是近几年涌现出的青年批评家。他早年学美术,当过媒体记者,后来投职出版业,饱尝人间冷暖,生活阅历丰富,既不是大学文学专业的名门高徒,也不是正规学院派出身。明从不耽溺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深度幻觉,也没有堆史料、弄考据的癖好。他的观念有些“复古”,那就是对“文学性”的执着追求。他的批评实践更奇特。

  • 标签: 文学批评 周明 杂家 游牧 文坛 “文学性”
  • 简介:《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是董晓的新著,副标题是“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所谓苏联文学,一般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起点,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结束,总共七十来年。董晓在这部专著中,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七十年间苏联文学中闪光的一面。

  • 标签: 反乌托邦 嬗变 对峙 钟声 苏联文学 文学发展
  • 简介:13年前,一个已近中年的女子带着仅有的1000元钱,怀着创业的梦想,从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来到汽车城十堰。13年后,她已经拥有了数百万家产,还孵化催生了6家资产上千万元的汽配企业。13年间,她把家乡30多名山民带出了大山,并为十堰市数百名下岗工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她所创办的企业集团累计为国家提供了过亿元的税收。如今,她的企业集团在车城十堰市已是举足轻重……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从国家重点大学毕业后,也相继在宜昌和十堰走上工作岗位,又先后下海经商,先在她所经营的企业成为骨干,而后又各自独立经营公司,成为陶氏企业集团的中坚力量。让我们走近陶清,去感悟生命的丰富和完美,去体会奋斗和拼搏的价值,去发现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 标签: 感悟生命 车城 国家重点大学 鹤峰县 独自一人 小伙伴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欢迎各位青年才俊不远千里,来南国北海参加第六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尤其昨天踏着今年第一场大雪、今天就置身灿烂冬阳的京城才俊,一定颇多感受吧?大家知道“今日批评家”论坛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宗旨,以《南方文坛》持续十八年推荐了九十六名青年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为名,最早由上海青年批评家周立民倡议,并经李敬泽老师确定,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已经成功主办了五届,与会者皆为国内青年批评家,深受业内关注。一届一主题,本届论题是由吴义勤馆长拟定的。我们首先请吴老师开题!

  • 标签: 批评家 文学价值 论坛 《南方文坛》 中国现代文学馆 纪要
  • 简介:伽达默尔和利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 标签: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