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王国维和叶嘉莹先生,俱是上个世纪在词研究中开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两人的治词观念与方法也原则上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都很有渊源。据叶先生自述,在词学理论与词研究上,她受王国维的影响最深。

  • 标签: 词学研究 叶嘉莹 王国维 词学理论 略论 风气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推动叙事研究的发展,加强国内学界同仁的交流与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筹委会将于2005年11月10日至12日(9日报到)共同举办第二届全国叙事研讨会,在会上将成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有(1)叙事作为学科在国内外的建设与发展;(2)叙事理论:东方与西方;(3)跨学科叙事研究;

  • 标签: 全国叙事学 叙事学研讨会 征集论文
  • 简介:与经典叙事单一的结构主义范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后经典叙事并不是一元的理论流派,而是繁杂的“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认知叙事、修辞性叙事、跨媒介叙事、历史文化叙事等诸多新叙事理论的“杂合”。在当前中外大量关于经典叙事与后经典叙事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各个分支之间关系的探讨无疑是一个盲点。本文以后经典叙事的两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和修辞性叙事为例,在考辨“读者”、“语境”以及“不可靠叙述”等争议性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之间的排他性和互补性。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复数性 排他性 互补性
  • 简介:世上真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进一步发掘经典作品从而发现老路中的新路?在这方面,音韵真能帮我们多少,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搞明白那些不断地引起我们好奇、关注、却又不断地让我们疑惑不解的文学现象?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何能如此诗意盎然、令人难以忘怀?根据本文的观点,真正使这首诗如此诗意盎然的,首先是这首诗的细致、单纯、情绪声调化了的语音结构。这首诗的“语音结构”,不管如何未受重视,不仅“比词的句法更单纯、更本质”,更能与心灵一脉相通。再按本文的分析,这首诗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诗中隐含着某种影响无时不在、却又常被视而不见的虚词。这种“渺小”“隐身”的虚词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为小诗增添无尽的诗意;它又像《奥义书》中最常用的比喻“水中之盐”一样,细致入微地调和着小诗的语音结构、味觉、口感,使之回味无穷,或者像“绘事后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所提示的那样,使小诗更出神入化。本文就此进一步探索是否能按同样的思路,以音韵为指导,耳目一新地重新阅读经典作品,不单是汉语的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其他非声调性语言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歇脚树林边》,并以此为契机,发掘重要的、却常被忽略的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互相参照的诸多可能性。既然这种文学现象绝非区域性而属全球性的,这种互相参照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而易见,正如歌德在《潘多拉》中悲叹时所强调的那样,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命中注定似地只见被光照亮的物而不见照亮物的光”。

  • 标签: 音韵学 诗学 功能词 声调化情绪 比较文学
  • 简介:《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是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课文。它出现在目前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而且从1912年入选由蒋维乔、庄俞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五册》起,其改编白话版与文言原版就是各个版本的小学或初中教科书的常备课文。其寓意看似简单明了:体现了一种知难而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细究之下,

  • 标签: 《愚公移山》 现象学还原 神话文本 语文教科书 经典课文 商务印书馆
  • 简介:本文首先阐述了西方学界关于后经典叙事两个发展阶段的划分。文章认为,在第二阶段,后经典叙事彰显出六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动向:一、叙事新流派的不断涌现;二、对叙事研究跨学科路径的重访与反思;三、叙事研究的'历时转向';四、叙事研究的'跨国界转向';五、对叙事学家个人学术思想的研究;六、后经典叙事流派之间的交叉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动向也是后经典叙事在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与核心命题。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第二阶段 命题
  • 简介:小说《伤逝》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用倒叙结构中的对比性诗化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充满现代性悖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作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在反叛传统之时,仍然难以彻底告别传统女性观的影响。鲁迅不是在道德层面上批判涓生之罪,而是在生存要义的前提下,呈现出了爱情的脆弱本质。

  • 标签: 《伤逝》 现代性 男性视角 女性观
  • 简介:为促进叙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东西方叙事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首届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研讨会”定于2嘶年10月16-19日在江西南昌赣江宾馆举行。

  • 标签: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叙事学 学分 学会 中外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森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无论小说构思、人物原型还是主题思想,《大闪蝶尤金妮娅》都突出了博物元素。在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小说叙述的博物和帝国主义具有共谋性。在话语层面,博物学家威廉照搬欧洲博物标准为亚马逊森林的物种命名与分类,这体现了意欲"冻结"当地文化的帝国知识话语暴力。在政治层面,殖民者哈罗德的异国动物标本收藏折射出对殖民地的殖民欲望。在经济层面,异国动物标本交易为博物学家个人以及英帝国带来可观收益,占有这些标本是对殖民地的资本掠夺。

  • 标签: A.S.拜厄特 《大闪蝶尤金妮娅》 博物学 帝国主义 共谋性
  • 简介:当人大出版社要我为斯蒂格利茨的《经济》最新中文版写个简要书评的时候,我便在电话中欣然接受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这并非为了某些特殊的奢求,也绝非为了要与这位名声显赫的诺奖经济学家沾上点边,只是为了图报数年前阅读斯氏第一版《经济》时的那种淋漓尽致的快感。这些年来,很难再读到当时读书时的那种自我陶醉的意境了。因此,此时的图味变成无穷的激扬。

  • 标签: 《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家 写作任务 中文版 出版社
  • 简介:人生的道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我们很难从中找到一条康庄平坦之途.从而顺利地达到目的。我在青年时代即志于词,虽然几经沧桑.历尽艰辛,清苦一生,却颇感欣慰。小学毕业之后,我因家贫而辍学,遂遵父命从塾师刘果新先生学习:杲新先生既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又接受了近世维新思想。从他学习儒家经典、诗词和书法,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年,却使我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并最终。

  • 标签: 词学 诗词 国学 历程 人生 儒家经典
  • 简介:孙绍振先生虽然年过古稀,但还是将生命中大量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文本的微观解读。强烈的批判精神,对文本解读锲而不舍、全身心投入的献身精神,都令人感佩。从《名作细读》到《月迷津渡》,孙先生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哲学化"门径,但依然对如何有效地传授文本解读的方法怀有困惑。本文就此问题,对名作的细读做进一步的审思。

  • 标签: 孙绍振 文本解读 《名作细读》 《月迷津渡》
  • 简介:《古典文学知识》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普及古典文学知识为内容的刊物,是一本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杂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大专家写小文章,小文章见深工夫,是本刊的一大特点。杂志内容涉猎古典文学的各个领域,对各个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提高文化素质,都有所裨益。2016年报刊征订工作已经开始,《古典文学知识》公开邮发代号:28-34,全国各地的读者均可到当地邮局订阅。考虑到个别读者漏订或缺期等原因,我社可办理邮购。

  • 标签: 杂志内容 征订工作 邮发代号 缺期 一本 文化素质
  • 简介:文学人类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先锋。在经过从文学作品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论域拓展之后,文学人类进一步向着当代人文学科的思想腹地挺近。借助于对“多重证据”和“物的叙事”的多维观审,文学人类凸显了当代思想对物之“物性”的再思。文学人类对物的“重现发现”,处在物我关系时代变迁的“合题”阶段,也应和着当代思想的辩证革新。物性再思不仅唤醒物,也开启了物我共生的新世界。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物性 物的叙事 物我共生
  • 简介:海明威作品中充斥着“硬汉”形象,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女性和女性意识的作家。本文对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里“猫”这一符号进行解读,认为海明威笔下的“猫”是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象征:它既是没有归属的漂泊者,又是渴望理解的社会零余人和无奈的被动接受者,其指代的女性生存状态就是非中心与边缘化。从符号视角来看,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冰山原则”在于以有限的符号形式创造无限的意义空间。

  • 标签: 厄内斯特·海明威 《雨中的猫》 符号 女性
  • 简介:为促进叙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东西方叙事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首届叙事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研讨会”定于2007年10月16—19日在江西南昌赣江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部和《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

  • 标签: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叙事学 学分 学会 中外
  • 简介:在文字的观照下,世界三大原始史诗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成色:荷马史诗得益于其史诗的生长处于两种文字之间一段历史区间中,与文字的关系配合恰好,由此既获得了内容和技巧方面的经典性,又拥有体积上的分量;亚述史诗与文字的结合过早,使得《吉尔伽美什》在与文字的遇合中获得了忧思的气质,却失掉了充分演绎自身的可能;印度史诗与文字关系过于稀疏,使其可以在八个世纪的漫游中无止境地自由生长,而有其巨型的历史构型,但这种生相却使其难以在时间约束中进行情节布局的精细考量与合理的精度提炼。

  • 标签: 史诗 荷马 亚述 印度 口头 文字
  • 简介:本文将《阿Q正传》置入到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社会方法"的理解结构之中。在批评庸俗社会因离开文学文本分析而有害于作品理解的同时,指出鲁迅笔法与技巧等个体行为与他所处的环境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但其"冷嘲"的风格却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尽管如此,作品仍因其深刻的复杂性而耐人寻味。

  • 标签: 《阿Q正传》 文学社会学 冷嘲 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