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这段话准确地抓住了苏诗“爽利灵动”的特色。

  • 标签: 苏轼 爽利灵动 诗歌 艺术风格 中国 宋朝
  • 简介:<正>英国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Trollope,1815-1882)的《自传》写得快不快?全书完稿于1876年4月中旬,费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跟他平时写小说的速度差不多快。同年他留给儿子亨利·特罗洛普一封信,要儿子等他去世之后再拆信。信中说,“附在这里的是我一生的回忆录,我希望你把它作为我送给你的礼物收下。我的用意是在我去世之后将其出版,并由你编辑。……是否作些删节或删节什么内容,由你决定。但是,我不希望加进

  • 标签: 讽刺小说 萨克雷 狄更斯 乔治·爱略特 英国小说 小说家
  • 简介: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他神话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时间方面看,茅盾所选取的神话材料主要集中于秦汉以前,由此形成了他历史化以及神话演化的观点;从空间看,茅盾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来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把中国神话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这些都是茅盾神话研究中的时空观的体现。

  • 标签: 茅盾 神话 时空
  • 简介:作为小说家和艺术批评家的马尔罗沉醉于“想像中的博物馆”,沉醉于艺术形式永恒的不朽。古往今来的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在作家笔下变换为超时间性的形式,获得了新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揭示命运、改造现实、超越人类状况的有效途径。尽管小说创作的材料是文字,马尔罗却用语言文字缔造了与绘画作品相媲美的视觉效果和美学意义。他的小说文本超越了文字的界限,在同绘画形式的参照和对话中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因而创造了一个包含丰富哲学、美学和道德思想的艺术小说的类型。

  • 标签: 人的状况 想像中的博物馆 艺术变换视觉效果 美学意义
  • 简介:本文由叙事角度切入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讨论,用叙述者的言说困境表明意义的不在场,用因果律的失败表现终极解释的迷失,由此阐释作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小说中侦探、迷信、童话、谣言及传奇等成分,旨在发掘这些非主流叙事策略是如何建构个人及家族历史的。这些叙事策略也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一种循环模式,深刻表明历史和生活的循环往复特质。文章认为,小说解构与建构双向展开的成功尝试,是造就其“一流叙事”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斯威夫特 《洼地》 宏大叙事 叙事 循环模式 解构
  • 简介:孔子三称《韶》,谓"尽善尽美",为邦"乐则《韶》舞",深刻影响中国思想史与艺术史。但《韶》罕有其闻,后世不传。本文辨析《韶》歌、舞、乐、辞及其总体风格与主旨,研究《韶》与蜡祭的关联,认为《韶》起源于蜡祭,为孔子经世之理想的文化范本。

  • 标签: 《韶》乐 蜡祭 孔子
  • 简介: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以人道主义的社会生态关怀为基点,揭露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迫害、宗教欺骗及性别歧视和压迫。作品表达了作家反对种族迫害,主张种族问的和解;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宗教欺骗,提倡信仰自由的思想,从而以平等相待、相互关爱的全新社会关系重构人类新的其同体丰向一种庄本科t垒、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 生态社会
  • 简介:我们知道,韵是印度诗学中比较大的一个方面,而作为诗学范畴(而非语言学范畴)的“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韵的理论,也是中国诗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只是论述的文学家相对较少。

  • 标签: 范温 中国 韵论 诗学理论 宋代 艺术形式
  • 简介:苏童在2009年第2期《收获》杂志上发表的《河岸》是一部以"文革"为大背景,描写现实与历史、青春与成长的长篇小说。《河岸》以一位少年的视角叙述了复杂而荒诞的故事,其中随处可见的象征叙事与小说众多意象的隐喻性,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审美意味。

  • 标签: 苏童 《河岸》 象征叙事
  • 简介:评论界倾向于认为康拉德的《间谍》是一部政治小说。本文认为,《间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以反讽的形式探讨政治背后的道德问题的小说。《间谍》采用了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两大反讽模式,在叙述者轻松滑稽的反讽语气及其设置的戏剧反讽场面中,突出了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间谍》中的言语反讽及由此而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通过作者型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暗中评介人物的行为来实现的。《间谍》中的作者型叙述者采用的言语反讽往往因反讽的对象不同流露出不同的反讽语气。康拉德在《间谍》中丰富了戏剧反讽的表达手法,他将戏剧反讽的喜剧和悲剧效果融合起来,以轻松、滑稽的笔调展示了生活沉重、阴暗的一面。此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时空的错位和延宕所造成的张力强化了戏剧反讽的效果。《间谍》还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道德堕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标签: 康拉德 《间谍》 反讽道德批判
  • 简介:黑蛙是《白鹿原》的叛逆者,陈忠实通过黑娃对正统文化的反叛与回归探讨了儒家文化和民间侠匪文化。黑娃对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儒家文化的反叛及最后的回归说明儒家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通过他的人生轨迹也反思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描绘了真实历史背景下现实生活,还原了生活形态的本来面目。

  • 标签: 陈忠实 《白鹿原》 儒家文化 侠匪文化 回归
  • 简介:<正>美国著名现代诗人哈特·克莱恩(HartCrane1899—1932)在短暂的一生中出版了诗集《白色大楼》和长诗《桥》,被认为是美国“最有争议”、“最难懂”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史诗《桥》使他享有盛誉,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虽然他的诗意义含糊、深奥费解,但“无人否定他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诗人的地位,被排在庞德、艾略特、弗洛斯特、斯蒂文斯、威廉斯之列”。耶鲁大学教授R.W.B.刘易斯认为:“哈特·克莱恩是使用英语语言的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之一,美国历史上一打多重要诗人之一。”1922年艾略特的长诗《荒原》问世震动了欧美文坛,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一座里程碑。克莱恩虽然表示钦佩,认为艾略特这部“否定性诗歌是美的,但不承认‘人们有欢乐’即有‘正面、积极的情感’是有片面性的”。他在给科哈姆·芒森的信中说:“我认为英文著作中没人能象艾略特那样赢得人们如此的尊重,但是我把他作为走向几乎完全逆反方向的出发点”。克莱恩

  • 标签: 克莱恩 惠特曼 《桥》 艾略特 《荒原》 长诗
  • 简介:安妮·普鲁的西部写作成功地跨越了西部传奇的艺术局限。本文从神话沉淀与人格构建的角度切入,讨论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以及字里行间传递着的隐秘的女性生态观。

  • 标签: 安妮·普鲁 西部小说 神话沉积 英雄人格 生态女性
  • 简介:泰戈尔(1861-1940)是印度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东方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者,也是近百年来少数几个在中国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但纵观我国近百年来的泰戈尔研究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泰戈尔戏剧在中国受到冷遇.所谓"冷遇"是指:A、泰戈尔的戏剧进入了中国,但反映不热烈,出现热情翻译与研究冷淡的反差;B、与泰戈尔其他类型的作品相比,其戏剧在中国的遭际尤其冷清;C、以戏剧在泰戈尔创作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对其戏剧研究的分量很不相称.

  • 标签: 泰戈尔 戏剧 印度 中国 文学研究
  • 简介:斯托帕德剧作《阿卡狄亚》采用不同时空交错、并置的结构,使19世纪初英国乡村庄园里的贵族生活和百年后人们对庄园历史的探究实现"穿越",表现工业化进程、西欧革命和战争对贵族社会的冲击,借以反思19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展现当代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从而使剧作与以往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谴责之作判然有别,在思想与艺术上实现了对先贤时俊的超迈。

  • 标签: 斯托帕德 阿卡狄亚 衰落 反思现代化
  • 简介:本文以国际比较为参照系,从文明史的视角,考察了《圣经》文学中的一节,即雅2:8-17。重点考察了羚羊、小鹿、斑鸠、鸽子、狐狸等动物意象。对于原文中的呼格用法,巧用代词等复合意象分析较为细致深入。立论中详尽考察了中外文史料,使立论在文本分析与考史求证中得到深化。

  • 标签: 圣经 雅歌 比较研究 意象
  • 简介:<正>勃朗特三姐妹是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上的三位著名的女作家。1854年卡尔·马克思在评价包括夏洛蒂·勃朗特在内的一些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社会意义时写道,他们的小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鲜明而富有说服力的描写”,“……给世界上宣示了,较之所有职业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算在一起还更多的政治与社会真理……”我国读者对夏洛

  • 标签: 夏洛蒂·勃朗特 现实主义 家庭教师 社会意义 三姐妹 女作家
  • 简介:菲利普·罗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上的常青树。中国学术界对他的关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中国的罗斯研究尚不能与其盛誉相匹配。本文从中国学者对罗斯进行观照的不同层面,即文化研究、文体研究和具体作品研究三方面着重考察菲利普.罗斯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认为中国学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拓展理论视角,以便提升研究的问题意识。

  • 标签: 菲利普·罗斯研究 现状 分析
  • 简介:<正>对于自认为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巴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影响无疑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巴金曾经说过:“现在文科学生都知道说但丁、莎士此亚、歌德等等如何伟大,然而对于这几位文豪,我却溲有好成,过去的文人我比较喜欢的倒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左拉。”几十年后,巴金再次谈到国外作家的影响时,第一个名字又是屠格涅夫。

  • 标签: 巴金小说 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作品
  • 简介:《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身份的寓言。它主要叙述了“印刷人”和“公益人”这两个身份“四大工程”的故事,但又不限于此,还同时揭示这些身份背后的“寓意”。富兰克林在自传结构上有效地运用身份认同,把个人身份渗透到民族身份之中,从而使家庭故事升华为民族寓言。

  • 标签: 富兰克林 自传 身份 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