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应用经皮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皮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VAS评分、Cobb’s角及体高度丢失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97.30%(584/6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7%(2/600)。结论经皮体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板间入路间孔镜下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48例行板间入路间孔镜下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3%,未出现疾病复发的现象,临床疗效很好,治疗有效率达到93.8%。结论微创经皮板间入路间孔镜下手术对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疗效,且并发症少、无复发。

  • 标签: 椎间孔镜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老年体骨折57例经体后凸成形术,手术前后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的护理及出院宣教。结果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0.5-1年,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正确的身心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明显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效果,降低了手术风险。

  • 标签: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椎体压缩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tse经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35例)和研究组(35例),传统组采用后正中入路伤不置钉治疗,研究组采用Wiltse经旁肌间隙入路伤置钉治疗。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腰背痛情况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Wiltse经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保留了旁软组织生理功能,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皮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一共选取45例研究组对象,采取经皮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传统手段治疗的45例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高度丢失量和治疗后后凸畸形度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锥体高度丢失量为(0.11±0.01)cm,对照组为(0.20±0.02)cm,差异明显(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后凸畸形度为(52.84±3.59)°,对照组患者为(60.02±5.76)°,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经皮体成形术治疗,能显示改善患者的后凸畸形度和体高度,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患者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体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6.32±13.62min)长于对照组(63.22±14.73min),出血量(236.37±30.54ml)多于对照组(153.53±25.73ml)(P<0.05);观察组术后12mVAS评分(1.28±0.96)低于对照组(2.46±1.25)(P<0.05);观察组术后12m伤前缘高度比值(92.81±3.56%)、Cobb角(3.68±1.14?)优于对照组(85.72±6.24%,4.83±1.39?)(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能够改善胸腰段体骨折的远期疗效。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成形术治疗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为预防术后再骨折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因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57例。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中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加重者,行胸腰椎X片及MRI检查,确诊出现再骨折患者8例纳入再骨折组。其余随访中无再骨折49例纳入未骨折组。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别统计再骨折组和未骨折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骨密度、PVP手术时体内骨水泥的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随访中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这两组间数据得到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再骨折的关系。数值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法分析,分类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6个月,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骨折诱因、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间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提示(1)组间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性别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骨水泥灌注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骨密度T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VP术后体再发骨折与骨水泥间渗漏、骨密度情况、术后是否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为寰枢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25具,观测其主要韧带长度、宽度和厚度。测量50例寰枢干骨标本的寰侧块宽度、长度以及厚度;枢椎弓根宽度、长度以及厚度。结果翼状韧带长约(10.28~12.30)mm,齿突起点处宽6.90mm,厚为6.90mm;寰十字韧带长19.68~21.90mm,厚2.02mm(中央部),高8.48-11.30mm(中央部)。寰侧块的宽度(15.46±1.18)mm,厚度(17.22±0.94)mm,高度(14.08±1.92)mm;椎弓根高度(mm)左侧8.48±0.68(7.47~11.09)右侧8.48±0.68,椎弓根宽度(mm)左侧7.28±1.26右侧7.42±1.16。结论经后弓侧块螺钉在冠状面上保持垂直进钉,矢状面上螺钉头端朝向头侧倾斜约5°,可基本保证置钉的准确性。

  • 标签: 寰枢椎 椎弓根 应用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过伸体位下经皮穿刺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76个体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术前及术中手法复位,使压缩体形态改善后在过伸体位下行经皮穿刺体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体形态的变化和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体内骨水泥注射量3.5~6.0mL,术前骨折体前平均高度为原体高度的(60.2±14.3)%,术后明显改善恢复至(81.23±13.5)%,骨折脊柱后凸也得到了明显的矫正;术后一周的治疗有效率100%,体成形术镇痛和稳定脊柱的有效率,症状缓解与成形术前后体形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 标签: 老年人 压缩性骨折 手法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球囊扩张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为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体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0例患者术后疼痛基本缓解,术后体高度部分恢复;术后随访无疼痛再发,无体高度丢失。结论球囊扩张体成形术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较好的方法,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其改善疼痛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收治的156例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PVP治疗。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本组156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前后心理稳定,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后3d及3个月的VAS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显著义(P<0.05)。结论经皮体成形术(PVP)微创优点明显,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利于患者康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成形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在骨质疏松体压缩骨折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017年收治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6例,采用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34.78±7.89ml)、住院时间(11.78±1.12d)(一般3~5天)、术后一天疼痛(3.47±0.43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体成形术后能缓解疼痛、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传统开放性手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在围绝经期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院治疗的62例围绝经期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为PVP组,另32例采用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为PKP组,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随访6个月)的伤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及腰椎功能,另外对比两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前缘高度比均增加(P<0.05),局部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与PVP组比较,PKP组的伤前缘高度比大(P<0.05),局部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P<0.05);PKP组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VP组(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应用PKP,相较于PVP可更好的恢复患者腰椎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围绝经期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经皮体成形术治疗70例88个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皮体成形术后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结论经皮体成形术有望作为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体骨折患者79例,并观察其VAS评分及Cobb’s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Cobb’s角亦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体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球囊扩张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为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体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0例患者术后疼痛基本缓解,术后体高度部分恢复;术后随访无疼痛再发,无体高度丢失。结论球囊扩张体成形术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较好的方法,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其改善疼痛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治疗的196例老年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196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体成形术治疗,实验组给予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体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曝光次数和渗漏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曝光次数和渗漏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填充量和X线照射次数,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固定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体终板骨软骨炎所致胸腰背部疼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体终板骨软骨炎所致胸腰背部痛患者18例。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Denis疼痛分级,手术后胸腰背部疼痛16例消失,2例明显缓解。板间植骨融合标准参照FDA推荐的Simmons法,手术后3个月融合良好。结论内固定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体终板骨软骨炎所致胸腰背部疼痛,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小关节融合椎板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导致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4例,其中行(PKP)治疗20例(观察组),保守治疗24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视觉疼痛评分(VAS)及体高度恢复,同时比较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前和术后6个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周,3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具有下地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但费用较高。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的远期疗效均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PKP治疗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又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医生应用推广。

  • 标签: 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疼痛 经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