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确诊(proven)1例、拟诊(probable)8例、疑似(possible)3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121服胶囊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1例死亡、拟诊组8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疑似组3例中死亡、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1例,总病死率为41.7%。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
  • 简介:2011年5月,2种HCVNS3蛋白酶抑制剂口服药——特拉泼维(telaprevir)和博赛泼维(boceprevir)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此后,HCV-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方案改变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加入特拉泼维或博赛泼维的三联治疗方案。但pegIFNa联合利巴韦林仍是非1型CH-C的标准治疗方案。一、pegIFNaIFNa是最先用于治疗CHC的药物之一,相比之下,pegIFNa在药动学、患者依从性和总体疗效方面都更好。pegIFNa有2种剂型:pegIFNα-2a和pegIFNα-2b。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两者的药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该临床试验评价了3种治疗方案对HCV-1型CHC患者的疗效,即pegIFNa~2b每周1μg/kg、1.5μg/kg和pegIFNa~2a每周180μg分别联合利巴韦林。

  • 标签: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临床治疗 NS3蛋白酶抑制剂 三联治疗方案 HCV-1
  • 简介:CRTER杂志是一本传播组织工程领域一流学术研究成果的专业期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ISSN1673—8225,CN21—1539/R,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插图随文,印刷精致。

  • 标签: 中国康复医学会 组织工程 临床康复 杂志 组稿 公开发行
  • 简介:目的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6年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细菌室分离的不重复铜绿假单胞菌10662株,分析探讨其分离率与分布、耐药性变迁、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结果2009-2014年逐年铜绿假单胞菌总分离率分别为13.8%、17.6%、15.2%、15.7%、14.4%和12.6%;主要分布在ICU(46.0%)、呼吸科(21.0%)、普外科(15.0%)和内科(11.0%)等;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74.7%)、血液(5.9%)、分泌物(5.7%)等;6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逐年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22.5%、22.6%、26.0%、30.9%、32.5%和33.0%,呈升高趋势。结论该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增长较快,应加强监测以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分布 耐药性 oprD突变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伏立康唑对北京和我国其他地区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分别参照CLSIM27-A2和M38-A方案测定伏立康唑对144株酵母和82株产孢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受试菌株包括念珠菌114株(含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20株、阿萨希毛孢子菌10株、曲霉62株(含伊曲康唑耐药曲霉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曲霉)、镰刀菌10株、尖端赛多孢菌10株。结果伏立康唑对念珠菌(不包括氟康唑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阿萨希毛孢子菌的MIC50≤0.5mg/L、MIC90≤1mg/L;而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MIC50和MIC90均〉16mg/L。对曲霉、尖端赛多孢菌的MIC50≤1mg/L、MIC90≤2mg/L,对镰刀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4mg/L和〉16mg/L。结论伏立康唑对多数酵母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尤其是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氟康唑天然耐药菌株。该药对多数产孢丝状真菌也有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包括伊曲康唑耐药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的曲霉以及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尖端赛多孢菌;但其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有一定交叉耐药。

  • 标签: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B 病原真菌
  • 简介: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5例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94例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结果CRPA感染组在神经外科(40.0%)和ICU(22.4%)的占比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16.0%和9.6%);CRPA感染组原发疾病主要为脑外伤(30.6%)和脑血管意外(21.2%),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11.7%和8.5%;CRPA感染组患者的发热、意识状态改变及严重低蛋白血症占比明显高于CSPA感染组;CRPA感染组39例(45.9%)存在复数菌感染,高于CSPA感染组的23例(24.5%);CRPA感染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者38例(44.7%),低于CSPA感染组的74例(78.7%);CRPA感染组病情恶化47例(55.3%),包括死亡14例(16.5%)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20例(21.3%)和1例(1.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临床感染CRP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先前应用碳青霉烯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鼻饲管和机械通气。结论CRPA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治疗困难,预后更差,其控制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分析本院成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病原学特点和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VAP34例,发生率为44.2%,其中早发VAP11例,晚发VAP23例。多因素分析表明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时体外循环≥120min、红细胞输注≥6u、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d、气管切开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早发VAP与晚发VAP痰培养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4,P=0.030),早发VAP痰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9.2%,晚发VAP则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分别占45.5%及27.3%。结论严重肺动脉高压、长时间体外循环、红细胞大量输注、术后低氧血症、长时间机械通气及气管切开是心脏瓣膜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早发VAP与晚发VAP痰病原菌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肺炎 心脏瓣膜手术 体外循环 病原菌
  • 简介:目的观察伏立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侵袭性曲霉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病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使用方法为:伏立康唑第1天400mg/次,12h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mg/次,12h静脉滴注的方案治疗,并根据病情10~15d后改为口服维持治疗,剂量200mg,每天2次,疗程4~12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平均退热时间为4.5d,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在临床上可作为侵袭性曲霉病的一线用药,或用于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补救治疗。

  • 标签: 血液病 曲霉 伏立康唑
  • 简介: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能够引起从症状轻微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到威胁生命的脓毒血症等各种临床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该菌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变体——小菌落突变株(smallcolonyvariants,SCV)。金葡菌SCV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报道,20年前因发现其与持续性、复发性难治金葡菌感染相关而受到关注。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小菌落突变株 临床意义
  • 简介:为帮助临床医师正确诊断和处理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2001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处理指南进行了修订。该指南发表在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2009,49:145。由于该指南的更新仍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因此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处理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其主要内容编译,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导管相关感染 诊断 处理
  • 简介: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期为早期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收治住院的7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患者的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病原菌分布、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以表现为正常,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高,影像学提示以双肺感染较常见,常见病原菌是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发生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是:粒细胞缺乏、Ⅲ期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症。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多样;其易感因素主要是机体免疫力低下;常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在病原菌未检出前,经验性使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进展。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肺部感染 粒细胞缺乏
  • 简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软电离质谱技术,目前不但应用于肿瘤、风湿性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的诊断,还可用于微生物鉴定,为微生物的鉴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诊断新技术 病原菌诊断
  • 简介:目的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防突变浓度(MPC),并探讨其与药动学参数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4种抗菌药物对25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MIC值,计算MIC50和MIC90值;采用新鲜制备的1010CFU/mL菌液测定MPC值,计算MPC50、MPC90和MPC/MIC比值,并探讨MPC值与药动学参数的关系。结果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中,莫西沙星的MPC值较低,MPC范围在0.5~2mg/L,MPC50和MPC90值分别为1mg/L和2mg/L,以400mg每日1次的药动学参数计算莫西沙星的Cmax/MPC90、AUC/MPC90分别为2.2和19.7;左氧氟沙星的MPC范围在2~4mg/L,MPC50和MPC90值分别为2mg/L和4mg/L,在左氧氟沙星3个剂量组中500mg组Cmax/MPC90、AUC/MPC90明显高于200mg与300mg组,分别为1.9和9.6。结论莫西沙星400mg每日1次、左氧氟沙星500mg每日1次的给药方案有望防止肺炎链球菌突变的发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肺炎链球菌 防突变浓度
  • 简介:目的了解磷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urA、glpT及uhpT基因的变异情况,探索变异与磷霉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磷霉素耐药金葡菌44株,及同期磷霉素敏感金葡菌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磷霉素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分析fosB、murA、glpT及uhpT的变异情况。结果44株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临床株中,42株存在murA、glpT和(或)uhpT基因变异,其中12株同时检出fosB基因;6株敏感株中有2株出现murA和(或)glpT基因突变,无uhpT基因变异。合计50株金葡菌中发现murA、glpT及uhpT3种基因的变异类型分别达3类、9类及6类。结论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中murA、glpT及uhpT突变常见,可能参与金葡菌磷霉素耐药性形成。

  • 标签: 磷霉素 耐药 基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简介:目的分析2003-2007年我院107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用GNS药敏卡及Kirt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5年来,1073株铜绿假单胞菌以下呼吸道标本中最为常见(61.4%)。以ICU、呼吸科ICU、外科ICU检出率最高(57.8%)。对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的有头孢哌酮-舒巴坦(17.0%)、美罗培南(18.5%)、阿米卡星(19.6%)、亚胺培南(24.2%)、头孢吡肟(25.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5.7%)和头孢他啶(36.7%)。虽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但中介率较高,分别达15.2%、12.5%,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结论连续5年回顾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当严重,且常呈多重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应重视耐药菌株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5年该院临床分离菌共5524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3882株,革兰阳性细菌1642株,分别占临床分离菌70.3%和29.7%。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7.6%和83.0%。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不敏感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6.1%和46.8%,并两者均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不敏感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2.0%,32.2%和18.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22%。结论该院的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的抗菌治疗构成严重威胁,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并合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 标签: 细菌耐药性监测 药敏试验 多重耐药菌
  • 简介:目的了解滁州市儿童医院2014年常见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各类临床标本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014年共分离细菌3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3株,占37.4%;革兰阴性菌239株,占62.6%。居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8.8%)、肺炎克雷伯菌(16.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1%)、肺炎链球菌(9.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2%)。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8.6%和76.O%。葡萄球菌属中未见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全部敏感。未检出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8.3%和28.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18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检出率为1.6%。铜绿假单胞菌除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13.3%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6.7%外,对其余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率最高,仅检出1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4.3%。结论2014年该院临床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率较高,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料细菌的出现,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耐药性监测。

  • 标签: 耐药性 多重耐药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比较美罗培南常规输注(30min)和延长输注时间(3h)两种给药方法治疗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肾清除率增加(ARC)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单盲研究。选择2015年9月-2016年8月住院的需要使用美罗培南治疗的老年HAP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给药方案为美罗培南1g加入0.9%NaCl溶液100mL中,使用静脉输液泵匀速维持30min,每8小时给药1次;研究组给药方案为美罗培南1g加入0.9%NaCl溶液100mL中,使用输液泵匀速维持3h,每8小时给药1次。两组至少用药7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将40例患者中肌酐清除率(Ccr)≥130(mL/min)/1.73m2的患者列为A1组,其余患者列为A2组。将对照组和研究组中Ccr≥130(mL/min)/1.73m2的患者分别列为B1组和B2组。单独比较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临床治愈率和28d生存率明显升高[临床治愈率:70.00%(14/20)比50.00%(10/20);28d生存率:85.00%(17/20)比65.00%(13/20),P均〈0.05],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降钙素原(PCT)明显改善[CPIS降低值(分):(2.88±2.51)比(1.25±1.67);PCT降低值(μg/L):(2.43±0.68)比(1.05±0.27),P均〈0.05],而美罗培南治疗天数、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及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与A2组比较,A1组临床治愈率,28d生存率明显降低[临床治愈率:44.44%(4/9)比64.52%(20/31);28d生存率:66.67%(6/9)比77.42%(24/31),P均〈0.05],CPIS评分及PCT下降值亦有明显差异[CPIS降低值(分):1.62±1.61比2.19±2.2;PCT降低值(μg/L):(1.41±0.39)比(1.84±0.5),P均〈0.05],而美罗培南治疗天数、住�

  • 标签: 美罗培南 延长输注时间给药 医院获得性肺炎 肾清除率增加
  • 简介: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诊断为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运用SPSS22.0软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359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男325例,女34例,30~44岁所占比例最大,42.6%患者出现发现延误;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体重下降较多见,咯血少见,多数研究对象两肺受累,病变范围≥3个肺野,空洞少见;T-SPOT阳性率偏低,50.7%患者首次检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69例患者痰结核菌药敏结果显示,43.5%出现耐药;已知抗病毒状态中的患者93.2%已经进行了抗病毒治疗;282例合并肺外结核,合并症及机会性感染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梅毒、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肺部感染、药物性肝损等为主;333例已知预后情况的患者中53例死亡,其中79.2%在6个月内死亡。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年轻患者比例大,影像学表现不典型,T-SPOT阳性率偏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多数患者合并肺外结核,合并症和机会性感染较多,患者多在6个月内死亡。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结核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