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借助经典光毒剂8-甲氧补骨酯素(8-MOP)研究UVA、UVB、UVA+UVB3种不同光源对光毒性斑贴试验结果影响.方法豚鼠138只,健康受试者22名.光源为PhilipsUVA,PhilipsUVB,SUV1000日光模拟器.试验物为2%8-MOP.①豚鼠对8-MOP+UVA(PUVA)和8-MOP+UVB(PUVB)反应.②豚鼠对8-MOP+UVA(PUVA)和8-MOP+UVA+UVB(PUVA+UVB)反应.③人体对8-MOP+UVA(PUVA)和8-MOP+UVA+UVB(PUVA+UVB)反应.结果PUVA组反应率和单纯UVA照射组有显著差异(P<0.01),PUVB组反应率和单纯UVB照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UVA+UVB组试验区域3d皮肤反应评分变化趋势斜率大于PUVA组.人体试验结果同动物试验结果相一致.结论在以8-MOP为受试物光斑贴试验中,UVB检测效果较差,而UVA和PUVA+UVB均能检测出8-MOP光毒性,但UVA+UVB要优于UVA.因而UVA+UVB是一种理想光斑贴试验光源.

  • 标签: 8-甲氧补骨酯素 光源 光斑贴试验 8-MOP 中波紫外线
  • 简介:目的对男性不同部位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在治疗中进行心理干预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6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分成生殖器组和非生殖器组,应用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CECA10)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殖器组CECA10情感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非生殖器组得分(P〈0.05),而性活动维度则无差异(P〉0.05);在SCL-90各因素中,生殖器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及总分较非生殖器组低(P〈0.05);SCL-90总分与CECA10总分呈负相关(r=-0.654,P〈0.01)。结论不同部位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或心理治疗,会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转归。

  • 标签: 尖锐湿疣 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 男性
  • 简介:目的:探究CIN或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组成,为宫颈癌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HPV阳性且病理活检确诊为CIN或宫颈癌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初诊时留取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及脱落细胞、宫颈组织标本,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法(TCT)检测宫颈病变程度,采用悬滴湿片法检测滴虫,革兰氏染色检测霉菌、淋球菌和乳酸杆菌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2、IL-4、IL-10、IFN-γ和TNF-α。结果:两组患者在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以及乳酸杆菌阴性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其感染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而其它病原体感染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CINⅠ-CINⅢ以及宫颈癌患者宫颈分泌物中CD4^+T细胞表达率呈下降趋势,而CD8^+T细胞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CD4^+/CD8^+比值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CINⅠ-CINⅢ及宫颈癌患者血清IFN-γ和IL-2水平呈下降趋势,IL-4含量呈上升趋势,而TNF-α和IL-10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增加、乳酸杆菌减少、CD4^+T细胞表达减少可能促进宫颈病变发生发展。

  • 标签: 人乳头瘤状病毒 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阴道菌群 宫颈癌
  • 简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主要原因.高危型持续感染致宫颈上皮内瘤样变3级(CIN3)导致宫颈癌风险最大;低危型一过性感染及其轻微病变有自然消退可能.行为危险因素是HPV致宫颈癌辅助因素,其中性行为是其最相关因素,精液中成分诱导宫颈癌发生;其他辅助因素如吸烟、口服避孕药、性卫生条件差和免疫功能低下,均与CIN3、宫颈癌发生风险相关.HPV检测以hC2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对不同筛查对象制定了不同筛查方案.HPV是迄今为止人类癌瘤中唯一可以完全确认致癌病毒.子宫颈病变及子宫颈癌是完全可以预防、治愈和消灭的人类癌瘤.

  • 标签: 行为危险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免疫功能低下 一过性感染
  • 简介:目的:调查佛山顺德区孕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治疗结果,为该区域孕妇妊娠期梅毒防治提供参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佛山顺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产科作产检12704例孕妇作梅毒筛查,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检查,对阳性病例作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聚(TPPA)试验,对确诊者作治疗干预,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12704例孕妇,筛查确诊为梅毒者58例,妊娠期梅毒发生率为0.46%。妊娠期梅毒患者中流动人口55例,占94.83%;2009年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最高,达0.76%,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最低,为0.29%,2014年略有上升,占0.37%;47例作全程规范化治疗妊娠期梅毒患者,共8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17.02%,不同妊娠时间开始治疗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开始治疗梅毒孕妇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低于中晚期开始治疗梅毒孕妇,以晚期治疗新生儿RPR阳性率最高(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滴度≤1∶2孕妇,新生儿RPR阳性率50.00%,明显低于RPR滴度≥1∶4梅毒孕妇91.67%(P〈0.05)。结论:重视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强调在妊娠早期对梅毒孕妇作干预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梅毒 妊娠期 结局 筛查 干预
  • 简介:作者报道1例33岁非特应性反应女性患者,食入不同水果后发生多次过敏反应。食入水果包括苹果、香蕉和荔枝,这三种水果属于植物学上不同植物家族。用点刺试验证实对苹果和香蕉过敏。否认对其他与水果有交叉反应物质(如橡胶或花粉)过敏。由于皮肤科医师并不能经常见到此类患者,作者希望突出强调对水果产生(但不伴有对其他常见气源性/接触性变应原过敏反应)这种罕见且具潜在临床致死性Ⅰ型变态反应。作者也讨论了对明显不相关水果发生Ⅰ型变态反应可能原因及参与该变态反应变应原。

  • 标签: 过敏反应 植物学 苹果 香蕉 家族 荔枝
  • 简介:目的:探讨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表达及其与PASI评分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harpin在寻常型银屑病及正常皮肤内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Sharpin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较正常皮肤内表达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高表达,且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平均染色得分亦高于正常皮肤(P值均〈0.05)。此外,Sharpin蛋白表达与治疗前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83,P〈0.05)。结论:Sharpin蛋白可能参与了银屑病发病机制,对提示银屑病病情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Sharpin蛋白 寻常型银屑病 PASI评分
  • 简介: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2(HBD-2)、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健康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表达水平,探讨阴道局部免疫状态与RVVC发病关系。方法:选取对照组20例,VVC组患者22例及RVVC组患者26例,分别测定三组人群阴道pH值,并用ELISA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HBD-2、IL-4、IFN-γ表达水平。结果:①VVC组及RVVC组阴道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阴道pH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VVC组和RVVC组HBD-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VVC组较VVC组HBD-2表达水平升高(P〈0.05);③VVC组和RVVC组IL-4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VVC组较VVC组IL-4表达水平升高(P〈0.05);④IFN-γ表达水平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紊乱可能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和复发有关。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人Β防御素-2 白细胞介素-4 干扰素-Γ
  • 简介:目的: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色情浏览对性行为及心理状态影响,并了解大学生主动浏览色情网站与性行为发生情况,进行本研究。方法:利用随机应答技术(RRT)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共抽取某地在校二、三年级医学专业类123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27.38%、24.64%,男性略高。且一年内浏览色情网站者比例男性远高于女生,前者是后者近2倍;男生开始浏览色情网站年龄远低于女生,更早开始浏览色情网站。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排除性别因素影响后,学习成绩较差者人群中,性行为发生率和色情网站浏览率均高于成绩较好者,这说明了网络色情对青少年危害。结论:网络色情明显影响着学生性行为及性道德,并且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研究结果提示国家应该采取更加有效手段控制网络色情。

  • 标签: 敏感问题 随机应答技术 性行为 调查
  • 简介:早泄(PE)是一种常见男性性功能障碍,目前研究尚未能揭示所有PE患者病因,因此进一步阐明PE发病机制以改善PE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热点显示PE还受遗传因素影响,PE发病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性受到了重视,并主要集中在5-羟色胺(5-HT)相关基因研究上。本文旨在综述原发性PE相关5-HT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标签: 早泄 5-HTTLPR基因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性功能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手术男性患者62例,随机进行分组,单纯组患者30例,单纯进行气管插管全麻;联合组患者32例,在常规气管插管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性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比例、排尿功能障碍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比例均明显优于单纯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无一例因麻醉操作导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全脊髓麻醉等严重不良后果。结论:腹腔镜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在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射精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及勃起功能障碍等情况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可依据患者进行应用和开展。

  • 标签: 不同麻醉方法 腹腔镜 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 直肠癌 性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式对绝经过渡期女性患者卵巢功能、性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确诊60例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其中30例患者行子宫全切除术(I组),另外30例行子宫肌瘤剜除术(Ⅱ组),术后随访24个月。对患者两种手术术后卵巢功能、性生活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均未出现死亡及严重并发症,Ⅱ组患者FSH、LH显著低于I组患者(t=4.376和4.112;P=0.018和0.001),E2显著高于后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34.981,P=0.021);Ⅱ组患者性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5和4.714;P=0.017和0.021)。结论:与子宫全切除术相比,子宫肌瘤剜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性功能影响较小,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值得临床合理运用。

  • 标签: 子宫肌瘤 全切除术 肌瘤剜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是否为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原因。方法:入选120例高血压III级中青年男性患者,测定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分别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进行IIEF-5评分,并且比较二者相关性。结果:随着血清Hcy平均水平升高,患者平均血压水平越高,ED发病率越高,平均IIEF-5评分越低。结论: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勃起功能障碍原因与血清中Hcy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高血压 勃起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不同年龄段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SSS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0~3岁婴幼儿组(A组)97例,3~6岁(B组)143例,6~10岁(C组)21例。结果A组易伴发热,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B组易伴发热,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组间白细胞及细菌培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诊断SSSS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可结合血常规及细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不同年龄段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男性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不同生物群感染情况及其与尿道炎表现相关性。方法:收集性病门诊就诊解脲脲原体(Uu)阳性男性患者临床菌株,并详细记录患者有无尿道炎临床症状,以多条带抗原(MB-Ag)基因为靶位,设计分群引物,进行临床菌株血清分群检测。结果:38株Uu中,parvo生物群占36.84%(14/38),T960生物群占63.16%(24/38),未同时检测到两个生物群。无论有无尿道炎表现男性患者中,T960生物群检出率均高于parvo生物群,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尿道Uu感染中T960生物群检出率高于parvo生物群,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地区分布、研究对象差异及样本量等因素有关,有待于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生物群 临床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308nm准分子光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确诊19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B组、C组分别以1倍最小红斑量(MED)、3倍MED、6倍MED为初始剂量实施308nm准分子光治疗,D组不照射,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4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临床疗效、照射次数、照射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PASI和DL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ASI和DLQI评分方面,D组>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和D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8.33%、77.08%、91.67%、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照射次数、照射剂量方面,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采用不同剂量308nm准分子光治疗3组中,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组综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大剂量308nm准分子光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较佳,能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与皮肤生活质量,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加以注意。

  • 标签: 银屑病 308nm准分子光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