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是唐朝孔颖达为魏、晋时王弼、韩康伯所作的疏,其总结并发展了汉易,促进了汉易向宋易的转化.并成为王弼"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桥梁与中间环节.孔颖达从"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他对"太虚"概念的阐发和对阴阳二气的阐释.

  • 标签: 太虚 阴阳之气 无本论 气本论
  • 简介:孔子语"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较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志士仁人在生命与实现人生价值发生冲突时的选择是)宁肯杀身成仁,决不求生害仁。通过对古书"有……不/……"组合所表意义的抉发,联系"宁……不/……"组合用例,参稽汉唐旧籍"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的异序材料,可知句中的"有"、""并非通常认为的表示存在意义,而是表示取舍意义。

  • 标签: 《论语》 杀身成仁 取舍句
  • 简介:佛学中国化之一果——禅,乃肇始于菩提达摩东来首倡“借教悟宗”,复经二、三、四、五祖,及至六祖惠能,方臻于完成。其“独来独往”之行风、“直下承担”之习法,幸得百丈(怀海)马祖(道一)等倡扬,进而导致其后禅之“五家七宗”的兴盛。因此,如果说,正是六祖惠能将天上佛教拉到现实人间,从而开创“五家七宗”繁荣新局面的话,那么,此“通天达地”之梯(当为桥),则非马祖禅莫属。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禅宗。

  • 标签: 至道 拣择 马祖禅
  • 简介:源于孔子的“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法律价值取向,对于晋商的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贾相通的价值观造就了晋商的耻讼心理,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决定了晋商惯于以非讼方式解决纠纷。晋商“讼”现象的制度渊源在于明清时期以调解息讼为取向的纠纷解决机制,其组织渊源在于晋商的亲缘、地缘组织形态以及晋商严格的行规号规等。晋商“讼”对于当今企业形成和谐商业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无讼 晋商 约束机制
  • 简介:Markus认为不同的文化系统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将对应不同的自我结构:独立自我和依赖自我,而不同的自我结构可以解释预测个体在情绪、认知、动机等方面的差异。Markus等人的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同时也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和批判。该文系统综述了这方面的情况。

  • 标签: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独立型自我 依赖型自我
  • 简介: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人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理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象理一体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理”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理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理”的经学观。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 标签: 王船山 周易 象理无隔 经学观
  • 简介:一、义学不振:中国近代佛教凋敝的根源中国佛教发展到晚清时期,佛门腐朽衰败的气象已经极其严重,这已被诸多有识之士所揭示,但究其根本原因却莫衷一是.杨文会曾说:“支那境内,禅宗一派,空腹高心,西来大意,几成画饼;台教一派,尚能讲经,惟泥于名相,亦非古法.且诸方名蓝,向无学堂造就人才,所以萎靡不振也.”①杨文会一生致力于刻印佛经、培育佛门人才,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贡献巨大.其弟子欧阳竟继其后,对佛教义学的提振可谓不遗余力.

  • 标签: 义学提振 佛教义学 提振贡献
  • 简介: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守至私人领域为特征的那种被阐释为“无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它最初源于罗马式传统在自权人与从权人之间所做的根本性区分,从而体现为一种基于主体而得以界定的自由理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受启发于运动者不受外在障碍地持续其运动状态的那种基于行动自身而界定的自由理论之间不可公度。尽管共和主义式消极自由概念的独特性常常遭受来自各种学

  • 标签: 消极自由 共和主义 无支配 依赖之缺位
  • 简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夺目的一代盛世,唐代开放、洒脱的社会氛围使得饮酒作诗之风盛行,唐人在对饮酒器具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要求上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个时代充满着新奇的陶瓷酒具、精美绝伦的金银酒具、珍贵的玉石酒具。

  • 标签: 酒具 唐诗 器型 唐代
  • 简介:文本意义不只在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中生成,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构中生成。阅读构是一套交叉的话语,它以特定的方式生产性地激活了一组给定的文本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大众文本研究必须从组织了大众阅读的社会关系的阅读构开始。

  • 标签: 文本 读者 阅读型构 生产性激活
  • 简介:取经、译经、解经、注经、刻经等构成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史。印度、西域高僧大德们为了佛法的流通,不断的向汉地输送佛教经典,或讲习或翻译;汉地的高僧大德们为了纯净的佛法、健全的僧团制度不畏艰辛冒着生命的危险,经过流沙、前往戈壁到印度去学习佛教的仪轨、经典,引进如法如律的僧团生活形式,回汉地后夜以继日或翻译、或讲习。这些高僧大德们宏大悲愿,无私的奉献,无上人格品质,

  • 标签: 译经 中国佛教史 大师 法显 佛教经典 生活形式
  • 简介:从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始,魏晋玄学在本体论上的突破,业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通识。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一文中,汤用彤先生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魏晋之玄学则不然。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汉代寓天道于物理。

  • 标签: 本体论 《魏晋玄学论稿》 中国哲学史研究 郭象 汤用彤 万物
  • 简介:在职业协会惩戒中,一方面,惩戒决定人不得对裁决结果享有个人利益,尤其是金钱利益,同时,也不得对被惩戒人存在着个人偏见;另一方面,惩戒决定人应当保持独立性,通过内部职能分离制度可确保惩戒决定人的独立性,这兼顾了公正和效率的双重价值。另外,可采合理怀疑标准作为撤销职业协会惩戒决定或主张该惩戒决定无效的判断标准。

  • 标签: 无偏私 职业协会惩戒 适用
  • 简介:<正>慵懒的下午,独自享受着安静的音乐。疲劳的时候再给自己选上一款适合的眼膜,生活顿时觉得无比惬意!你也想拥有水嫩双眼吗?快来跟着编辑选款心仪的眼膜吧。

  • 标签: 眼膜
  • 简介:以474名大学生、青年教师和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筛选情境故事,建立结构性问题道德主题评定参照系统,创立道德敏感性定量记分方法,从而开发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检验。结果表明:以结构性问题为形式进行道德敏感性测评研究符合道德敏感性的本质;所开发的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兼具定性评定和定量分析的特征;鉴于道德敏感性的情境特异性,测评工具的同质性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道德敏感性 无结构性问题 道德主题 测评
  • 简介:上周六,我在住处附近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报告会。与会的中国同学十多人,有学哲学的三人(其中一人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学戏剧的两人,学英语文学、社会学、家政学的若干人,有一位台湾来的同学读完博士在本地某研究所工作;这次读书报告会的主讲人高慧霞女士,目前在鲁尔大学撰写日耳曼文学方面的博士论文。慧霞还是主内的姊妹,四月底在查经聚会之后,听她讲起有这样一次读书会,她表示欢迎我参加。我立即就答应了,因为我在自费学德文,这种免费的学习机会,我当然不愿放弃。于是第二天,我就收到这次读书会的阅读材料——

  • 标签: 读书会 读书报告 接受美学 短篇小说 中国大陆 布莱希特
  • 简介:在毛泽东积极支持与号召下建立起来的城市人民公社,曾经是全国城市社会的基层政权组织,并持续了几年的时间。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却作出了城市人民公社"大多有名实"的论断。基于此,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证,以还原城市人民公社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 标签: 城市公社 “有名无实” 考证
  • 简介: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从入世担当角度重视理性研究,与佛教内外学者对佛法、佛学与哲学关系的看待有关。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太虚、欧阳竞三位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指出,代表世俗理性的哲学,与佛教的理性,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虽都采取说理的方式,但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佛教理性与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实践、体验必然相关。欧阳竞警示,佛教理性使学佛之人学会自觉批评自身狭隘的执著,哲学理性则有可能致哲学家太过自信,而放弃对自己局限性的自觉批判,拒绝对他人的理解。何为有担当意义的真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法 哲学 真理(真如)
  • 简介: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线路,不同文明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程度,但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近代科学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也同时是古代多种文明融合的产物.科学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属的文化逻辑,但反过来具备同等文化逻辑的文明未必就一定产生科学.科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它没有必要成为所有文明的必经之路.我们在尊重、发展作为现代化工具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反对用科学话语来解释工具之上的东西.

  • 标签: 科学 文化 逻辑 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