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扁平苔藓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展开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36例扁平苔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免疫荧光检查,对确诊的患者的皮肤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36例扁平苔藓患者中,

  • 标签: 扁平苔藓 皮肤病理变化 免疫荧光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荧光法对微生物快速检验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上呼吸道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于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随机选取研究对象180例,对其上呼吸道进行微生物快速检验,收集鼻咽部分泌物,采用免疫荧光法,统计免疫荧光法对病毒感染率和病毒感染种类的检测结果,并进行检测效果分析讨论。结果 结果发现,在180例患者中有155例为病毒感染者,其病毒感染率达86.11%,其中所检测出的病毒感染种类共有8种,以流感病毒A感染率最高为26.45%,其次流感病毒B感染率为18.71%、腺病毒为18.06%、副流感病毒2为10.97%、副流感病毒1为7.74%、呼吸道合胞病毒为7.10%、肠道病毒为5.81%、间质肺病毒为5.16%。结论 免疫荧光法可快速检验出上呼吸道感染者的病毒感染种类,并有效检测出各病毒感染种类的感染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免疫荧光法 病毒感染 微生物 快速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实验室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筛查抗核抗体(ANA)与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特异性抗体(ANAS)二者间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364例临床送检血清标本同时采用IIF筛查ANA与用LIA检测ANAS,并分析二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364例标本中,IIF阳性/LIA阳性258例,占18.91%;IIF阳性/LIA阴性72例,占5.28%;IIF阴性/LIA阴性940例,占68.91%;IIF阴性/LIA阳性38例,占2.79%;IIF-ANA与LIA-ANA检测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87.83%。结论只做IIF筛查ANA易导致部分ANAS特异性抗体漏检,而LIA-ANAS检测因其测定的抗体数量有限也不能取代IIF-ANA。IIF-ANA筛查和LIA-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不能相互代替,应联合检测。

  • 标签: 间接荧光免疫法 抗核抗体 线性免疫印迹法
  • 简介:为了满足POCT仪器体积小、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结果报告及时化的检验模式新要求,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Y形光纤的便携式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该设备以恒流源驱动激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Y形光纤作为光信号传输介质,光电二极管作为荧光信号接收传感器,替代复杂庞大的传统共聚焦光学系统,使光路设计及信号采集模块小型化;设计Sallen-Key拓扑结构的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以减少杂波干扰,提高系统灵敏度;采用STM32F103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控制步进电机驱动机械扫描模块、光电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完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荧光值定量检测。AD采集精度实验显示,该系统的AD采样偏差为10μV,标准差为1.91E-06;实测荧光微球实验表明,荧光微球稀释倍数和荧光强度信号之间的乘幂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该系统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 标签: Y形光纤 有源低通滤波 STM32 免疫荧光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一直是关节外科和微生物检验领域的难点,寻找快速,准确的微生物技术对诊断人工关节感染(PJI)至关重要。原位免疫荧光杂交(FISH)技术具有高敏感性与特异性,能够直观观察细菌及其生物膜形态,可检测多重感染及耐药基因,检测时间短,操作便捷等特点,为PJI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但FISH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标本处理方式缺乏统一,自体荧光造成的假阳性率高等。FISH技术能否成为临床微生物的常规工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原位杂交,荧光 假体相关感染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IgA肾病(IgAN)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与免疫荧光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近10年江西省儿童医院肾脏科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222例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及相关性。结果1.免疫荧光显示IgA仅伴系膜区沉积的患儿最多[115例(51.8%)],其余为同时伴毛细血管袢沉积[107例(48.2%)];IgA免疫荧光强度++的患儿最多[122例(55.0%)];IgA伴IgM沉积患儿最多[168例(75.7%)],其次为伴C3沉积[160例(72.1%)];伴C4沉积最少[7例(3.2%)]。2.高血压与免疫荧光伴IgM、C3沉积、IgA沉积强度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均呈正相关(均P<0.05);高尿酸血症与伴IgM、IgG、C3沉积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均呈正相关(均P<0.05);低蛋白血症与伴IgM、C3沉积、IgA沉积强度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均呈负相关(均P<0.05);高胆固醇血症与伴C3沉积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均呈正相关(均P<0.05);尿蛋白定量与伴IgM、IgG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均呈正相关(均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IgA伴血管袢沉积呈负相关(P<0.05)。3.Lee氏分级与免疫荧光伴IgM及C3沉积、IgA沉积强度及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呈正相关(均P<0.05)。4.牛津分型中系膜细胞增生(M1)与免疫荧光伴C3沉积、IgA沉积强度均呈正相关(均P<0.001);毛细血管内皮增生(E1)病变与IgA沉积强度及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均呈正相关(均P<0.05);节段肾小球硬化或黏连(S1)病变与免疫荧光病理无相关性;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1)与伴IgG及C3沉积均呈正相关(均P<0.05)。5.球性硬化与免疫荧光病理无相关性;新月体与免疫荧光伴IgM、IgG、C3沉积、IgA沉积强度及IgA毛细血管袢沉积均呈正相关(均P<0.05);肾内动脉增厚与伴IgG沉积及IgA毛细血管袢沉积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儿童原发性IgAN免疫荧光IgA强度以++为主,伴IgM沉积最多见;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或伴C3沉积的临床表现及光镜病理更重。

  • 标签: IgA肾病 临床特点 病理 免疫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可快速、灵敏、定量检测肺炎支原体(MP)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抗体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TFICA)。方法基于毛细管作用,应用铕微球示踪,通过对抗原/抗体微球偶联比、微球稀释度、划膜浓度和血清稀释度进行优化,建立检测MP-IgM和IgG抗体的TFICA,并考核其方法学性能(如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通过对55名健康体格检查者进行检测获得TFICA的正常参考值;采用TFICA与市售化学发光法试剂盒分别检测88名受试者(33例患者,55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的血清样本,计算结果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反应条件为:鼠抗人IgG抗体和MP抗原与微球分别按质量比1∶20和1∶100反应,微球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200和1∶100;MP抗原和羊抗人IgM的划膜浓度分别为0.5和1.0 g/L;血清稀释度均为1∶300。建立的MP-IgM和IgG TFICA测量范围分别为(0.78~70.00)×103相对单位(RU)/L和(0.17~200.00)×103 RU/L,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78×103和0.17×103 RU/L,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心磷脂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无交叉反应;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7%~14.8%和2.9%~14.0%。经37 ℃ 5 d快速老化,MP-IgM和IgG TFICA试剂的平均信号降低率分别为13.7%和14.2%,提示热稳定性好。该法正常参考值分别为3.33×103和2.61×103 RU/L;与市售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79和0.76。结论TFICA检测MP-IgM和IgG抗体具有操作简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定量的优点,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肺炎支原体 荧光免疫测定 微球体
  • 简介:患者,女,9岁。因发热、左颈部有肿块于2006年10月28日到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6天前发现左颈部有肿块,并逐渐增大和伴疼痛,3天后出现发热症状,体温38℃,持续24小时后自行降至正常,本次再次发热1天,最高达40℃,伴寒战,故到医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8℃,左颈部可触及-3×4cm^2大小淋巴结,质韧、触痛,表皮不红,无破溃和流脓,无波动感,颈部活动受限。B起显示:左颈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均匀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最大3,3×2.0cm^2,内部可栓出血流。化验室检查:血C反应蛋白(CRP)30mg/L,WBC33×10^9/L,嗜中性粒细胞80%。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佳、大小便正常,无皮疹等异常,

  • 标签: 免疫荧光法 病例报告 颈部活动受限 猫抓病 确诊 发热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细菌性阴道炎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017年1月份——2017年12月份收治的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的患者94例按照双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线索细胞检测法,观察组患者实施免疫荧光法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符合率、敏感度指标较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菌性阴道炎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较常规线索细胞检测法的检测率较高,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细菌性阴道炎 免疫荧光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种抗原修复方法在肾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中的应用,探讨最佳抗原修复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理中心的45例肾活检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狼疮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各10例及淀粉样变性肾病15例。分别用5种抗原修复法处理各组肾组织石蜡切片。按照标本来源和抗原修复方法分为6组:对照组(冰冻切片标本)、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高压热联合胰酶)组、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微波热联合胰酶)组、高压热修复(高压热)组、微波热修复(微波热)组、胃蛋白酶消化(胃蛋白酶)组。分析和比较5种热修复抗原方法的石蜡切片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和半定量评分的差异。结果高压热联合胰酶、微波热联合胰酶组肾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对照组一致,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压热组、微波热组和胃蛋白酶组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较对照组假阴性率高,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与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为石蜡切片的最佳抗原修复方法。

  • 标签: 活组织检查 石蜡包埋 荧光抗体技术 抗原修复
  • 简介:目的:建立免疫荧光方法对尿中红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进行荧光定位,以区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方法:以荧光标记兔抗人免疫球蛋白为抗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尿中红细胞膜上的荧光着色程度,从而达到红细胞荧光定位,共分析了170例病人的尿(血尿)标本,同时做尿沉渣形态学检查及肾活检。结果:在确诊为肾炎病人标本中,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阳性率88.5%,形态学检查为61.5%,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是在尿沉渣检查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染色法。对提高肾性和非肾性血尿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特异性强,对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 标签: 肾性血尿 鉴别 免疫荧光细胞染色 非肾性血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 500名呼吸道感染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为患者进行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所检测的病毒抗原包括 RSV、 FB、 FA、 PIV1、 PIV2、 PIV3、 ADV七种。结果:在这 500名实验患者的检测报告中我们发现,其中有 200名患者为病毒感染患者,占总比例的 40%,其中检测出 RSV病毒抗原的患者共 109例,占总比例的 54.5%。检测出混合病毒抗原的患者共 36例,占总比的 18%。 45名患者是 ADV病毒抗原,占总比例的 22.5%。患者大部分为儿童,年纪越大,患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几率就越小。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区通常在冬季和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感染数据明显减少。结论: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的检测效果显著,而且高效快捷,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病毒抗原 直接免疫荧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IIF)筛查的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结果与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结果的不一致性,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IIF和LIA两种方法检测抗核抗体,将IIF-ANA阳性/LIA-ANAs阴性和IIF-ANA阴性/LIA-ANAs阳性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组和非AID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9份标本中,IIF(+)/LIA阴性(-)105份,占55.56%;IIF(-)/LIA(+)84份,占44.44%。。LIA+标本中,抗核糖核蛋白/史密斯抗原(nRNP/Sm)、抗史密斯抗原(Sm)、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Ro-52、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scl-70抗原、抗11-16多肽复合体抗原(PM-scl)、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原(Jo-1)抗体、抗着丝点抗体B亚型、抗可增殖抗原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的阳性率分别为1.02%~27.55%。AID组及非AID组IIF-ANA阳性者荧光滴度分布均以1∶100~1∶320为主;荧光滴度为≥1∶1000时,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组中IIF(+)/LIA(-)的荧光模式以细胞核均质型(H)为主,与非AI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AID组的荧光模式以细胞核斑点型(S)为主,与A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IF筛查ANA容易导致AID患者部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ANA特异性抗体漏检,而ANA特异性抗体检测因其测定的抗体数量有限也容易导致AID患者的ANA漏检。IIFANA筛查和LIA-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不能相互代替,对需要通过检测ANA来排除AID的患者标本应同时进行IIF-ANA筛查和ANAs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以避免仅采用1种方法进行检测时导致的AID患者漏诊。

  • 标签: 抗核抗体 间接免疫印迹法 线性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微生物快速检验中,选择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的价值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145例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予以选取,就诊区间为2018年05月-2020年05月。采用免疫荧光法对纳入病例鼻、咽、喉部分泌物标本展开微生物快速检验,对纳入患者的病毒感染率及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检出病毒感染共计132例,病毒感染率为91.03%;其中腺病毒感染所占比率为30.30%;流感病毒A、B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19.69%、15.15%;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占比率为12.12%;副流感病毒1、2、3例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6.06%、7.57%、9.09%。结论:免疫荧光法可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种类分布特点进行快速检验,有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疾病进展与预后判断提供可靠性依据。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免疫荧光法 微生物 快速检验 有效性
  • 简介:实验测量了在405nm的脉冲激光激发下,人体离体正常和癌变结肠组织在635nm荧光发射峰的时间分辨自体荧光光谱特性。采用双指数衰减方程对时间分辨自体荧光光谱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平均荧光寿命。结果显示:人体正常和癌变结肠组织在405-635nm激发发射波长备件下的自体荧光平均寿命分别为(4.87±0.75)ns和(13.27±3.31)ns,二者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时间分辨自体荧光光谱区分人体正常和癌变结肠组织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3%。初步表明时间分辨自体荧光光谱有望用于诊断早期结肠癌。

  • 标签: 时间分辨自体荧光光谱 荧光寿命 结肠组织 组织诊断
  • 简介:  【摘 要】目的:对免疫荧光法在呼吸道病毒快速检验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来我院呼吸科进行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 155例,使用病毒荧光检测试剂盒快速检验鼻咽分泌物标本。结果:在患者当中出现了病毒感染阳性人数为 142例,其中,出现副流感病毒 I型、 II型、 III型的病例达到了 4.93%、 8.45%、 5.63%,而流感病毒 A、流感病毒 B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 22.54%和 15.49%,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人所占的比例达到了 14.79%,腺病毒所占的比例达到了 28.17%。结论:通过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病毒快速检验,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免疫荧光法 呼吸道病毒 快速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免疫荧光法快速检验呼吸道病毒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112例2020年4月-2021年4月接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所选患者均接受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病毒的快速检测,观察检测的结果。 结果 所选112例患者中,检出腺病毒几率最多,为30.97%;其余依次为流感病毒A,检出率为22.32%;流感病毒B,检出率为15.18%;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为13.39%;副流感病毒2,检出率为8.04%;副流感病毒3,检出率为5.36%;副流感病毒1,检出率为4.46%。 结论 应用免疫荧光法快速检验呼吸道病毒获得的效果好,能够准确的检查患者感染的病毒种类,以便采取合理的方案进行治疗,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免疫荧光法 快速检验 呼吸道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传统的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时间长,灵敏度低,往往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节省宝贵的时间。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检测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核苷酸特异性片段,免疫荧光双重染色与传统诊断方法无区别。结果:发现80例疑似肺结核阳性病例,10例排除肺结核。8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阳性率为87.50%,痰涂片阳性率为56.25%,痰培养阳性率为75.00%,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阳性率高,差异统计00,(p < 0.01).结论: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对结核分枝杆菌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98.0%,提高检出率,为结核分枝杆菌肺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女性不孕症患者中ANA谱免疫荧光核型与不孕不育六项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5月- 2023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及新疆医科大学生殖助孕中心就诊并确诊的原发性不孕症患者50例作为不孕组,同期选择在上述医院体检的正常妊娠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人群的血液样本,进行抗核抗体谱免疫荧光核型及不孕不育项目分析。结果:不孕组的抗核抗体阳性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P<0.05)。不孕组中的抗核抗体滴度主要为1∶320,对照组中为阴性,两组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不孕组中的抗核抗体核型主要为颗粒型、核仁型与均质型,对照组无阳性,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不孕组的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卵细胞透明带抗体、抗HCG抗体等阳性率分别为6.0%、6.0%、18.0%、26.0%、8.0%、10.0%,都高于对照组的2.0%、2.0%、0.0%、0.0%、4.0%、4.0%(抗精子抗体、抗心磷脂抗体P<0.05)。结论:女性原发性不孕症患者多伴随有抗核抗体阳性,核型主要为细胞颗粒型、核均质型及核仁型,同时伴有抗心磷脂抗体和抗精子抗体的显著升高。

  • 标签: 女性不孕症 抗核抗体 免疫荧光核型 不孕不育六项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