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入院进行乳腺癌化疗的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化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化疗治疗一周之后增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仅仅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检查结果,判断其临床预防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检测结果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进一步治疗,能够有效起到抑制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乳腺癌 骨髓抑制
  • 简介:背景:Behcet病(B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口腔黏膜和生殖器皮肤/黏膜的复发性疼痛溃疡,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创伤愈合中的有效性,它可能对治疗BD的口腔溃疡(OU)和生殖器溃疡(GU)有效。目的:旨在确定局部外用G-CSF治疗BD的OU和GU的有效性。方法:根据Behcet病国际研究小组的标准诊断为BD的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参与研究治疗前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观察,记录在此期间的所有发病情况。此后给予患者局部OU外用G-CSF4×120μg/d,连用5d,和(或)GU4×30μg/d,连用5d,治疗后随访3个月。研究期间全部患者未使用并发的疾病特异性药物或免疫抑制性的外用或系统药物。结果:对比之前接受的治疗,7例用G-CSF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创面愈合时间降低了,并减少了OU和GU的疼痛。但治疗后一段时间,G-CSF在OU和GU的愈合时间和疼痛严重度的有效性并不持续。结论:G-CSF对BD患者的OU和GU的愈合时间和疼痛严重度的改善有积极作用。但鉴于G-CSF的费用高昂、制剂不实用,不能够治愈本病,因此G-CSF仅用于部分选择性患者的治疗。(1139~1143译)外用...

  • 标签: 刺激因子 口腔生殖器 因子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予以激素替代治疗加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戊酸雌二醇片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NK细胞亚型CD56+CD16-、CD56+CD16+以及临床妊娠总计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搏动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56+CD16-和CD56+CD1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56+CD1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试验组CD56+CD1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56+CD16+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临床妊娠率为42.42%,对照组为18.18%,试验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实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同时增加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宫腔灌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薄型子宫内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抗感染及促造血的作用。方法将76例CAA患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rhG-CSF治疗。结果研究组AN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WBC(外周白细胞)、Plt(血小板)、Hb(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个数、粒系增生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CAA患者,科学、规律、尽早的采用rhG-CSF治疗可以有效提高ANC数量,降低感染发生率,促使造血功能恢复。

  • 标签: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儿童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感染 促造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50例接受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即5%利多卡因、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22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1-2小时漱口一次,观察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并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即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ug加入生理盐水100ml放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每天3次每次10ml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口腔黏膜炎的反应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7)。黏膜反应情况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口腔黏膜炎 疗效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惠尔血)不同给药方法对化疗后IV度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8例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惠尔血300ug,皮下,qd和B组惠尔血150ug,皮下,bid,观察2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5.85±1.32)vs(4.82±1.11)(P<0.05),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5.5%vs29.4%,持续时间天数分别为(3.53±0.87)vs(2.25±.69)(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1%(vs97%(P>0.05)。结论对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分次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优于一次给药,可以缩短白细胞下降时间及减少G-CSF总用量。

  • 标签: 骨髓抑制 化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环孢霉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间,本院接诊的6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环孢霉素治疗以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环孢霉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以及ANC(外周血中性细胞)绝对值变化。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环孢霉素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78.79%,(P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环孢霉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PBSCM)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初治M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采用大剂量化疗结合皮下注射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别为42、49例。分析两组动员后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物CD34+细胞数、动员中最高中性粒细胞(mANC)数、动员的费用以及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结果PEG-rhG-CSF组和rhG-CSF组的中位采集MNC数分别为5.86×108/kg[(1.08~24.54)×108/kg]和6.61×108/kg[(0.83~33.80)×10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83.00,P=0.245);PEG-rhG-CSF组的中位采集物CD34+细胞数高于rhG-CSF组,分别为5.56 ×106/kg[(0.94~19.90)×106/kg]和4.82×106/kg[(1.12~14.61)×10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32.00,P=0.038)。PEG-rhG-CSF组动员期间中位mANC数较rhG-CSF组低,分别为20.50×109/L[(7.26~61.30)×109/L]和32.08×109/L[(6.92~69.9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90.00,P=0.001)。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后,PEG-rhG-CSF组白细胞计数(WBC)恢复至1.0×109/L的时间较rhG-CSF组短[(11.59±1.98)d比(12.93±2.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P=0.019);PEG-rhG-CSF组血小板计数(Plt)恢复至20.0×109/L的时间也较rhG-CSF组有缩短趋势[(12.86±2.62)d比(14.80±5.4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9,P=0.085)。PEG-rhG-CSF组的动员总费用与rhG-CS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405.47± 7 365.98)元比(22 976.83±10 264.34)元,t=-0.721,P=0.474]。结论PEG-rhG-CSF联合大剂量化疗是MM患者PBSCM的有效方案,其动员费用与rhG-CSF相当。PEG-rhG-CSF可能是MM患者PBSCM的更好选择。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 造血干细胞动员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将我科2010年2月—2011年10月8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试验组采用康复新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两组都辅以健康教育,观察两组的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结果放疗20Gy时试验组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68%(p<0.05)。放疗结束时1-4级黏膜损伤的发生率试验组分别是50%、23%、8%和0,对照组分别为28%、35%、28%和5%(p<0.05)。结论康复新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并减轻其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康复新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肺癌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4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预防组79例,包括初级预防组(全程同步放化疗中预防使用PEG-rhG-CSF)48例,次级预防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的化疗周期中预防使用PEG-rhG-CSF)31例;未预防组70例。对比预防组和未预防组之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同步放化疗完成率、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在放化疗中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32.2%(48/149)。其中,初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6.3%(3/48),次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9.7%(3/31),未预防组的发生率为35.7%(25/70)。预防组(初级预防+次级预防)与未预防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1,P<0.001)。全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为3.4%(5/149),未在初级预防组出现。同步放化疗足量完成率在预防组为96.2%(76/79),明显高于未预防组的82.9%(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P=0.007)。预防组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为19.0%(15/79),未预防组为40.0%(2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0.005)。结论PEG-rhG-CSF的预防使用可以有效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更好地保证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按计划完成。

  • 标签: 肺癌 同步放化疗 PEG-rhG-CSF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简介:摘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是妇科常见病及疑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失衡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参与调控母-胎界面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胚胎着床、胎盘及胎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G-CSF在正常妊娠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URSA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URSA病理机制和临床干预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在我们临床工作中,深度烧伤、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性疾病及慢性感染疾病导致四肢或躯干创面经久不愈是临床工作的一个难题,病人往往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得通过植皮或皮瓣手术治疗来解决。而患者大都不希望手术,所以创面需要长时间的换药,但常常效果不佳。通过应用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金扶宁),我们在治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创面修复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凝胶 顽固性创面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愈合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将60例深II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胶基质治疗,观察组给予0.2g/cm2的rhGM-CSF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表征及创面溶痂愈合情况。对比分析发现,经过rhGM-CSF治疗的观察组无论是临床一般表征,还是创面溶痂愈合效果都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rhGM-CSF凝胶可用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与愈合。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深II度烧伤 创面溶痂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洛铂(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治疗的年龄≥18岁、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接受TP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单个周期化疗后接受PEG-rhG-CSF、重组人粒细胞(rhG-CSF)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6 mg/次。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rhG-CSF,5 μg·kg-1·d-1,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比较两组预防骨髓抑制的效果。结果预防治疗后,两组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第10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7、2.296,均P<0.05)。两组患者予以升白细胞处理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0.00%(1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47)。观察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5%(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9,P=0.030)。两组疲劳、肌肉骨骼疼痛、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EG-rhG-CSF用于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TP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优于rhG-CSF的多次给药方案,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化疗后预防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 预防和防护用药 癌,非小细胞肺 化学疗法,辅助 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2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3年1月份,患者数量为50例,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患者,参照组患者提供雄激素结合常规治疗;研究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G-CSF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外周血指标,以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PLT指标差异不大,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指标更佳,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p<0.05。结论:对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提供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外周血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因子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GM-CSF)。对混合痔微创术后创面促愈合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4月贵阳东大肛肠医院收治的进行混合痔微创术患者216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伤口的愈合时间为9-13d,平均12d。有效率为96%;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0-16d,平均14d。有效率为78%;(P<0.01)。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混合痔微创术后创面促愈合作用好,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 混合痔微创术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的应用。方法 将化疗后一周内出现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予以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比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结果 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所需的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更有效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出现的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

  • 标签: 足三里 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